經常看到彈幕有人刷這裡有個剪輯錯誤,什麼樣算剪輯錯誤呢?


我補充一點:剪輯錯誤不一定是剪輯師的錯誤

有時候我們看到的剪輯錯誤,可能是因為素材不足、甲方強制要求等原因造成的。剪輯師並不一定不知道這些問題,只是他沒有資源或者沒有權力去修正這些錯誤。

我們能確定一個剪輯錯誤是剪輯師的錯誤時,只能是用你確定存在的素材可以修正的簡單情況。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先看下面這個《一手託兩家》片段:

《一手託兩家》陳佩斯片段

這個十分鐘的片段,可以看到兩個明顯可以輕鬆改善的剪輯問題,一個是細節處理,一個是結構處理。你看出來了嗎?

這兩個問題不需要額外素材就可以解決,解決之後就是這個樣子:

《一手託兩家》剪輯修正

修正的是兩個什麼問題呢?

第一個是細節上的。陳佩斯與大爺糾纏時,姑娘衝上來制止的鏡頭,修正前是這樣的:

《一手託兩家》剪輯細節錯誤

它的毛病是,兩個鏡頭之間非常割裂,給觀眾造成這樣一種感覺:旁邊的姑娘彷彿一直站在旁邊等 cue,然後聽到 cue 再上前(也就是實際拍攝時的情況),而非戲裡想表達的「剛到這兒就發現這個情況所以匆匆上前」。

造成這種感覺是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女演員來的方向太過空曠,不能滿足「剛剛發現」的情節發展;比如女演員出現後腳步聲太符合「站在原地然後忽然起步」了(也就是實際拍攝時的情況);前一個鏡頭結束時準確地剪在了臺詞說完的時候,後一個鏡頭女演員上前時,在聲音上完全沒有「打斷」的感覺。

以上各種因素合在一起,兩個鏡頭的銜接之「硬」就成了問題。

當然,剪輯師並不需要去思考導致這個問題的具體原因。剪輯師只要能意識到這裡有個問題,然後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行了。

修正後是這樣的:

《一手託兩家》剪輯細節錯誤修正

註:你對剪輯的判斷,可能還會受到視頻壓制方式的影響。比如上面這個視頻,在網頁端播放是正常的,但是在手機端(我試了安卓端和iPhone端),剪輯點附近的聲音因為壓制時的跳幀而錯位了。所以你在網頁端打開才能準確感受到我做的「修正」處理(第二個鏡頭在第一個「怎麼」之後切入)。

具體的操作是,把女演員跑上前的素材,視頻部分剪掉半秒(聲音保留),把這多出來的半秒聲音插到前一條素材尾部。

這個處理也是一種 L-cut,就是把某一條素材的聲音部分延伸到相鄰素材中。因為聲音部分長於視頻部分,所以素材的形狀有一個直角,像字母「L」,所以叫 L-cut(本來是指膠片的畫面部分和聲音部分,而非我們在剪輯軟體裏看到的素材)。

這樣處理之後解決了幾個問題:

一、女演員聲音提前出現,真正「打斷」了陳佩斯和老頭的爭執。

二、先聞其聲後見其人,軟性過渡,解決了剪輯點的「硬」問題。

三、女演員起步的兩步不在畫面裏,時間和動作被虛寫,不露破綻。

四、觀眾聽到女演員聲音後,好奇之時畫面切到,女演員已是較快上前的動作(起步較慢的兩步已經被剪掉),縱深距離的變化非常迅速明顯,所以動作節奏跟戲劇效果契合。

當然,again,剪輯師不需要去思考上面這些原理問題,只要知道能用這個方法解決就行了

-

然後是第二個問題,結構問題。

陳佩斯帶來的解決中國人民喫飯問題的新發明是什麼?這個關子賣了很久,是這一整節最大的懸念。懸念揭曉的前一刻,是切到其他場景(cutaway)的最佳時機。

而原片中,陳寶國的段落沒有在陳佩斯展示發明之前切入,另有原因。陳寶國在院子裏這場戲,最後一句臺詞是「剛來兩天,都會談業務了」。原片中這一句之後切到內景,就接上了陳佩斯的「市場需求我都盤算過呀」。這是非常順的。

問題是,這並不一個魚或熊掌的二選一,而是可以「我全都要」的。

陳佩斯把東西從包裏掏出來之前,就應該切到陳寶國的戲;後面還想用「剛來兩天都會談業務了」接「市場需求我都盤算過呀」怎麼辦?

那就把 cutaway 的處理變成交叉剪輯啊。

掏東西之前,切到陳寶國;陳寶國的戲演到一半,切回到陳佩斯;陳佩斯說「市場需求」之前,切回到陳寶國,再在「都會談業務了」之後切回陳佩斯的「市場需求」。

這樣前面的懸念好好利用了,後面的臺詞銜接也保留了。

這樣操作還有另一個好處:

陳寶國與老頭的戲,也稍微有一點兒「硬接」。這是一個編劇們常常為之頭疼的問題,就是在一場戲裡,需要寫的內容接不順的時候,不得不讓演員說一句「哦對了」,來切換話題

而如果在剪輯上,把這一段處理為交叉剪輯,這個問題也一併解決了。


上個圖:

觀眾審美一直也在默默改變,剪輯發展到現在已經不能用常規鏡頭語法去挑錯誤與否,"一切看感覺",這聽著很玄幻,但其實是對的,至於越軸,動靜關係那些,只要剪的節奏好它們就不叫錯誤,剪輯沒有教材和公式去固定。


瀉藥

我認為吧……只要是合適的,讓人能舒適的剪接就是好的,有一些特殊的表現手法,是個人想法的體現,你不能說他不對。一個人一個看法,有的人覺得這就是好的,有的人覺得他就是不好。都得看自己。一般情況下的錯誤,我記得後浪哪本書裏說過來的,反正現在我都是靠感覺,有問題的地方你過一遍就知道。哪不合適哪不舒服自然而然就懂了。


剪輯上的錯誤其實是很難界定的,特別是在電影上,剪輯的方式很多種,但是每個人的喜好又是不同的,有的人覺得是錯有的人覺得是對的很難界定。我們在學校裏認識到最基本剪輯上的一些知識,比如:固定鏡頭不能接運動鏡頭、運動鏡頭也不能接固定鏡頭、不能跳幀、不能同景別的跳切、不能越軸等等,但這些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都是我們人為的規定出來的,都是前人摸索出來的一些規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要遵循這些規則,就比如說越軸。越軸是指攝像機越過軸線,到另一側進行拍攝。越軸就會造成被拍攝的對象位置、視向及空間關係的混亂和錯位,產生表達上的歧義,令人產生誤解,因而,越軸前、後拍攝的畫面不能相接。軸線是好萊塢發明創造的,中國也是遵循軸線原則的,但其中日本、法國、義大利等等國家就不遵循這個模式,就比如日本的《東京物語》。還有美劇中的絕命毒師第二季第七集

這些都是越軸拍攝,但並沒有說他是對或者錯誤的,因為他有導演自己的思路故意弄出來的,他有他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所以剪輯上的對錯還是很難去界定的(大佬說什麼都是對的!)

主要是還是看個人的喜好,所以也沒有必要去說剪輯的典型錯誤(畢竟打破以前的規則才能創新呀,況且藝術的東西沒有對錯個人認為),當然一些比較低級的錯誤還是有問題的比如:口型沒對齊呀,卡幀呀等等,這些肯定是剪輯問題。答主認為,剪輯上的錯誤(除最低級的錯誤外)都可以是一種另類的剪輯手法。


難說,很多剪輯的東西,一樣的技法,你用就是錯的,大師用就是對的。

還有在評論剪輯的時候,拍電影的人和影評人(看電影的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一些基礎錯誤,比如連續性被破壞,continuity的問題。一段正反打鏡頭,兩個人的表情動作不連貫。這就是很基礎的錯誤。

這些錯誤很多時候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很多院線電影也會犯這些基礎錯誤,要不就是剪的不認真,要不就是真的前期沒拍好。

一般來說,我在拍片子的時候是鼓勵演員即興發揮的,但是即使即興發揮的不錯,我也會讓演員再來一條一模一樣的「即興發揮」,就是為了後期素材多一點,萬一有啥事兒了可以挽救。

還有很多連貫性問題是前期拍攝犯錯了,後期怎麼也沒辦法。比如演員背後的鐘,前一個鏡頭早上8點,下一個鏡頭下午4點。在專業劇組都有人專門負責這些事兒的。如果你拍短片沒那麼多人手,那就導演和掌機多注意一點。

180度的確是個挺容易犯錯的地方。有些大師的確不管180度法則,但是最後剪出來看不出來毛病啊。我上學期拍的短片在拍的時候沒注意,後期粗剪的時候也沒注意。剪出來導演一看才發現,兩個人面對面對話,咋兩個人都面朝畫面左邊呢?看起來特別不和諧。

書裏讀到的這些剪輯法則,都是別人試錯試出來的。你不一定要遵守,但是很多時候瞭解瞭解是沒錯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