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能夠在夜深人靜時做場好夢

一部在細節上細緻入微的電影——當你把目光投向帆高,陽菜,小圭等等人物的身上,注意著他們的神態,表情,動作, 對話時,不經意瞥見環境的小特點時,你才會瞭解到一個真正的讓你心酸,難受的故事,或許會兀自落淚。

「或許每一顆小小雨滴中才蘊藏著這個世界的真相。」

(關於細節,您可以看看我的其他回答,有提到一部分,也可以移步去關於細思極恐細節的討論區。)


說實話

可能是我期望過高

劇情確確實實欠缺

比起新海誠之前所有的電影來說,在我心裡居然也只有個中下。

言葉之庭的雨,你的名字的光,電車和雲都還在,畫面確實好看卻沒叫人驚喜。看到了很多前作的影子,很可惜的是感覺沒有突破。

不過 歌很好聽哈哈哈嗝???


通過篇幅塑造人物最終帶來的感動加上無與倫比地聲畫演出,完全塑造了一種會映在腦海中許久的銀幕美好。

這是一種說不上來的魅力,讓我忽略了很多缺點,認為他就是一部完美的動畫。


劇情比較平淡,好多畫面都可以作為壁紙,就像很多回復提到的,你的名字之後姐妹作,商業氣息比較濃


說實話自誠哥開始走商業化道路我就沒有期待他能做出比肩《秒五》或者其次《言葉》這樣走心的作品了,但是《君名》也非常好,是誠哥向另一個方向走的極大突破。《天氣之子》這部就完全不行了,完全是君名的翻版,影院開場男主貼個膠布出來我就開始恍惚了,最後日劇跑既視感達到了巔峯,除了結尾東京淹了讓人眼前一亮,整部電影的走向都在所有觀眾的預料之中。我看動畫只注重3個方面:畫面、音樂和劇情。 畫面上天氣比君名沒有什麼進步可言,分鏡和鏡頭運用也沒啥想像力。音樂比君名退步太多了。劇情上也是退步,太常規了,讓人走齣電影院後印象全無。如果說沒有君名,先有這部還能算滿意的話,君名後的這部天氣之子帶給人的只有失望了,哪怕《追逐繁星的孩子》這種全網批評的也有一句「原來我只是太寂寞了」很能夠觸動我。

誠哥是我最喜歡的動畫電影導演,我本來以為他還年輕,能給我們繼續帶來感動。現在看來誠哥和細田守一樣,出道即巔峯了。唉,別了誠哥,大概以後就只能借著秒五緬懷了。


昨晚看了天氣之子。

個人體驗的話,整體感覺比君名要好。

總體打分的話給個8/10,我覺得OK。

作畫和音樂就不說了,直接吹爆就完事了。

劇情應該是被非議最多的一部分。

從男主角帆高莫名其妙地離開家鄉前往東京,到莫名其妙地撿到槍支並開槍救陽菜,再到突如其來地過於生硬的分離,再到後來帆高越獄,到最後集體莽夫襲警,以及男女主角在二十一世紀分開卻好像在一世紀一樣不互相聯繫,都很莫名其妙。

除此之外,粗糙的透明魚和龍的設定,晴女的設定,以及為什麼帆高能把陽菜拉回來等等問題都沒有解釋清楚。

劇情上真的欠缺一些雕琢,導致人物形象不是很豐滿——尤其是男主角森嶋帆高。

那麼從人物形象分析題開始。

帆高給我一種過於符號化的感覺,在他離開家鄉的小島前,他的人生是空白的——無論對於他還是對於我們——於是他感到「無法呼吸」並選擇了逃跑,去追尋看到的陽光。

毫無疑問,最後帆高找到的陽光是陽菜,這個時候,作為空虛的符號化的帆高轉變成了另一種形象。從最初的只是憤怒的驅使拔出不知真假的槍支射擊,到最後毅然舉起手槍與須賀圭介和警察對峙,帆高從虛無走向真實,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希望去與別人的希望對抗(HF線士郎並感)。

帆高的反抗最後成功了卻又沒有成功——他成功地救回了陽菜,卻沒有能夠逃脫出社會的規則,最終還是在家鄉被留守觀察(但是還是覺得因為女主角沒有手機就不聯繫這個理由很扯淡)。

相比而言,陽菜的形象要比帆高完整很多,這與作品對其著墨更多有關。在整部電影裏,天氣與陽菜之間的聯繫就是無比緊密的。母親去世,與弟弟東躲西藏想要避免被收容分離,於是天氣就陰雨不斷;遇到帆高,用自己的力量去帶給別人快樂,於是就有了更多的晴天;面對警察調查姐弟兩人,帆高甚至被通緝,三人無依無靠,四處飄零的情況時,天空下起了大雪,甚至在危險時天空降下了雷擊。

可以說陽菜的心情就是整部作品在各個時間點的情感基調,她不單單是作品對女主角,還融入了創作者的想法,承載了作品本身的背景。帆高是有著主觀能動性的主角,而陽菜更應該被看做是故事背景。

最後說一下圭介大叔。圭介的形象可以被看做是向社會妥協了的帆高。按照夏美的說法,圭介年輕時與帆高一樣,隻身來到了東京,在東京闖蕩,最後遇到了他的妻子,結婚生子。而從他與妻子的母親的對話也能看到,人們對他的印象就是「浪子」、「不規矩」。

而這樣的圭介為了與女兒相聚,他選擇了妥協,趕走了帆高。而在於老警察對話時的流淚,或許也是他對於自己改變的悔恨。而在最後,圭介選擇幫助帆高反抗警察,或許也是他重新拾起了自己年輕時的叛逆。

最後的圭介依然是妥協的,他的小事務所變大了,正規了,自己也和女兒生活在了一起,他或許就象徵著帆高的未來——既可能是帆高將要走向的未來,也可能是帆高在帶回陽菜後偏離了的未來。

另外,我極度懷疑圭介的妻子是晴女,但我沒有證據。

關於背景設定。

在這部電影的設定裏,晴女的歷史有八百年,東京從海變成陸地只有兩百年,而天氣記錄只有一百年。在這種背景下,再結合神社裡老爺子的話,似乎給我們形成了這樣一個故事——人們接觸到了晴女,並在兩百年前依靠一代代晴女的犧牲,一步步擴大了生存空間,但是人們最後忘記了晴女們做出的貢獻(除了神社裡的老爺子沒有人知道晴女),甚至視她們的犧牲為尋常(圭介的自白)。

我認為這個故事的設定也巧妙在了這裡,一方面告訴我們東京被水淹沒是回歸了原本;一方面又忽略掉大水淹沒造成的損失,甚至創造了一個半淹沒卻依然運行的城市。新海誠用這樣一種童話般的手段,實際上是想要讓人們把注意力放在他想要表達的地方,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似乎作用不大。

關於作品內涵討論

私以為在這部作品裡討論陽菜是否應該犧牲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它的核心不在這裡,它的核心在於對整個社會的反抗而詰問。為什麼所以人都必須在一個框架裏?對失怙兒童的強制收容真的合理嗎?晴女的犧牲是理所當然的嗎?晴女不願意去犧牲,別人有理由和立場去責備嗎?

這是一部講述反抗的作品,而不是某些人所謂「愛情能戰勝一切」。我認為它比君名錶達的思想更深刻——無論它是否過於浪漫主義。

最後,吐槽把宮水三葉翻譯成宮本茂的字幕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