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聖誕,提出此問


題主首先要搞清,中國人是一個很大的羣體

你所說的這兩種情緒,並不是天然的捆綁在一起的

簡單分一下,有如下組合:

1、自己喜歡過洋節×看到外國人過中國節感到高興

2、自己喜歡過洋節×看到外國人過中國節感到不高興

3、自己不喜歡過洋節×看到外國人過中國節感到不高興

4、自己不喜歡過洋節×看到外國人過中國節感到高興

很明顯,題主所要鄙視的,其實只是第4種而已

所以,給全體「中國人」扣一頂大帽子,真的好麼?

具體說到第4類

國家層面上,顯然對於洋節是持一種既不鼓勵也沒限制的態度

近十幾年來,起碼在一二三線城市、中青年羣體中,喜歡(起碼不反感)過洋節的比比皆是,雖然這種「喜歡」和基督教國家那種宗教氛圍下的過節明顯不同,更多的是找個藉口HAPPY一下

不少洋節的(比如各種情人節)背後更不乏商家的助推

說穿了這種過洋節和過本土原創的光棍節之類的也差不了太多

所以不知題主所謂的「中國人自己不過洋節」到底是按什麼標準來說,難道要把洋節安排成公眾假期才叫過洋節麼?

對於普通人羣來說,過不過洋節都無所謂的纔是主流人羣

而看到外國人過中國節這種新聞說不高興當然不會,但說是「高興的一批」?恕我直言,對絕大多數國人來說,真不會在意這種事好吧

真要較真有沒有第4類這種人,應該多少還是有的吧

畢竟中國十四億多的人口,就算是不喜歡過中國節的中國人,也總會有的

到這裡已經可以給這條問題下個定論:這條問題就是條偽命題

命題成立的幾個關鍵點都缺乏數據支持,包括:

一、樣本標準無法定義——過不過洋節的標準是什麼?比如聖誕節時給小孩子準備禮物算不算過節?

二、取樣範圍無法落實——不過洋節的中國人有多少?看到外國人過春節「高興的一批」的中國人又有多少?

三、樣本之間無可比性——「不過洋節」的中國人羣,與「看到外國人過春節卻高興的一批」之間並無必然的匹配性。

四、喜惡情緒標準不一——「不過洋節」可包括「自己不願意過」、「自己過不過都無所謂」「反對全體中國人過」等等,而「看到外國人過春節卻高興的一批」到底是樂呵一下就算,還是覺得為國增光了,這些都沒有標準。而且這兩類情緒並不是一正一反的對立效果。

不知道題主學習的專業是什麼,反正統計學一定沒學好甚至根本沒學過

這道問題很明顯就是以偏概全,把小樣本的羣體上升到代表「中國人」的程度

只能呵呵了


外來的洋節中國人也過的 但是就是圖個熱鬧 本身華夏之民 沒那麼多禁忌。聖誕涉及宗教 涉及一個範圍。但是春節專屬性 屬於我華夏---------外國人過春節 因為春節有專屬性 所以高興的一批 這裡涉及國力和我文化增強高興理所當然。


什麼狗屁問題,應該反過來問好吧?


你也是中國人,那你自己的觀點呢!


無它,世界中心、天朝上國之幻想症複發作也。


這是一個可以從多角度回答的問題。

但是我想主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說:

首先,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印象主要從近代開始,而那是中國最積弱的年代。清末的長袍馬褂,辮子小腳等等等等,使得在西方主要國家中中國始終是以傅滿洲的形象出現的,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湧向國外,「黃禍論」日益盛行。內憂外患,於是這個時候,以西方為代表的主流思想對中國的評價越來越差。所謂「三人成虎」,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人自己也對自身產生了懷疑,以至於衍生出一種伴隨至今的自卑感。

其次,隨著那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成立了」,中國開始獨立,但是經年的積貧積弱所帶來的深入人心的自卑感卻始終未能閑散。在國際社會上,西方國家仍然是主流思想的主導者、控制者,他們是指鹿為馬的詭辯者,是厚顏無恥的雙標狗。大眾的思想仍然是「國外的月亮最圓」。那種東亞病夫的恥辱感和自卑感始終讓自己下意識地覺得低人一等,乃至衍生至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時,相較之下有的人會覺得土,沒有國外節日的洋。

最後,是最重要的一點。現在中國的快速發展讓國外的1%大為震驚,讓國外有能力接觸也願意中國的人刮目相看。在這種自信心不斷增強的今日,終於可以挺直腰桿說我們中國的就是好,不比任何其他國家的差。而題主所說的那種情況,不外乎是一種家長式心理——以前是被別人說不好,因為自卑不服卻只能憋著;如今自信心爆棚,我自己家的東西就是好,你也認可我家的東西我就特驕傲。

其實根源就在於前面說的歷史問題,大眾的主流思想被西方所主導的太久了,等到有一天人們發現那些曾以為高高在上的西方人都在學習曾以為低入塵埃的東方文化時,有一種混雜著驚訝、驕傲甚至還有點小自得的情緒,這其實挺心酸的。

這說明我們有多麼渴望被尊重,被仰慕。

而那是遠在種花家跌落王座之前的事了。


有人說涉及到國力??只能說國外中國人太多,跟國力有多大關係我沒看出來,看詞條說文化自信,關鍵是,如果說外國人過中國節,跟文化自信好像也沒有太大的關係,給我的感覺,中國人外來文化包容度真的很低…這跟文化自信還有什麼沒有關係,外國人之所以也願意過過春節,那是因為春節獨有的特色和魅力,是一股來自東方的不一樣的味道,而正是這種異域的風情,吸引著老外,說真的,中國人很多時候讓人難以理解,各種抵制外國產品,外國人用一下中國的產品就各種跟國外的牌子對比,搞不懂哪裡來的心態,要和國外比這比那,認識了這麼多人,就國內朋友成天比較這個國家那個國家,成天瞧不起這個國家那個國家,種族多元化也不行,各種歧視黑人,結果被別人歧視就開始說幾個中國人不代表全部bulabulabula…一說到喜歡哪個國家,國內的朋友是,沒中國好,不愛國bulabulabula…而外國朋友就會很開心的說,哎呀,非常想去中國,中國這個好酷那個好酷,也就滿足一下自己天朝上國的心態了…(好的,有一半的跑題了,但是我願意)


我過洋節的方式是又有了個出去搓一頓的理由


民族自尊不能是因為得到白皮豬的認可而產生自我信任,自我尊重的感覺。而是自己油然而生出對於自己文化的尊重和捍衛。他們拿他們不到2000年的文化和審美來評價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根本看不到內裏的魅力。只會一句amazing。我們需要自我覺醒,自我認同,與其跪著讓他們說好,莫不如站著說他們文化渣。我一直覺得我們中華文化纔是文化上的巨人。


這問題也沒什麼營養 你如果去越南告訴他們你很喜歡過他們的節日他們也很開心。不自信確實是不自信。如果國內沒那麼多人過聖誕節,外國有和中國一樣的百分比的人過春節時。就會有

那個誰過聖誕哎,哇,好新奇啊,我試試。那幫老外過春節哎,他們都不懂儒家文化,過什麼春節的聲音了。沒什麼意思,這些思潮總會有,總會產生,國內如果真的不包容,為什麼我認識那麼多過聖誕的國人,卻不認識幾個過春節的洋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