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就得了解圖書的渠道。實際上除了噹噹這類平台直購直銷的直營外,許多個人店能買的價格書很難低於七折,大部分還是得原價,因為再厲害的渠道商從出版社拿貨或一級批發商拿貨都很難低於五折。那麼你說的這些便宜書哪裡來的呢?一個部分是猖獗的盜版書。另有一部分是所謂的「武漢書」 。這個名字很可憐的讓武漢背了鍋,因為武漢是九省通衢啊。基本上是中國交通的中轉,書籍的中間環節很多也在這裡完成。於是乎武漢書應運而生。很難說明什麼是武漢書,因為按照標準,他不是盜版書(有正規的字型大小)。但是在會看書愛看書和懂看書的人眼裡,那些武漢書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因為武漢書是市場化的產物,他們往往是價低、紙張質量差(最普通平裝本為主),同時都是一些司空見慣可有可無主題的雞肋。這些我所謂的雞肋主要包括心理類、商業類、情感類和毀經典類著作。心理類就是什麼幾種顏色性格啊,什麼情商啊之類,情感類就是類似於雜誌的故事大雜燴,這兩種是典型的雞湯文鼻祖或變種。價格很低,然後還有商業類,這種書更多,常見的就是股票這種。但這些都不致於惹惱愛書人,他們掙他們的錢愛書人不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愛書人氣憤的是毀經典類的武漢書。這些書真的是雞肋。比如四大名著、曾國藩家書、四書五經、孫子兵法等等,搞個精裝版外殼,內頁的紙張質量差的要死,更有甚者錯字頻繁。然後和上述其他武漢書一起被稱斤賣!當然並非所有稱斤賣的書都是武漢書或者盜版書,也有很多是暢銷書,印數特別多的那種。但是把經典也給偽包裝讓很多愛書人認為那是盜版的2.0或者3.0行為,是真的愛書人所不屑的。這種書有著灰色鏈,因為出版社把書號賣出去後,很多渠道商就可以直接拿去印,印的多了,只要紙張成本低(也就是印刷成本低),除掉中間成本就可以賣半價也盈利。假設49的書 半價或者七折銷售,那他可能拿貨價就是15元以下,更甚者2折以下拿貨。某寶上低價的這類書還往往是捆綁銷售,也就是心理+商業+情感這類型,具體就不舉案例了。免得得罪人。說實話,如果不是那種書迷,沒必要計較這些。自從看書以來,我就發現看書就是一個越走越會小眾的興趣。懂得越多,越孤單。所以我開公眾號分享,即使是就那麼幾個人看,也就隨性的更新文章。以前盜版書猖獗也挺好的,價格便宜。現在武漢書也不是不好,只是亂了市場。我堅持去書店支持獨立書店,每次去一個書店就寫一篇它的文章在自己公眾號上,然後在這家書店買一本書,蓋一個戳。這也是很多愛書人的共性吧


網店運營也需要成本,商品銷售的傭金、平台費等都少不了,還有運營時投入的流量廣告費、平台管理軟體等。但比起租賃店面、僱傭專門的人管理店面要廉價許多許多。這部分錢省下來就可以分攤到商品成本里。再者,某寶上的很多圖書的來源嘛~~呵呵。


怎麼回答你這個問題呢,舉個例子比較好說。

書店鋪面租金:假設按200元/平米計算,100平米的獨立書店,需要月租2萬元;

書店物業(含物業管理、水電費用等)成本:按5元/平米計算,需要月支出500元;

書店人工成本:按稅前5000元/月,五險一金再加1000元/月,需要2個人;

財務費用(圖書積壓的存貨財務投入成本):假設擁有1萬本圖書,預計碼洋30萬,實際進貨成本6折,月利率0.8%,則財務費用為0.1萬元/月。

以上每月成本3.215萬元。這個費用需要通過圖書出售來平衡。

假設圖書按7折出售,則每月需要銷售32.15萬元圖書(約1萬本,每天330本),才能實現盈虧平衡。

假設按8折出售,則每月需要銷售16.08萬元圖書(約0.5萬本,每天170本),才能實現盈虧平衡;

假設按9折出售,則每月需要銷售10萬元圖書(約0.33萬本,每天110本),才能實現盈虧平衡;

假設按10折出售,則每月需要銷售8萬元圖書(月0.27萬本,每天90本),才能實現盈虧平衡。

可是,圖書銷售在100平米的小店,每天可以銷售多少本呢?

好了,100平米的小店是沒有辦法賣咖啡的…

你說說,為啥售價高?


店面費,提成費都省下來了


表面運營成本低,其實他們自己有印刷廠。


題主。這就得對實體店與網購的運營有深入的認識才能明白。這是個人見解。

1關於實體店的運營流程。

書籍進貨,書籍出庫,書籍每月盤點,書籍積壓(虧損),書籍破舊(虧損)。

門面銷售需要,固定的地點,選店面,一名員工或者多名員工,固定的上班時間,需要營業證等等。

費用有哪些?書籍進貨價,房租,裝修,店鋪日常維修,水電,員工伙食,員工工資,很多雜七雜八的東西。不一一訴說。

日常接待客戶。店面的人流量。還得防賊。

一句話,成本很高!!!

而某寶的書籍,一個人可運營。成本很低。進貨少,有擺放的位置即可。有單就發快遞。無單只要保存好書籍基本沒什麼虧損的。還可以促銷。(書籍不破舊好賣),就算是大店鋪有個某寶的號,有幾個人做網上客服,服務客人,打電話發快遞即可。

所以題主,不便宜就不要買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