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遠終陰,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鬼谷子·捭闔第一》

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右主位。——《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內修鍊而知之,謂之聖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無邊威勢者也。——《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盛神法五龍》

…… ……

竊以為,《鬼谷子》雖說為縱橫家著作,在思想源流上仍是屬於道家的,在取向上甚至更接近道家。這種淵源具體表現為道與術的關係,體與用的關係,在諸子百家中顯得尤為突出。相比起來,《戰國策》雖是縱橫家策士行跡的寫照,卻並未體現出較多的道家思想,更多的是鋪張揚厲,智謀譎詐。順著這個思路將兩者做比較,會發現很多微妙的差異,值得深入探討和商榷。如果把《鬼谷子》比作一把絕世利器,縱橫家思想的「口者機關」是這把利器的鋒刃,那麼道家思想就是鑄造這把利器的玄鐵。


「道家」這個學派,春秋戰國是沒有的,有老子學派,有莊子學派,有黃老之學,但是沒有道家。道家一詞最早出現在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的《論六家要旨》,陰陽,儒,墨,名,法,道德。也就是秦漢時期,這纔有了道家的說法,所以,對於將春秋戰國時代的學派劃歸到道家,這只是後人的理解,歸納,並沒有學術上的傳承關係和現實的依據。

從鬼谷子的學說來看,所涉及的很廣,很難定義是什麼學派,如果把鬼谷子定義為道家,只是概念上的劃分,但不要削足適履。


是的,三皇之道傳老子(語出《抱朴子》:「道為三皇之學,老子為集大成者。」),老子傳關伊子,關伊子傳鬼谷子,鬼谷子傳蘇秦張儀。

粵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

從此句中可以看出,鬼谷子的傳承是以上古聖人、真人之學為源流的。粵通「曰」,稽古是指以古聖之真人真言為依據。古人說話講究有典有則,否則會被稱為無稽之談。老子講:「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孔子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儒家之內聖外王源於三皇五帝之聖王一體。老子也講:「樸散為器,故能成器長,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文中更提到:「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闔,或馳或張。」道家之意,顯而易見。

至於為何很多人認為鬼谷子之學似乎頗為詭譎,頗多心機,這其實是對鬼谷子的誤解。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裡的利即為通利(水不具有本然的利它屬性,不然就不會有大禹治水了),而鬼谷子講的則是如何以陰陽捭闔之道通利天下。


是的,毫無疑問。

我翻過這本書,其他不記得了,就記得最開始幾張,縱橫捭闔方面,有很多陰陽的分類和辨析,理論說的挺清楚的。

實際上,儒家和道家主要的分歧就在這裡,道家是一直在變,總的原則不變。

儒家據說剛剛開始是做喪事的禮儀專家,根也就在這裡,就是給你很多條條框框。

道家先佔領理論高度,由上至下,降本流末。

儒家更多的屬於想從外在規矩入手,來改造人吧。

只是可惜可惜,儒家這種後天人定的規矩過頭了,造成了很多悲劇。


你有爭議?你不服氣?

蜀黍打你。。。666


樓主真逗,你說是就是唄,不過一般把歸到道藏的都屬於道家的


道家追求的是一種出世的理念,法家則是入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