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發現好像動物並沒有優越感,所以好奇人的優越感是哪裡來的、有什麼用。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所以先拆分一下吧:如何定義優越感?動物是否擁有優越感?人的優越感是怎麼進化來的?優越感對個人及社會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哪裡?


誰說動物沒有優越感的。

你看獅群里,最強壯的雄獅是擁有所有交配權的,而且每次獵殺到獵物,最強壯的雄獅先吃。剩下的,其他獅子再分著吃。

那人類的優越感從何而來呢?如何提高自己的優越感?

優越感是什麼?

所謂優越感,是指人的優勝,超越需要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情感。一般是指自以為在生理方面(體形、相貌或體力等)、心理方面(智力、知識、技能等),以及其他方面強於別人、優於別人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的總目標是追求"優越性",是要擺脫自卑感以求得到優越感。具有優越感的人,常常容易以不適當的方式(如高傲、固執、自我欣賞等)表現出這種心理狀態。

艾蕪在《百鍊成鋼》第十三章中寫道,因為愛談別人的缺點,自己就容易不虛心,發生優越感。"

楊朔在《我的改造》中說:"自己搞文藝,自然也就不同凡響了。於是表現在外面的言語舉動不自覺地帶著一種優越感。"

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塑造的「女兒形象」通過鄙視自己的母親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性。

人的優越感其實是沒有窮盡的,因為人總會不斷地挖掘出自己的優越之處並從中咀嚼幸福的滋味。人類從來都是在比較中進步的,在比較中自尋煩惱,也在比較中自我安慰,這優越感便是人們自我安慰的良藥。

優越感可以是來自職業的優越感,可以是來自文化層次的優越感,可以是來自財富的優越感,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活動讓人類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是高人一等的,並以此來證明的自己的存在感。

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優越感呢?

平心而論,每個人都會產生優越感,就像優於平均效應一樣,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優於平均水平。比別人成績好,會產生優越感;比別人長得好看,會產生優越感;比別人有錢,會產生優越感。優越感在一般情況下是無傷大雅的,但當個體過分的表現自己的優越感,並且將自己的優越感建立在貶低別人、詆毀別人的基礎之上,這就會令人厭煩了。

相信我們都聽過一句話「越是沒有什麼,才越顯擺什麼」。優越感是來自那些事事都比人強的人嗎?一部分是,而另外一部分是來自那些不如別人的人,是心理上的「弱者」,才需要挖掘自己的一些看似優秀的品質來與別人比較,等到挖掘到一些東西時,就迫不及待的表現出來,好像這樣就能掩蓋自己的心虛與羸弱。

弱者流露出的「優越感」或許被視為荒唐的"精神勝利法",阿Q是中國舊社會民眾的一個縮影,不願承認他人比自己強。其實阿Q體現的人性是盲目的妄自尊大,他即使是愛勞動的、能幹的,憑這點也是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的。但阿Q不行,他非得要一些「不切實際」的誇讚,總是自以為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這些荒誕的信念都說明了他的自尊有些超乎常態了。

真正的昂貴的人生,是不需要優越感來裝飾的。這點在許多名家大家身上體現的尤為淋漓盡致。

愛因斯坦,沒人能否定他對於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智商超群,碩果累累,他應該比誰都有資格展現優越感吧。但並沒有,他非常樸素地認為,他的創造性的心理活動是被"單調和清靜生活"激發出來的。他說:"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標--財產、虛榮、豪華--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他認為那是一種"豬欄的理想"。他非常注意講良心。他說:"我的生活竟是建築在我的同胞們如此大量的勞動之上,這種想法常常使我感到沉重。因此我深深知道我對他們所應負的義務。"

香港女作家李碧華,你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她的作品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霸王別姬》、《胭脂扣》、《青蛇》、《餃子》等等。李碧華的筆調獨具一格,寫情寫的離奇、詭異、凄艷。是「新女性主義視角」的代表作家。但她為人極其低調,套用一句話就是,「她從未在江湖,江湖上卻流傳著她的傳說。」

她從不在大庭廣眾前拋頭露面,堅持不公開照片、身世、年齡、容貌不詳。她曾說「別那麼好奇我的面貌,我是那種擺到人群里,不容易特別被認出來的樣子,沒什麼好描述的。和外界的人和事保持適當的距離,對我來說是好的,不老記掛著自己的影響力,不去想有多少人正在看你寫的文字,不至於動不動就把自己當成苦海明燈,方才真可以瀟瀟洒灑地寫。」

面對人生,她有著一份疏離的冷靜,她說藏比露好,誰也別把自己看的太重要。

我們無需猜測她的真實世界是如何如何,只能想像其內心,應當是真的富足滿溢吧。根本無需表現自己是否優越,因為她的心靈足夠支撐自己享受生活與創作。

楊絳先生在自己一百歲時寫過一篇《一百歲感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我們今天要談的是優越感,幫你提升優越感,並非精神勝利法,而是從根本的心理機制出發,來豐富自己的精神與心理容量。

提升優越感的3個tips

建立積極的鏡像自我

鏡像自我的概念最早是由被譽為「法國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大師拉康·雅克提出的。他認為,我們時常通過觀察他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而形成對自己的評價。每個人對於別人來說猶如一面鏡子,這面鏡子不僅能夠反映出經過它面前人的服飾、容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態度、性格。人與人可以互相作為鏡子,照出彼此的形象。

鏡像自我有三層涵義:第一層,我以為別人看的我什麼,這並不一定就是別人真的看的我這些,而是我自己以為他看到了;第二層:我以為別人看的我這些後會有什麼想法,這也並不真的就是別人有的想法,而是我以為他有的想法,是我根據他的外在行為進行的猜測。第三層:我對我以為的別人的想法有什麼想法,這是我對別人的想法做出的反應。

從這三層涵義中我們可以看出,鏡像自我是基於我們自己內心的猜測和評價。鏡像自我的核心內容就是反思評價,即個體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知覺,也就是個體推斷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另外兩部分內容是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個體經常把反思評價當做是他人的實際評價,就出現了心理的不平衡狀態。

而其根源又在於自我評價與反思評價的不匹配。自我評價是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當對自己沒有準確的評價時,也會曲解他人的評價,從而出現錯誤的反思評價。個體的自我評價與實際評價差別越大,個體就越無法接受,特指自我評價很高,但實際評價很差時。

在這點上,就需要我們好好利用鏡像自我,建立積極的鏡像自我,來提升自己內心的優越感。

不去想像別人怎麼想你,當我們在一個群體中和周圍的人接觸時,我們會察覺到別人對我們言行的反應,也會不自覺地扮演對方,以想像對方如何看我們。這些猜想會影響(但不決定)我們如何看自己。但是,猜想不意味著要接受和認同。一個自信心強的人即使別人在看扁自己,也可能只是一笑置之。

所以要建立積極的鏡像自我首要任務就是建立準確的自我認知與自信心。如果你是有孩子的人,就不能輕易的否定TA,「你怎麼這麼笨」之類的話就會讓TA形成這樣的鏡像自我,在以後的成長中就會認為別人都覺得自己很笨,會嚴重打擊其自信。對於成年人,同齡人的影響是很大的,經常會過分認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忽略的自己的實際情況。這就需要認知的改變和修正。

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來的,自我效能感是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為的預期,也就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影響個體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一般而言有四種,一是以往的成敗經驗,這個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成功的經驗可以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敗就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當個體尚未形成較強的自我效能感之前。二是替代性經驗,如果人們看到跟自己相似的人通過努力獲得成功,他們就會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功。相反,對失敗者的觀察會使個體懷疑自己進行相似活動的能力,進而降低動機水平。三是社會勸說,當人們被勸說他們擁有完成任務和工作的能力時,他們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毅力堅持下來。四是情緒狀況和生理喚醒,人們往往將受到的壓力視為是業績不良的徵兆,而把耐力活動中的疲憊感和疼痛感看做是生理缺陷,同時,積極的情緒可以增強自我效能感,而消極的情緒會削弱自我效能感。

所以需要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1、選擇一些你認為能做好的事,而不要選擇那些自己都感覺完成不了的事情。多次的成功能幫助你培養一種信念,那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隨著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你慢慢就可以解決那些曾經讓你畏縮的棘手問題了。

2、將過去的表現與現在的情況區分開。以往屢次的失敗或許讓你覺得有些事情是你做不了的,但一定要時刻告訴自己:以往的失敗已經成為過去,現在的你又重新滿懷著信心和成就感。

3、密切關注你的成功。有些人往往只記住自己的失敗而不是那些成功的經歷。

4、保持手寫記錄以便你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成功。倘若一個學生制訂了一個學習計劃,他只堅持了4天,第5天就將計劃拋到一邊,那麼,他就不應該這樣想:「我失敗了,我根本堅持不下去。」這個說法不準確,因為事實上,這個學生80%的時間都是成功的(5天中有4天堅持了這個學習計劃)。

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

高自尊的人懂得尊重別人,懂得照顧自己,懂得如何讓心靈成長的人,而低自尊的人要強,怕別人說自己不好,處處「要強」。

自尊水平高的個體傾向於問題解決和求助的應對方式,遇到挫折時,通常自律嚴謹,認為成功決定於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會對自己有一系列的正面評價,認為自己表現比較出色;即使沒有能力應付當前的問題,因其正向的、好的自我評價,因此也不會不好意思向別人尋求幫助。通常TA們會以積極的方式表現自己。

1、設置適當的目標和計劃。

成功有很多的制約因素,有時候我們覺得成功很難,這個時候,我們要意識到是否需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這樣,一個小的成功就能讓我們驚喜不已,進而激發我們追求更大的成功。適度的目標才有強烈的激勵作用,假如一個人的抱負水平低,他固然容易達到目標,但是那種成就並不能給他帶來滿足感,對於增強他的自信心,提高他的自尊幾乎沒有什麼影響,他的身心潛能沒有得到發揮,處於埋沒狀態,就會空虛、苦悶,如果抱負過高,超過了自己的能力,雖然他會全力以赴,但依然會感覺力不從心,如果最終未能實現目標,挫敗感就會產生,使得他的自尊水平降低。

2、打破負面的預期

低自尊會讓人容易做出負面的預期。低自尊的人常常將預期混淆為現實,於是為負面結果的可能性焦慮不已。我們恐懼的不是讓我們恐懼的事情,而是恐懼這種心理。所以很多時候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只是我們給予了太多負面的預期,而心生恐懼,與低自尊水平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可以針對性的進行替代性想法的訓練,當你把結局想的很糟糕時,試試用其他的替代性想法。比如說感覺自己搞砸了某事,設想了一系列的負面預期,可以試著想想「應該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法,事情沒有那麼糟糕」。

最後想說,優越感不是你比別人高多少,而是你比過去的自己高多少。

優越感來自精神的滿足。


更多心理學知識,關注微信訂閱號小麥心理X(xiaomaixinlix)


我覺得動物是有優越感。

所有有複雜社會結構的哺乳動物(猿類,猴子,猩猩,海豚,虎鯨,狼,野狗,獅子,大象等等)都是有社會階層分化的。而且這種社會分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上層的是會受到來自下層或者同階層者的挑戰的。這種模式必將會讓一個難有敵手的強者產生優越感。雖然並不能確定動物是否存在優越感這種情緒,但是毫無疑問動物是會驕傲,會自信的。而我覺得驕傲與自信的定義,已經很接近「優越感」了。

舉個例子,一個屢戰屢敗的獅子會因為挫折而喪失自信,以後即使遇到可能不如自己的對手,也都會感到害怕,並且日常也會經常處於擔驚受怕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被驚到的狀態,即使食物充足,它也依然會看上去病懨懨的。但是一個常勝將軍般的獅子是慵懶自信的,它的毛色都會比那些不自信的獅子油光水滑許多,步態堅定驕傲,也會表現的很好鬥。這不是由獅子本身的性格決定的,而真的是由其後期實力所建立的自信心決定的。因為確實有前期因經驗不足而總是失敗的獅子,在後期打贏過幾次以後,其精神面貌會發生很大改變,因此可以證明並不是這個獅子本身就病懨懨的,而是因為缺乏優越的實力而精神不振。

優越感是進化所必須的:大家都力爭上遊,渴望去更高的階層,獲得更多資源優勢,都在渴望優越,當自己確實在某些方面高人一等時,就會產生優越感。這是優勝劣汰法則下誕生的一種必然心理。

當然和動物相比,人類的優越感更為複雜,畢竟有些人的蜜汁優越感來的很莫名其妙……不像動物這樣有跡可循。
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沒有優越感,難。
謝邀。簡答就是由鄙視鏈的上下游關係造成。(動物也是存在鄙視鏈的。我不確定我比你強大,我怎麼能知道自己能不能吃你?)所以這是動物性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帶來的直觀感受。
優越感這個詞是人造的。我認為這是一種人身上的動物性。說白了就是我比你強所以我高興。動物身上也有,我有倆兩隻貓,前一陣裝修把它們分別放在兩個籠子里。都放進去的時候隔著籠子打著玩不亦樂乎,誰也不叫喚。我把一隻貓抱出來的時候,另一隻貓會叫喚。而我懷裡這隻貓會滿足的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把它們倆都放出來的時候我抱著它他沒有像這樣滿足過。這對社會的發展當然是有促進意義的。每個人都想著比別人強那當然會帶動生產力的提升,要不共產主義為什麼一直不好實現呢。當所有人都被分配一樣的物資的時候人當然沒動力。
內心的自卑,過了一段時間經過各種條件或努力超越那條自卑的線後,有些人就看不起原先的自己或現在不如自己的人了,還是源於內心深藏的自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