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熱愛這個詞應該在大部分人身上都能找到。

但是除了愛呢,有沒有你特別想學電影或者已經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的感悟?


感謝 @紅鞋 邀請

進入電影是很巧合的經歷,到現在我都不太確定自己是否算真正入行了

不過唯一可以分享的是,

做電影這件事讓我覺得找到了一種合適的傾訴方式

能把我之前所學都能融會貫通

讓我獲取了一種新的自我評價方式


沒有接觸電影之前,我是做新媒體文案的

雖然也是每天在輸出文字,但是輸出目標都非常功利,就是單日閱讀量,引流量,轉化量

這樣的文字,沒有深度,沒有治癒力,更談不上藝術性

純粹就是包裹著文字外衣的精神口香糖

做久了,身心都很疲憊

然而偶然接觸到編劇後

我發現無法找到表達方式的那些痛苦

都有了出口

說一件趣事作為舉例吧

我以前經營過咖啡店,去北京上編劇課的時候

老師安排了愛情喜劇模板的練習,是課堂上馬上要給出一個可深化劇本的故事雛形

大家都挺頭痛的

我的經歷則幫我馬上做了出來《無味咖啡館》這個故事

現在這個故事雛形,已經變成了劇本大綱,在華語編劇網登記版權了,並且有參與一些劇本比賽

如果是為了餬口,或者是為了一個好名聲去做編劇

會比較痛苦

如果作為一份有治癒性的兼職去做,我個人感覺還是很合適的

這就是電影對我的意義了吧

為什麼我勸每個新媒體小編都去做編劇,因為可以開外掛?

mp.weixin.qq.com圖標

從初一開始到高三,我幹了六年歷史課代表,基本上喜歡文史類的東西佔據了我人生的一半左右。

小的時候也是打算當歷史老師,直到後來因為數學經常掛科,總是十幾分。所以基本上與老師無緣了。(後來接觸到赫爾佐格,賈樟柯,發現赫爾佐格歷史非常好,賈樟柯數學不怎麼樣,我感到有些歸屬感。)

後來學了差不多一年半到兩年的編導,最後走到了這個專業的大學階段。

學編導的路上兩件事激發對電影的熱愛

一是發現電影需要很多形而上學的東西做注釋和解構,(解構的一個目的就是創作)需要運用大量的舉例論證和演繹。這時候原先對文史類的喜好就派上用場了。有一次上課拉片《路邊野餐》,我發現我很享受,一個班裡十個人左右,我全程看下來,沉默許久。但是之後說了很多。我覺得我可能會適合這個。

第二件事是我意識到這個世紀即將是一個表象的時代。抽象的東西雖然說依然存在,義務教育也在普及,但是周浩的紀錄片(《差館》)中仍然有文盲;大數據中介紹過高等教育的人只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幾。在這些抽象化教育沒有接觸到的地方,智能手機率先普及,之後就是二維碼,村裡面照樣二維碼支付,然後就是隨之而來的視頻類軟體。春節過年回家一看,中年人看快手抖音的不佔少數。反倒是老人還在看書。尼爾波茨曼也說了,表象化時代已經到來。

電影是表象化時代的佼佼者,雖然短視頻看似與之無關,但是可以去看看好的短視頻作品,當中的鏡頭語言都在向電影方面靠。比如驚天碉堡團和陳仕賢的一些短劇。

某些大片儼然成了創造梗和創造短視頻的「名著本體」。周星馳電影的梗,金凱瑞電影的梗,梗文化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強羣體歸屬感,現在梗從電影電視中出來的幾率感覺更大。

當老師影響的活生生的人,但是不一定可以影響到幾個學生的心裡,學生如過江之鯽,自己日復一日也終究會麻痹。但拍電影它可以做到輸出感情與觀念,並且可以訴諸形而上學的主義(麥茨所謂的凝縮),影響人的思想。大範圍的人可以從影像裏吸收更多的東西。

自己的一部短片的評價

現在打算做獨立電影,至少做與電影相關的東西。我認為電影是一個可以一直去做的東西,技術變革是首當其衝的,新浪潮的一大原因也是技術變革。攜帶型器材以及畫質的提升,實際上低成本很簡單。(《賈想》裏有提到過全民創作的時代即將到來的事)而且照現在的環境來看,藝術電影的發展似乎是個機遇。

有人說VR技術會取代電影,這個技術我感覺像文德斯《直到世界盡頭》裏的觀夢機一樣。但是彩色電影出現後,拍黑白電影的人就沒有了嗎?數碼相機出現,拿膠片拍電影的人就沒有了嗎?賈木許的黑白片我很喜歡。

電影會在技術變革之後更反思人的本身。

然後以上是自己一部短片在電影節中介的評價,我心裡沒有底,大學比較一般,師範2A。之後應該會考研。以後不拍電影就會做一輩子傳媒民工,不應該這樣。


業餘愛好而已,都認為我不務正業。


剛開始都是愛好吧,選擇一個在國內大眾眼裡相對「找不到工作」的專業,必須要有興趣的為輔。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之一不就是把自己的興趣作為專業來學習嗎?

但為什麼呢?很苦,很難,不斷的懷疑自己有沒有天賦有沒有這個能力,看著同齡人比自己能力更強大更有學識還有天賦的人跟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為什麼還要學電影呢?

因為愛,真的愛,愛這個世界,愛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愛通過電影這種形式來發出自己一點點微弱的聲音。當然也幻想過有一天靠著這個賺錢成名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點點自己的印記,但這都不是最重要的。

理性一點,拋開對電影的熱愛之外,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先喫飽賺錢,再追求精神上的飽食。而電影這個行業能夠給與這樣的機會。電影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從preproduction 到 Post-production,並且是一個至少在國內有增長空間的產業,不論如何是餓不死的。而如果在不斷的積累中,機遇,能力和自己的思想都成熟了,是有可能做到自己想學電影的初衷,愛,愛表達,愛電影的表達,愛把自己的想法通過電影表達,愛與全世界的人分享自己的表達。

真的很愛很愛,同時也很幸運,愛的是電影


蟹幺!

之前其實是學音樂的。在提前批的時候考了影視,也給了錄取通知,但是隻為能在音樂和電影之間選一個專業。可能跟我這個人好奇心和探索欲有關,電影就像是另外一個世界,而且其藝術形態是包含音樂的。於是就選了電影專業。

真的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本科的幾年,我覺得我自己只是被啟蒙了而已。但是基礎知識和閱片量確實是給了不少幫助。

然後從業幾年。

然後生活有些變動,再決定回到校園繼續。對於電影我都不敢用「熱愛」來形容,我喜歡這樣的一種表達方式,並且希望它能成為我創作的有利工具。


人的一生太短,唯有電影,可以在一生中,活出更多人生。


電影跟繪畫、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等形式都一樣,它是一個作者輸出、表達自己思想的媒介。其實選哪種媒介都可以,哪一種更適合你去表達就可以選哪種,哪一種能讓你在表達起來更興奮就選擇哪種。關鍵還是,渴望輸出。或者說,渴望與媒介那端的讀者做交流。


以為影視不會有寒冬


我沒有專業學過電影, 但是我愛看電影。


熱愛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