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完全否定的,偷襲珍珠港事件並非日軍的野心變大,而是迫於無奈,孤注一擲之舉。

個人證據分三部分陳述,第一部分,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由於日本和歐美列強關係惡化下,先發制人之舉。首先,我來梳理一下時間線。

1933年3月退出國際聯盟 回應國際聯盟批判他們對滿洲入侵併隨後將滿洲設立為傀儡政府

圖1. 日本推出國際聯盟原文【1】

1936年1月15日,日本退出第二屆倫敦海軍裁軍會議因為美國和英國並不認為日本具備與他們相當的實力【2】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受到國際聯盟中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荷蘭的譴責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進一步受到國際聯盟的譴責

美國政府對一系列的事件,至少得到了兩點認知:

1. 以日本在中國的推進速度,證明日本是有能力威脅到西方國家在東方殖民地的利益的

2. 日本的侵略行為已經引起了惡劣的國際反響,作為國際聯盟的主要國家之一,美國需要採取行動

美國當時在亞洲有菲律賓作為殖民地,法國和英國有印度作為殖民地,荷蘭在東印度羣島有殖民地

假如美國放手不管,讓日本吞下中國大片領土,可能日本有了中國資源之後,下一步就是吞併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事實上日本已經將這部分計劃納入大東亞共榮的設想。同時也勢必招致國際對西方國家面對侵略和反人類行為不作為的譴責。

1938年開始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多方面限制,集中體現於1940年出口管制法,該法成文規定了向日本進行的「道德禁運」,1938年6月,美國國務卿, 科德爾赫爾譴責了日本對中國平民的轟炸行為,1938年7月,美國國務院強烈反對出售飛機以及相關物資給使用飛機攻擊平民的國家 【3】

1939年停止向日本出口航空燃油,技術信息,到1940年演變為禁止向日本出售武器,1940年10月8日,日本大使霍魯奇警告赫爾國務卿的一項行為可能被認為是「不友好的行為」 【4】1942年擴大為禁止一切商品對日出口,這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其嚴重,因為日本74.1%的廢鐵和93%的銅來自美國。【5】

1939年7月,美國以日本未能保護在日本境內和在日佔領區境內美國利益為由,廢除了1911年與日本簽署的商業條約,為全面禁運掃清了法律障礙。

著名政治經濟學家羅伯特·希格斯指出:

Roosevelt and his subordinates knew they were putting Japan in an untenable position and...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might well try to escape the stranglehold by going to war. 【6】

羅斯福和他的部下把日本推進了一個進退維谷的狀態,讓日本人很可能用戰爭來擺脫這種束縛。

美國總統羅斯福本人的看法是:

At least as early as October 8, 1940, ...affairs had reached such a stat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become involved in a war with Japan. ... that if the Japanese attacked Thailand, or the Kra Peninsula, or the Dutch East Indies we would not enter the war, that if they even attacked the Philippines he doubted whether we would enter the war, but that they (the Japanese) could not always avoid making mistakes and that as the war continued and that area of operations expanded sooner or later they would make a mistake and we would enter the war. ... .[7]

他認為日本隨著戰爭局勢擴大和資源緊缺遲早會犯錯,一旦犯錯,美國就會加入戰爭。

日本在1940年11月20日的最後提案中表示,如果美國、英國和荷蘭停止援助中國並取消對日本的制裁,日本將從印度南部撤軍,不對東南亞發動任何攻擊。【8】美國11月26日要求日本無條件地撤離整個中國,並與西方列強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纔可能恢復對日本的供應。

我們可以看到在珍珠港時間之前美國一直是挑釁的態度,日本對此多次提出警告和抗議,是美國一步步把美日關係惡化到不可調和和低對話性的局面,面對這種情況日本無法和美國達成有效協商。

第二部分證據陳述,日本的資源匱乏導致日本必須搶佔「南方資源區」,為了避免美國干涉日本拿下「南方資源區」,日本需要對美國珍珠港進行一次毀滅性打擊來做到一到兩年內無後患的搶下東南亞地區,即「南方資源區」。

一份美國破譯的日本公報中日本海軍上將豐田章說:

Commer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third countries, led by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gradually becoming so horribly strained that we cannot endure it much longer. Consequently, our Empire, to save its very life, must take measures to secure the raw materials of the South Seas.【9】

同時也是他估計日本海軍的燃料最多還可以維持兩年,帝國需要必要措施挽救生命。

此時中日戰場上,日本與中國陷入持久戰,中國此時通過緬甸公路和駝峯航線等源源不斷的收到英國美國的武器供應。

此時的日本急需控制東南亞地區,一則為了迫在眉睫的戰略資源,尤其是燃料;二則切斷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援助

而美國在1940年中期,向珍珠港調遣了太平洋艦隊,用以威懾日本,抑制日本在亞洲的行為

綜上所述,偷襲珍珠港更像是一次賭博,一次軍事行動,毀滅性打擊美國太平洋艦隊,為日本軍隊在中國和東南亞的行動爭取時間

第三部分證據陳述,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締結了合約,加入了軸心國之後,很可能高估了德國乃至義大利的實力,認為其他兩位軸心國成員會給予日本充分的幫助,並對美國給予牽制。在軸心國的「三方合約」中,如果簽字國受到任何尚未與簽字國衝突的國家的攻擊,則提供援助,即指美國;也就是說如果日本攻擊了珍珠港與美國交戰,德國和義大利將會在美國大西洋沿岸發起攻擊【10】,牽制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報復行動,繼而為日本吞併中國和東南亞贏得時間。然而很明顯,德國和義大利被英國空軍和海軍所牽制,不可能對美國構成威脅。

綜上所述,偷襲珍珠港事件是日本在被美國制裁和挑釁下的一次賭博,然而因為他對美國和自己盟友實力的錯誤判斷,和珍珠港事件未能徹底完成任務(擊沉美軍航母),從而導致了日本最後失敗的結局

Reference

1. "Imperial Rescript to Withdraw from League of Nations" (1933) . Retrieved 24th October 2009

2. Lester H. Brune and Richard B. (2003). 」Chronological History of U.S. Foreign Relations: 1932-1988」, 2003, p. 504.

3. Mt. Holyoke University (2008). "Relations with Japan: 1938-1940"

4. GPO (1943). GPO, p.96

5. Barnhart, Michael A. (1987). Japan Prepares for Total War: The Search for Economic Security, 1919-1941. Ithaca: Cornell UP. pp. 144–145.

6. Higgs, R. (2006). "How U.S. Economic Warfare Provoked Japans Attack on Pearl Harbor".

7. Richardson, "On the Treadmill", pp.425 and 434; ISBN 1-4165-6784-4

8. Morton, L. 「Strategy and Command: The First Two Years」, Chapter V: The Decision for War

9. Higgs, R. (2006). f="http://www.independent.org/newsroom/article.asp?id=1930">"How U.S. Economic Warfare Provoked Japans Attack on Pearl Harbor". Commentary. The Freeman. Retrieved 2008-10-28.

10. Parkes, Henry B. 」Recent America,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00」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 1946)Page. 635-645

簡略的寫了一下自己的看法,當然關於珍珠港還有很多看法,有意思的比如陰謀論,大家想看可以再向我提問


應該說野心是逐步形成的。

江華島

大東溝

威海衛

旅順口

皇姑屯

萬寶山

盧溝橋

不都贏了嗎?

諾門坎一仗毛子教他做人,遠東就太平了。

沒有一個人上來就會做驚天大案的

大部分都是逐漸在犯罪中學習犯罪的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很複雜。首先要扯到《九國公約》(華盛頓體系)。美國極盡所能的打壓日本,從政治到軍事無不極盡打壓。從限制船隻噸位到門戶開放,幾乎把日本圈住了,這是其一。其二是日本急需橡膠,石油等資源,所以它必須奪下東南亞,作為自己的戰略後方,而這個地方是英美的殖民地,所以它為了防止美國的偷襲,它必須打珍珠港。第三個原因是因為被毛子打怕了,不敢北進。朱可夫用幾次戰役狠狠地教訓了日本人,所以對毛子還是有所忌憚的。最後一個原因是對自己的過高估計,也就是你說的野心膨脹,他們認為美國短時間不會緩過勁來,但他們卻忽略了美國人對資源的把控和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強大的美國人不僅快速的緩過勁來,而且還給日本人一個慘痛的教訓。所以單單說他野心膨脹是不對的。


美國的經濟制裁打痛了日本:一、乖乖聽話撤兵,退出華北地區。日本陸軍不答應,誰答應就天誅誰(其實海軍也不肯,海軍不肯不是愛好和平,而是認為打中國不如打東南亞收益高);二、就是不聽話不撤兵。經濟制裁慢性失血,打仗入不敷出(在中國搶到的還不夠抵軍費)1942年底財政破產,國內爆發革命。沒得選,只有和米鬼玩一把大的了!其實就是體制問題。


不是。簡單點說是日本被美國卡住了脖子。

1、日本侵華(1931年)打破了一戰後的華盛頓體系,美國人要求日本撤軍,日本人進一步侵入華北,以至於全面侵華,試圖以既成事實逼美國人承認偽滿洲國。美國人一根筋,堅持要求他們退回到1931前的狀態。這就是珍珠港事件之前兩國談了那麼久談不下來的原因。

2、日本資源匱乏,美國一直出售廢舊鋼鐵給日本,即使1937年之後也沒停,只是數量在減少。拖到1941年,一方面中國的壓力,一方面美日談判談不下來,美國威脅斷供廢鐵。

3、當時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美國在菲律賓有駐軍。現在的馬來西亞和印尼當時是荷蘭和英國的殖民地,那裡要出產石油,日本希望搞到南亞這片產油地,又怕他們真打過去,美國從菲律賓截他們的後路。

綜上,日本並不是真想滅掉美國,而只是想將美國勢力驅逐出東亞,然後用即成事實倒逼美國承認其「大東亞共榮圈」,日本錯誤的估計了美國人參與戰爭的決心(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國內主流思想仍然是門羅主義),低估了美國工業生產的能力,他們以為幹掉美國太平洋艦隊,美國起碼要緩兩三年,那時候整個東亞都是日本的,就不怕隔著太平洋的美國了。其實半年後的珊瑚海海戰,日本人就喫了虧。

珍珠港事件前,美國政府的態度就是「漫不經心」,他們演夠了譴責的戲份,其實沒做任何認真的準備,所以丘吉爾認為1942年是被懲罰的一年。

現在的美國,也還是那個德性。


日本人什麼時候野心小過,明治之後的日本的早就已經失去了理智這個東西,打贏了滿清和沙俄後,自以為天下無敵了,八紘一宇瞭解一下。
其實這是逼得沒辦法的豪賭!賭美國會坐下來談判!低估了美國的決心

野心,從來都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舉個栗子。你喫雞的時候,落地撿到二級頭二級甲三級包98K+M4,你很滿足了,然後剛一出門就看見了一個空投落下來了。於是你會想,哎要是有個三級套不是更好嗎?於是你就跑過去撿了這個空投,剛好得到一個三級頭一個三級甲。於是你又想了,要是有支AWM就完美了!於是你又撿了一個空投。剛好,拿到了AWM。這時候你又想,反正也已經神裝了,要是再有套吉利服豈不美滋滋?於是你又跑向了空投。拿到吉利服之後開始飄了,結果。。。

一路到處亂開槍得罪了一羣人,剛出來就被亂槍打死了。


不完全算吧,當時日本的情況就是要麼跟美帝幹一架(有極為渺茫的勝算),要麼從中國撤軍(可能直接爆發社會革命),日本偷襲珍珠港也算是無奈之舉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