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鯉魚為例,父親給我做鯉魚,都是買的同樣價位的同種鯉魚,但做出來的口感卻經常出現兩種極端,有時候魚肉特別松,綿,入味也不好,而另一種時候,魚肚子的肉是緊實的嫩滑,口感味道都絕佳。一般第一種情況,都是第一頓喫的時候,第一頓喫不完,下一頓熱一熱,肉質就逐漸像第二種情況靠攏。可少數情況,第一頓就有那種緊實的肉質。父親一直以來做法用料都是不怎麼變的。到後來我自己做魚,去買魚,也是鯉魚,買的時候是活的,現殺,回去做出來就完全是松綿肉質,一點也不好喫。那麼魚的這種肉質,是不是和死亡時間有關係呢?比如死的越久(能喫的範疇內),是否肉質就越緊實呢?


有區別 活魚的營養價值雖然很高 但是不如死亡在15--30分鐘的好 因為魚身上有液態的氨基酸和蛋白 在鮮魚殺完以後就進行烹飪的會大量的流失 死了一會的 剛好 這樣的魚味道更是鮮美是因為氨基酸被保留所以營養價值更高 魚死亡時間過久了 就會影響口感 因為蛋白質和氨基酸被腐化或者說流失 所以味道會差好多

死魚的肉喫起來不如活魚有勁道(嚼勁),通常是軟綿綿的,而且味道也不如活魚鮮,要細細體會才能分辨。


1.養殖方式不同、飼料不同、水質不同就會導致肉品質發生變化,所以現殺的魚如果口感不好,那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的,甚至可能與疾病相關。

2.魚在死亡的不同階段,肉品質也是不同的。在機體死亡後,細胞也逐漸死亡,溶酶體破解釋放各種酶。使肌肉,組織,器官被分解,釋放組胺等分解產物影響肉質。

3.作為食用魚來說,烹飪之後好的儲存條件也會決定肉質。低溫冷藏對細菌的抑制作用比較明顯,所以一般來說低溫儲存之後的剩魚,會更好一點。但一定儘快食用。
emmmm喫起來的話好像確實是活著的味道比較好…


問題跟魚關係不大。是你不會做魚,火候沒掌握好,把魚燉大勁,肉柴了。
會的,魚死了之後細胞內的溶酶體會釋放水解酶改變肉質。
也得看魚種啦,可能是魚質量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