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街面上的暢銷書。被媒體大肆宣傳的暢銷書大多沒有深度


書的世界是多樣而豐富的,讀者各取所需。深度並不是衡量讀物的唯一標準。暢銷書如」小王子「,深度是足夠的,有些書既是經典也是暢銷書,都是有深度的。

媒體因為暢銷而宣傳,而不因為深度而宣傳,這是正常的行為。

作為讀者找不找深度,是你的選擇,找不找得到深度,是你的水平。
等於在回答「如何看待大多閱讀者沒有文化」

《易經》很有深度

《二十四史》很有深度

每個人讀書的目的不同,只要能獲取他想要的,哪怕只看了1-2頁,對他來講就是一本有用的書。

我個人對於讀書是抱著目的性的。

現在看《圍城》,是為了緬懷高中時光。

現在看《中國人的性格》為了更瞭解自身和客戶,從而達到企業銷售任務。


哦,瀉藥。這個問題是必然的。暢銷意味著非小眾,非小眾意味著不適宜裝B,不能裝B怎麼能稱之為有深度呢?以上。
著名字典表示不同意


書大多數是需要反覆咀嚼,反覆閱讀的過程你會發現,究竟這本書是否值得看,值得反覆的看,進而得到結論,這本書是否有深度。

而名義上有沒有深度,大數的情況下是看大眾,也就是看大趨勢下的認同,當社會上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有名聲,地位,影響力的人,認同一本書,那麼毫無疑問,我們會去相信這本書,是有深度的,通常,再經過一定的時間積累,那這本書甚至成為了經典。

暢銷書,顧名思義,一般是為了暢銷而出現的,相對的,受眾也因此狹隘了不少,其中當然不包括那些有影響力的人,同時,他們大多數人對書的要求會比較高,文化的積澱留給他們的遺產很多,他們也不會也沒時間去看這類書,更別說去反覆的看,判定其是否有所謂的深度。

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暢銷與深度二者並不能共存,亦或是很難達到兼容。

我認為其實並不是。

有時候暢銷書裏也不乏有深度的好書,沒有時間的沉澱積累,沒有長篇大論的褒獎讚揚,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我們自行斷定,這是不是一本好書,有深度的書。
上帝也沒法解決這個問題。否則肯定讓所有人都成為智慧的、有深度的人。
這是必然的。有深度意味著大多數人看不懂,大多數人看不懂就意味著不會很暢銷。暢銷的一定是大家都看得懂的,自然也就不會是太深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