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Architect宣佈設計師Zeyu Cai和Sibei Li設計的Paris Heartbeat(巴黎心跳)為The Peoples Notre-Dame Cathedral Design Competition的獲獎者。此次競賽旨在為今年4月大火後的巴黎聖母院的未來創造一個新的願景。


  1. 名字、概念、意象、詮釋都很吸引人,獲獎合情合理。
  2. 如同俞挺老師指出的,這僅是第三方組織發起的一個概念設計國際競賽,並非最終重建的官方方案競賽。不過,作為第一名存在並且產生了廣泛的輿論效應(國內外的主流建築媒體都已經報道),對今後類似的修復方案設計理應有積極意義。
  3. 往大了說,這纔是「軟實力輸出」該有的模式,也是盛唐氣象該有的才氣與胸懷。兩位中國設計師完成了法國巴黎聖母院的修復概念競賽並獲得頭名,一定程度上證明瞭人類文明的意義是可以超越國家與民族的:此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他們的方案和他們的名字就是對狹隘民族主義與文化沙文主義最好的回擊。
  4. 舊金山時間8月7日晚更新:鑒於目前分化的輿論爭端,補充一點。前文提到了,這個比賽與巴黎聖母院修復官方機構並無直接關聯,屬於「開腦洞」的比賽,全球徵稿,網投評選,流行話題性大於專業性。該問題下一些比較理智的答主針對的也是許多自媒體、甚至包括一些頗為正規的中文媒體,比如中國日報、環球網等的無腦狂歡和標題黨行為(我懷疑這些無腦捧殺的和聖母院失火的時候拿圓明園說事兒諷刺「活該」、「報應」的有很大比例的重合)。我大概看了一些報道,真的是從標題的第一個字開始就能知道寫那些東西的人關注的只有情緒煽動,事實反倒成了可以被編排的「佐料」了;但是有些回答和評論說「只有中國人自嗨」、「野雞比賽」也過分了:我是在ArchDaily上面看到獲獎消息的報道的——ArchDaily在國際範圍內算是專業性和傳播性平衡最好、影響最大的建築媒體之一了。舉辦方GoArchitects的確只是個美國的民間文化機構,但是整個競賽也沒什麼貓膩,就是以建築設計為載體的一次流行文化活動。比賽的規則都是公開的,投票獲勝也代表了這個方案的確能夠打動人心,而且全球各地的喫瓜羣眾也很可能並不會詳細瞭解這東西到底會不會建出來,只是記住了美麗的玫瑰窗萬花筒渲染,和把它放在了聖母院消失的尖塔原位的兩個非常中國的名字——「賊有才」(Zeyu Cai)和「西北立」(Sibei Li)——按照大部分老外讀中國人名字的水平,就是這兩個發音了。這其實不就挺好的麼?

熱愛並鑽研中國以及其他任何民族與國家的優秀文化不丟人,生而為中國人也不丟人。非得把兩件事兒拿出來強行對立,或吹噓或裹亂或拆臺、用主觀臆斷代替理性分析的,我覺得才比較丟人。


當個作品集案例或者個人理念輸出就得了,挺好挺有意思的,看了其他的圖,確實能打的不多,這個競賽裏兩位能力值得這個第一名。

但談不上對建築學有多大貢獻,以及大部分建築師也沒分清歷史建築改造和文化遺產保護,舉得一些歷史建築改造的例子真的沒啥說服力。。。

學過建築史不意味著真的理解文保保的到底是什麼,建築師理解的文脈與保護者理解的歷史信息完全不是一碼事,前者是為新作品找成立的理由,後者是考慮如何對未來人傳達誠實的過去,以利於更進一步的研究。而在全學科對遺產進行充分的價值評估論證之前這類競賽的所有消息都無法下判斷,沒必要強行抬高或貶低,因為具體有效的任務書都擬不出來,所有的價值都停留在符號與文化層面,是不同作者的個人想像。

雖然相信參賽的所有作者都有敬畏之心,但敬畏的並非遺產保護,而是建築學學科;表達的和被公眾認可的也並非僅體現建築學的質量,而更多的是對聖母院耳熟能詳符號的共情的能力。兩次跑偏的這個結果,也就剛好對了媒體的胃口。

圖為北京心跳,來源見水印。


作為兩位設計師的好朋友加鄰居,有幸見證了這個設計的過程,先附一張全世界就這一份的設計過程照:

和草草圖:

作為對建築一無所知的我,只可以在火鉗給大家講講這個設計的花絮~

思蓓和蔡蔡也是Cornell小夥伴,但我們搬到芝加哥後才認識,和他們在寒冷的芝加哥每週相約玩耍一年多之後,終於哄騙他們住進了我們公寓樓,然後成為了上下樓鄰居~ 這個設計截稿前正值他們搬家過來的日子,於是我們幫忙搬家的時候見證了這個設計。

時間倒退到4月15日,我們羣裏就第一時間關注巴黎聖母院失火的消息了,一個月以後,他們說要參加這個比賽~

(雖然我一點不懂建築,雖然我啥也沒做。。。但我是兩位設計師蓋章認證的這個設計的乾媽!)

這個設計的理念也超級厲害!萬花筒結合了時間膠囊,命民為巴黎心跳,是不是超級浪漫!

雖然此刻我很想展開講講這兩位膩害的建築師朋友。。但是我真的得上班幹活了,晚點再更新吧。&>&<

8.8更新:

此刻正坐在他們的客廳裏寫稿子,耳邊聽著兩位寶寶不斷地接受新聞採訪。關於設計理念,很多媒體已經來來回回問了個遍,剛才蔡蔡在回答一個記者提問的時候說:

「巴黎聖母院其實遇到過很多次火劫,這次燒毀的塔尖其實也源於一次火劫後的修復,也就相當於每一次修復都會給建築本身帶上時間的烙印,修複本身其實也是屬於時代的記憶,是一次重生。」

被這句話打動了。。

列幾點大家集中討論的問題:

1.主辦方GoArchitect是美國一家創意圖書出版公司,和法國政府沒有直接關係,競賽本身不直接影響重修方案,目前只明確知道之後會把56個國家226個方案彙集成一本書,是想通過出版物的形式傳遞建築設計想法。

2.他們在6月初看到競賽消息,6月30日投稿提交截止,在不到一個月的下班和休息時間裡,構思、畫草圖、建模渲染後完成了方案設計。規則比較簡單,只要提供三張圖,一張是人的視點,一張是鳥瞰視點,還有一張是體驗式的,呈現最想表達的概念,沒有任何其它限制要求,讓設計者可以天馬行空,發揮自己的想像和創意。

3. 設計師不代表公司SOM設計事務所,主要是出於個人興趣在休息時間參賽。

4.思蓓曾在歐洲做志願者的時候到訪過巴黎聖母院,蔡蔡在高中遊玩時和在歐洲實習時也兩次到訪過。所以當聽說聖母院遭遇火劫,作為建築師的他們都非常揪心,一直在網上密切關注聖母院的情況,還一度給我們科普可能的重建方案。當聽說 GoArchitect舉辦競賽的時候,他們就馬上報名參加了。

5.思蓓在北京長大,本科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之後到Cornell讀研究生,去年7月畢業後到SOM工作。蔡蔡是杭州人,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念4+2本碩連讀,後來到Cornell讀研究生,早思蓓一年入學,所以在SOM已經工作兩年多了。

6. 他們當然是情侶啦!這麼浪漫的idea能是和男同事一起想出來的嗎? (而且我正好見證了他們在一起的過程哈哈)

7. 設計理念的部分,我昨晚在旁邊聽著他們給5-6家不同的媒體闡述過,把簡單的概念總結在下面,但之後還會請他們繼續完善~

作品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

水晶屋頂反射出巴黎歷史悠久的城市面貌,根據城市本身的變化,建築在每個瞬間呈現不同的景象。

主體尖塔的內部是七彩的玻璃和雙螺旋結構帶出獨特的彩色光影,形似萬花筒,藉此把浪漫的玫瑰花窗以一種兼具藝術感和技術感的方式呈現出來;萬花筒也是他們仔細研究了巴黎聖母院的玫瑰花窗,然後對它進行建築語言的轉移,最終有了萬花筒形象。

尖塔的最頂部設了一個懸浮的「時間膠囊」裝置,每半個世紀開啟一次,旨在保留過去的記憶的同時也為未來留下足夠的空間,這一基於磁懸浮技術設計的裝置在塔尖將會有節奏地上下浮動,象徵著巴黎起伏的心跳,設計也就以此得名。

整個設計其實融入了巴黎聖母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是從時間維度上的設計想法,他們希望將城市的風貌通過反射,成為建築本身的一部分,這樣隨著城市的更迭,它的面貌是與時俱進的。尖塔也是研究了原來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塔,通過八邊形和收分感覺,用更現代的語彙去轉譯;材料方面我們摒棄原來比較傳統的構建,引用玻璃反鏡面,還有更現代的材料,結合磁懸浮裝置,通過一個時間膠囊實現「巴黎心跳」的主題,磁懸浮會上下浮動,象徵心跳。

他們其實一直都把巴黎聖母院當作一個生命設計,希望告訴大家它的故事,並且讓它可以在這個時間點將生命繼續下去,更加展向未來,給它加入動態的元素,城市一直在變動,巴黎聖母院本身也是在跟城市一起成長的。

8. 哎,鍵盤俠小精靈們退散吧。

8.9

蔡蔡和思蓓經常加班,有時候我們週末一起出去玩的路上他們也在想方案,火車上和車後座都是蔡蔡畫草圖的好地方。

附上一個小火車上畫圖的朋友:

TBC

(過幾天會整理下放在公眾號道年記上啦)


做些補充。

文章發出去之後被不少人罵,其中一位指名道姓DISS的給出了一些關鍵信息。

啥「90後貝聿銘」就不吐槽了,瘮得慌

關鍵是第二條

合著這個獎項不是投票選出來的,那還投個雞脖的票????

以下是原答案。

--------------------------------------------------------------

說幾點

1.競賽與巴黎聖母院無關。(This competition is not affiliated with any member of the government of France. This competition is not affiliated with any governing bod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or Notre-Dame Cathedral.)

2.組織這項競賽是goarchitect是一家獨立的出版商,2018年成立,位於美國。

3.一共有226個參賽作品,獲獎提案完全由公眾投票選出,投票人數30,000人

4.競賽作品集已經上kickstart上發起眾籌

5.競賽獎金1000美元

6.巴黎聖母院只會原樣重建。

7.這類競賽最終只會是媒體和輿論的狂歡,對實際的修復重建工作沒有幫助。

https://zhuanlan.zhihu.com/p/77150929

大家可能對法國的歷史建築修復有些誤解,這裡再補充一些。

法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歷史建築修復理論的國家,起源於十八世紀末,維克多·雨果(和普羅斯佩爾·梅里美是歷史建築保護與修復的倡導者和發起人。

法國歷史建築修復理論主要經了「藝術性修復」和風格性修復」兩個階段。

「藝術性修復」的主要代表人物即是雨果和梅里美,他們認為:歷史建築修復的主要目的是恢復歷史建築的藝術性紀念意義。但是「藝術性修復」在具體的修復技術和方法選擇上過於自由,缺少對歷史建築的科學考證,只憑建築師的主觀想像進行修復。由於藝術性修復理論的隨意性較大,在實踐過程中逐漸被「風格性修復」所取代。

「風格性修復」是對「藝術性修復」的繼承和發展,主張在歷史建築修復中,追求建築風格的純潔和統一。代表人物是奧勒·勒·杜克(Viollet-le-Ducerson),杜克認為:「修復一個歷史建築不是去維護它、修理它,更不是重建,而是應該把它復原為一個完整的狀態,這種狀態甚至可能在歷史上從未存在過。」他認為歷史建築應該修繕的完完整整,就像原初時的模樣,甚至比原來更好。這種修復思想在當時受到眾多建築師的追捧,指導了大量歷史建築修復工作,例如 1843-1864年的巴黎聖母院修復工程。由於「風格性修復」修復過多的關注歷史建築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過分強調風格統一,因而忽略了對歷史建築真實性的保護,武斷地進行加建和拆除,是一種歷史建築的再創作,使文物建築所承載的各種歷史信息在修復的過程中受到破壞。

法國的歷史建築修復理論在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後,已逐漸成熟和完善。在傳統「風格派修復」理論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了國際公認的修復原則和修復理念,形成了既符合國際歷史建築修復原則又獨具特色的修復理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 法國當代的修復理論仍然非常重視對於歷史建築完整性的恢復。但在完整性恢復的過程中,以確鑿的歷史資料和詳細的科學研究為基礎,避免主觀的想像和藝術創作。

2) 根據歷史建築破壞程度和破壞原因的不同,採取不同的修復策略。最大限度的保留建築歷史信息的真實性,通過對歷史建築進行「最小幹預」來進行修復和保護,盡量避免對建築歷史構件的拆除和更換。

3) 「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並重,重視對傳統工藝技術的保護和應用。將傳統營建工藝作為歷史建築保護的重要方面和修復的重要手段。

另外,不同於新建的建築,法國的歷史建築修復有嚴格的法規限制。

法國對於歷史建築保護立法的探索起源於 1789 年大革命後。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先後頒布了一百多部相關的法律法規,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

1913 年頒布的《歷史古蹟法》是法國現行歷史建築保護法律的基礎,其中對保護建築的選擇標準及其登錄、列級制度進行了規定,並規定除受保護建築主體外,有文物價值的建築附屬物(如門窗、壁爐、樓梯、壁畫、雕塑、玻璃窗等)也應成為保護對象。

2004 年頒布的《Code du Patrimoine》(遺產法典),是法國現行的主要歷史建築保護修復法律。這部法律繼承了以往的歷史建築分類與登錄、列級制度,並進一步完善了對不同類型和等級的文物建築的專業化管理程序。遺產法典中明確規定:在列級、登錄保護的文物建築修復中,必須按照傳統技術和材料進行修復,獨特的傳統工藝必須保留,當傳統的建造工藝和技術不能解決問題時,可以用現代結構、材料和技術來加固歷史建築,但這種技術必須有充足的科學根據,並經實驗證明其有效(《Code du Patrimoine》R583-55)。對歷史建築的幹預措施的選擇必須基於對歷史資料的研究,必須由有專業資質的科研機構對建築的歷史和營造技術進行研究,並提出相應的技術策略(《Code du Patrimoine》R621-64 R621-65),對歷史建築進行的任何施工活動都必須徵得法國國家建築師的同意(《Code du Patrimoine》L641-1),修復過程必須由有職業經驗和相關資質的專業人士進行監督和控制(《Code du Patrimoine》R641-68)。

在具體修復技術應用方面,由於歷史建築營造工藝在不同時代和地域有很大差別,且傳統營建工藝在不同建築中的保護價值也不盡相同,在法國現行的建築保護相關法律中,並沒有對建築修復中傳統營造技術的應用有明確統一的規定,由各地方政府針對各地建築的工藝特點和建築保護等級對傳統工藝的應用範圍進行具體規定。例如,在法國雷恩歷史保護區的建築修復中,傳統工藝技術的應用是強制性的。在雷恩保護區中,有 90%的建築都是列級、登錄保護建築,所有列級、登錄保護建築的門、窗在修復中都由傳統的手工操作進行維修,保護建築的外牆也都在沿用傳統方法進行油漆和粉刷,傳統的建造、修復方法被嚴格地要求和執行。保護區的修復中極少使用現代化的工業產品,大量修復工作都由傳統工匠在手工業作坊中完成。當地政府認為,傳統手工作坊和生產模式的保護是傳統營建工藝傳承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雷恩的保護區中,極其細緻地保留下了這些傳統的、精緻的、個性的而又昂貴的傳統營造工藝。

為了保證修復中傳統工藝應用的規範性和準確性,經過長期的實踐積累和技術總結,相關科研究機構和行業技術聯盟正逐步針對不同工藝類型出臺詳細的修復技術及工藝應用規範。例如,法國歷史性建築修復技術研究中心在 1996 年制定《傳統石建築修復技術應用規範》,對傳統石質建築修復中不同破壞原因和程度下的修復技術應用進行了具體規定。

參考資料:法國歷史建築修復中傳統工藝傳承對我國的啟示 引證(9) 作者:朱純瑤(天津大學)


這不在知乎上又成了一次回答問題的狂歡了嘛...

我覺得這個設計挺浪漫,兩位年輕建築師確實也有才華,懂得如何去做好一個競賽的narrative。

但是我有個問題...這麼多年,從evolo,威盧克斯再到紛繁複雜的國際概念設計競賽。這些獲獎者最後都在哪裡?有沒有到能發揮他們天賦的平臺上做具有創造性的工作?

為什麼我參加的國際競標(建造方案設計競標)還是那幾張老面孔?

這個競標贏了,無論造不造,難與否。媒體有沒有誇大其詞。大家都知道了有這兩個建築師了,這就是一種勝利嘛,比1000刀獎金更有價值。

芝加哥som的生活我還是略知一二,和我現在的工作生活差不多。引用劉慈欣一句話:我只是希望創作在我無聊的工作和生活中增添一些樂趣。

Keep calm and carry on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