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問題無異於,大家都是兩條腿,為什麼跑步速度不一樣,很難跑的和博爾特一樣快嗎??


這不是廢話么。。。

蘋果的A13晶元和華為的麒麟,都是自己設計的,一樣嗎?當然不一樣,區別大了,台積電只是按照你設計圖紙來生產而已。

2個小區的房子都是同一個建築單位造的,但是屬於不同的開發商設計的,難道這兩個小區會一模一樣???????


舉個例子,同樣是100平米的房子,有的開發商能做到南北通透全明,有的開發商卻能做成純南戶型,還有的做成純北。有的做了兩室,有的做了三室。

開發商就相當於晶元設計商。地段就相當於這些生產製造商。晶元給台積電製造,那相當於是房子建在黃金地段。

這麼類比就簡單多了吧。


不但都是TSMC做的,還都是用ARM內核搭建的,性能差異主要恐怕還是選用的ARM內核不同造成的,ARM內核有很多代,如果捨得下本,多用最高級的內核來堆,當然性能就更高些,如果學MTK根本不用高級的ARM內核,凈拿些中低檔的ARM內核來搭建,那僅憑優化搭建組合的方案,不會有太大性能出入,肯定最後也就是個中低檔的玩意,只能說是性能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CPU以前都是單核,現在是多核,都是SOC晶元,單核時代就1個ARM內核,那就是純粹的貼牌ARM CPU而已,多核心以後就有個搭建組合方案的問題,就算是有些技術含量了,不同的方案也會有性能不同,不過純粹運算速度而言,肯定是用高性能內核的速度更快,象MTK那樣,拿著一堆不值錢的過時的,已經屬於中低檔的ARM 內核搭建手機CPU,再怎麼挖空心思搭建也不可能在實際運算速度上取勝高通,蘋果的高端CPU,別人用的內核運算速度快得多。

嚴格來說,目前華為,高通,蘋果,MTK的手機CPU都屬於拼裝設計,不算是真正的自行設計,因為用的內核都是ARM的,但高通,蘋果,MTK都有自己的內核開發能力,只是後來覺得不如ARM開發的好用而已,最終就都用ARM內核來拼裝了,而華為和三喪則看不到有自行開發內核的能力,三喪手機處理器實際是三喪出資給美國一家CPU公司搞出的貼牌貨,所以雖有過自己的內核,但和三喪的關係僅僅是貼牌而已,實際就是=0。


得到一顆晶元,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設計,製造,封測。

封測先不談了,相對而言這個步驟的複雜度和技術含量低於前兩個步驟。(但不意味著這個步驟複雜度和技術含量低)

設計相當於做出全套圖紙,製造相當於在通用的生產線上把東西做出來。如果兩顆晶元都使用TSMC的同一個工藝節點,那麼製造方面的差別是不大的,包括晶體管的尺寸,速度,功耗,金屬線的各種屬性等製造領域的結果參數。但是如果考慮到晶元級別的整體性能(尺寸,速度,功耗等等),就是各有千秋了,不同設計公司會設計出相當不同的晶元。

同時,從一個普通晶元使用者的角度來看,製造所決定的一系列基礎性能,是不可見而且不關心的;只需要看晶元整體性能參數就夠了。製造相關的事情,一般是設計者去操心,或者說晶元的產權所有者去操心。


題主對這個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學verilog語言實際感受一下。


設計一個晶元就相當於在指甲蓋大小的地上造一個地球出來,並且還得保證它的正常運行。

題主,你覺得這個難度很小?


當然是設計原因。

沒記錯的話蘋果晶元之前是那個在英特爾AMD蘋果之間跳來跳去的超級大佬主導的,他跳去哪家公司哪家公司就牛逼的不行。(#-.-)

他現在在幫英特爾設計下一代晶元,之前幫AMD設計了秒殺英特爾的ryzen。

華為和高通等一眾廠商是用的arm公司的架構。最新的arm高性能核據說是arm在美國的團隊設計的。

其實蘋果的晶元和arm有個比較大的區別:蘋果的晶元很大,一顆晶元包含的晶體管數量巨多。而且蘋果手機是外掛基帶的,相當於兩顆晶元完成華為一顆晶元的功能。

至於arm為什麼不做一個巨型核心來實現更高的性能,我猜是因為這種巨型核心可以使用的場景有限吧,畢竟它要照顧到所有使用它核心的廠商的需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