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報道,15年中國月增銀幕900塊左右,今年也增勢迅猛,我在想現在的影院是不是已經快要飽和了,很多電影院將要進入虧本的狀態?


一、政策支持在幾年前國家就出臺了一個政策,15年之前每一個縣城必須有一家影城。影院建設的話政府還會給予資金貼補支持。而15年是最後一年,再加上市場的衝擊,因此很多影城就像雨後春筍。二、市場需求存在即為合理,14年觀影人次8.2億人,15年增加到12億多。票房從去年290多億,增加到440多個億,難以想像。這其中大部分的產出來自於非一線城市。創造出這些數據的消費者我們親切的稱他們為「小鎮青年」。

中國的電影院出現產能過剩現象了麼?我個人認為答案是否。現在互聯網各家公司都在爭奪影院這塊市場,因為和他們其他業務重合消費的的客戶太多。所以湧現出很多公司,貓眼、淘寶、微票兒都在大力度支持電影行業,同樣的外賣服務類型的行業。

目前我們大部分的票房來自國產影片,每年30多部的進口影片也能佔到票房的40%多,而且國家對進口影片的數量也是有限制的,一旦進口影片開放限價更低,現在的票房遠不止這些數字。17年的進口影片市場會進一步開放,加上國家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因此未來的電影行業仍然是朝陽行業。三四線的影院仍會增加。
影院過剩了嗎?從目前在線媒體搜索得到的觀點,以及知乎中的回答看,普遍認為影院市場沒有飽和,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1.問題的本質

影院市場是否飽和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供需問題,即影院供應的觀影人次市場空間是否能夠大於等於觀眾整體的觀影人次需求。由於觀影具有檔期、時間上的不均衡性,所以要考慮高峯期遠超平均數的觀影人次需求,這一狀況可能體現在熱門影片上映、重要的節日檔期等場景。

  1. 供給:觀影人次市場空間,指影院最大的承載能力,包括影院數量增長、銀幕數增長(廳數增加)、座位數上升(更大的廳)以及排片次數增加(排更多場)來增加。
  2. 需求:觀影人次需求,指單位時段內同時希望觀影的人次數量。

2.供給現狀

根據觀影人次市場空間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可以看看目前市場空間如何:

2015年底全國銀幕數達到31627塊,以每塊銀幕平均對應座位數130個來計算,可知全國總體座位數為4111510個座位。以每塊銀幕(廳)每日排片6場來計算,可知全國單日可提供觀影服務的最大人次數為24669060人次,即2467萬人次。

目前國內電影市場上座率不佳,大多數影片上座率在15-20%水平。因此,根據這一指標:

以總體市場達到15%上座率來計算,將服務370萬人次;

以總體市場達到30%上座率來計算,將服務740萬人次。

3.需求現狀

目前中國市場的觀影需求達到什麼水平了呢?

按照實際發生的最高人次數來分析的話:

以2015年暑期檔單日票房最高的7月18日來看,單日觀影人次數達到了1224萬人次;

以2016年春節檔人次數來看,大年初一單日觀影人次數達到了1769萬人次。

4.需求的增長空間

2014年全國城鎮居民常住人口達到了7.7億(請注意,並未按照全國總人口統計,因為目前主要商業院線分佈至少位於鄉鎮級別以上城市)。按照30%人口每月觀影1次的頻率,則每月觀影人次數將達到23100萬次;按照每月30天分佈計算,單日觀影人次將達到770萬人次。

5.結論

最大供給容量可以覆蓋最高峯人次數:不考慮影院市場的區域結構分佈的不均衡的話,可以看到目前全國單日可提供觀影服務的最大人次數(2467萬人次)是能夠覆蓋目前最大的需求人次數的(2016年春節檔的1769萬人次)。

不提升上座率,再多一倍影院也不夠:以上座率15%來計算,單日觀影人次有400萬人次的缺口(770萬人次-370萬人次);按照這一結果,意味著需要增加超過現狀1倍的銀幕數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上座率提升到30%,只有1300塊銀幕的空間:如果我們能把上座率提升到30%的話,單日觀影人次只有30萬人次的缺口(770萬人次-740萬人次);這30萬人次只需要100萬人次的供給量;按照每塊銀幕130個座位,1天6場,只需要提升大約不到1300塊的銀幕數即可滿足需求。

所以,影院飽和了嗎?以現在的上座率水平看,是空間很大,潛力無窮。隨著觀影消費習慣的上升和內容充分競爭提升品質,未來上座率會一直停留在15%?多久能到達30%?

根據藝恩的數據2016年第2周(1.11-1.17)全國新開影院數29家,銀幕數189塊,日均增長27塊;新增座位數約26389個,日均新增3769個。1周189塊,以這樣的增長速度還能持續多久?

影院終端的增長總有盡頭。通過渠道擴張做大蛋糕帶來的票房增長勢頭可能會在幾年內很快趨於減緩和停滯,跟隨而來的一定是內容品質提升、技術水平拓展、消費習慣變化帶來的上座率提升。

備註:

1.分析純對市場整體規模做分析,並未考慮影院區域分佈結構的不均衡,因此細分區域可能過熱,也可能供給不足。

2.數據源:

銀幕數、人次數等電影行業相關數據來自於廣電總局公開發布數據和藝恩資料庫enbase。

人口數量來自於國家統計局公開發布數據以及2016年全國兩會發布數據。

部分數據為作者根據行業通常狀況直接賦值,包括平均每塊銀幕對應座位數(130個)、平均每塊銀幕每日場次數(6場)。


題主肯定沒在過年期間看電影,滿場是常有的事。

另外,就算真飽和了虧倒幾家小的剩下的就平分市場了。
以今年賀歲檔,三四五線城市成為新的票房發力點來看,這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電影院遠沒有飽和。而以我對一線城市的觀察來說,一線城市的電影院線仍然留有空間。部分影院可以被更好的替代。坐等專業分析和準確數據。

產能遠沒有飽和,美國電影的總票房還是中國的兩倍多!

你之所以覺得中國電影產能過剩,是因為一些電影上映電影院上座率不高吧?

原因有幾點:

1、國內電影質量依舊偏低;很容易理解哈,拿一部好萊塢大片為例,不用太多宣傳,用戶心理已經對好萊塢有所認可。國內電影上映做了大量的宣傳,可觀眾就是不買單的現象層出不窮。這兩年國產電影也有一些好片,但爛片累計下來的觀影差評,依舊是觀眾拒絕國產電影的一大病根兒。

2、國內電影類型集中,過於同質化,不夠細分領域;

國外影院都分級,暴力、色情、普通…試想國外的電影市場多麼細分。國內電影還處於一個一鍋端的時期,典型特點是電影內容、宣傳都迎合大眾口味,沒有太大的突破。(這點其實是商業電影的通病)

3、國內電影的審核標準嚴格;

恐怖片、色情片、影視劇的種種限制不能有負面影響,這點無疑也會抑制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是個大市場,導演及拍攝團隊很容易沖著商業利益去,爛又怎樣?綜藝真人秀的還不是上億票房?真正做藝術的導演,很難有機會。總之,國內電影還需要兩個字「匠心」。各行各業都需要匠心,把事做好,纔是關鍵。
中國的影院遠沒有飽和,題主說的銀幕增長數量比實際的增長可能還要少一倍。不要小看三線四線甚至縣城的消費能力,小鎮青年是很可怕的消費羣體。現在的影院行業還是野蠻生長期,屬於放水養魚的狀態,還是能折騰下賺點錢的。但是過幾年就不好說了,影院鋪的差不多了,各種法律法規都會逐漸正規。那就是到了關門打狗的時候,要及時抽身了。
除了一線以外(當然一線還是每年有一定數量的新增)基本都可以繼續發展,但是當地觀眾是否消費得起又是另一件事,要注意即便電影院飽和,不代表電影市場飽和。

不會啊。過剩早就倒閉了。現在哪哪都是電影院。還買不到票


沒有,尤其是三四線城市,還是待開發的狀態。
目前肯定是沒有飽和的,白天不說,人少正常,晚上場次不會太少人。贊同樓上,真飽和了就讓那些做的不好的倒閉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