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嘰嘰喳喳能說很多,自己的孩子2歲了連「姥姥」「媽媽」兩個字都說不清楚。長輩總是輕飄飄來一句:「貴人語遲,再等等吧」,可孩子開口晚真的沒問題嗎?


在生活中,如果誰家小孩開口早、說話早,親戚朋友都會誇讚這孩子早慧;誰家孩子要是說話晚,家長也會自我安慰,這是「貴人語遲」。

有的家長甚至會說,愛因斯坦3歲才會說話呢。

但愛因斯坦是不是真的3歲才說話,我們根本無法考據。所以,拿「貴人語遲」來自我安慰實屬誤導。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有必要先從「貴人語遲」談起。

貴人為什麼語遲?

關於「貴人語遲」,我們能找到的一句典故就是出自《名賢集》的「心高遮甚事,地高逐水流,水深流去慢,貴人話語遲」。

這句話的本意我們需要拆開來理解:

  • 貴人:即德高望重的人。
  • 語遲:形容說話慢,也預示為人處世不輕易開口,不夸夸其談。

也就是說,「貴人語遲」這句話的本意根本不是指孩子不說話或晚說話就有成為愛因斯坦的苗頭。這句話其實傳遞的是一種中國文化的思維——謹言慎行,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句話卻變成孩子說話晚的一種心理安慰。

教育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在其主編的《發展心理學》中指出,嬰兒言語發生的時間基本在10-14個月之間[1]。如果孩子過了14個月還不開口,家長應該對其語言發展及聽力發育多加留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判斷和介入,而不是拿「貴人語遲」的說法來蒙蔽自己。

嬰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

一般情況下,孩子到2-3歲就能比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4歲時就能基本掌握自己的母語。5歲以後能比較清楚地複述故事或者是自己編一些簡單的故事。

2歲多的孩子如果能排除發育問題,在日常中什麼都懂,讓他做什麼他都能做到,但就是不愛開口說話,發音也不準確,那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究原因。

孩子不說話可能另有其因

  1. 生理因素。此部分涉及病理性原因,比如有些孩子舌系帶有粘連,有的孩子存在聽力障礙,有的孩子是自閉症等等,如果孩子是因為生理因素導致不會說話的,需要及時就醫,不要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2. 環境因素。此部分主要指家長沒能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交流環境。比如家中語言交流少、家中口音混雜、孩子極少和家庭外的人接觸交流等等,語言環境單一或語言環境過於複雜,有些孩子說話就會比較晚。
  3. 交流因素。此部分主要涉及「語言惰性」問題,有些家庭里孩子一個眼神、一句哼哼,家長就能立即理解孩子的意思,也就是孩子不需要表達,家長就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了,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的「語言惰性」。
  4. 心理因素。此部分涉及家長的「強迫症」,比如很多寶寶在開口說話時發音不準、咬字不清晰,家長反覆地糾正、鞏固,並且未對孩子實施正向鼓勵,久而久之孩子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導致不愛開口說話。

如何促進嬰幼兒語言的發展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具體談到,需要的可以手動跳轉。

金魚媽媽:幼兒語言表達弱,該怎麼訓練??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作為家長,您需要做的是:

1.營造——給孩子創造一個「平靜舒適」的語言環境。

孩子最初的學語過程,父母是最直接的老師。一定要給孩子營造出一個平和、舒適的氛圍,孩子表達不好的時候,家長不要瞎著急,容易導致孩子急躁或者是畏懼,進一步導致氣息不流暢。在學語前,先學會平靜的呼吸。

2.模仿——請您「字正腔圓」的講好每一句話。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比如老師有什麼樣的口音,孩子就會做出什麼樣的模仿。我個人的意見,家庭里的交流應當要以普通話交流為主。可能很多人會對這個觀點提出質疑,我不能說方言嗎?這裡不是指不說方言,方言可以說,但是相比較「長大後去糾正」的成本,從小說對、說准每一個字音,以後糾正的成本就小的多了。特別是在南方,有很多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他的口音就會相對重一些,以福建地區為例,「n r l」、「z c s」和「zh ch sh」絕大多數老人都分不清楚,孩子在模仿的過程中,又怎麼會學得清楚呢?

畢竟在全國範圍內,大家都需要用標準普通話進行交流。所以,當你與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要盡量準確的表達好每一句話,爭取讓自己的每次發言都準確清晰。比如,我家爸爸發現自己「n l r」分不清的時候,用暢言普通話APP整整練了三個月,就怕誤導孩子。

在這裡,再次奉上個人的一個小觀點,孩子們喜歡看動畫片,家長在選擇動畫片的時候,不光要關注內容,也要關注發音。雖然像《米奇妙妙屋》《愛探險的朵拉》等動畫片內容不錯,但他的配音是台灣的,台腔太重,看多了孩子分分鐘就學上了。建議可以看看《小豬佩琪》《小公主蘇菲亞》《旺旺隊立大功》這些動畫片,他們都經過國內的配音處理。

3.情緒——「抑揚頓挫」的講話真的很有趣。

3歲以後的寶寶會開始進入「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的瘋狂發問期,這時候家長不要敷衍了事,你需要積極的去回應孩子。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重音、停頓和模仿:

比如停頓「寶貝 我們去哪呀?」

重音「哎呀!你太優秀了!」

家長們不要嫌煩,可以多模仿老爺爺、老奶奶、老師或醫生等各色人物說話,豐富孩子的語言想像力,這樣孩子在講繪本、講故事的時候才能有繪聲繪色的感覺。

這裡推薦大家給孩子訓練的時候,可以先從兒歌、古詩、繞口令開始。古詩一般推薦從五言絕句開始,七言、律詩等內容、情感比較複雜的詩歌暫時先不考慮。

古詩比如《憫農》《靜夜思》《古朗月行》《尋隱者不遇》等。

繞口令《白石塔,白石搭》《畫鳳凰》《四和十》《八百標兵奔北坡》。

兒歌,可以買本《兒歌三百篇》。

通過訓練,逐漸培養孩子日常用語的節奏感。

另外,給大家推薦一個口部操的訓練方法,每天可以在口部操後,開始兒歌、古詩、繞口令的練習。

【藝加教育口部操示範視頻(初級上)】https://dwz.cn/7RN89Evd?u=1f83f96093d35b16

4.練習——「勤能補拙」不是瞎說的。

最最關鍵的一點,任何技巧都是需要大量的練習來做支撐的。尤其是語言。

很多寶媽問過我同樣的問題,「我家孩子去參加了一期某某語言培訓怎麼沒有效果?」

我當時反問她們:「你想達到什麼效果?電視主持人的效果?」

沒有一個人說的出來她們的心理預期,你又怎麼來判斷有沒有效果。

任何一項技能的取得,都是需要平常不斷的訓練獲得的。語言表達也是一樣。「多聽 多看 多說」,說完兒歌、古詩、繞口令,就可以嘗試背故事,短一點的像《井底之蛙》《狼和小羊》《最聰明的小象》,長一點的可以選擇《守株待兔》《烏鴉和狐狸》《猴子撈月亮》等等,由短到長、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父母也要積極把握住每一個鍛煉的機會,小到班級里的講故事,大到比賽、海選,都可以讓孩子去參加,每次給孩子一點鼓勵,在自信中孩子更容易成長。

幼兒在語言敏感期要多去鼓勵和刺激,特別是要盡量避免爺爺奶奶在帶孩子時為了讓孩子安靜而一直讓孩子看電視,不交流、不刺激,孩子沒有這個氛圍何談開口說話呢? @知乎親子

參考

  1.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知乎親子 我認為判斷孩子是否是智力問題,或者身體問題,需要找專業的發育行為兒科醫生評估診斷。另外,孩子如果只是不會說話,但你說的話他能聽懂,且可以做出正常的反應,大概率也不是智力問題。

所以這裡想補充一個大家經常忽視的點:家長「保持沉默」的重要性。

可能有人會問了,不是說父母和孩子多說話,才能讓孩子學得更多嗎?

沒錯,小孩子學習語言沒捷徑,就是多和孩子說話,儘可能地多浸入語言環境里。

研究結果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一直都鼓勵和孩子多說話,但效果卻只能說人各有異。有的孩子很明顯,差不多每天都能吐出新的辭彙。但有的孩子,卻進步緩慢。

所以問題出在哪裡呢?

1

你是這樣和孩子「說說說」的嗎?

前段時間,我在美國幼教協會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下子點醒了我。文章的標題就已經把觀點說得很明白了——《沉默,可以促進孩子的辭彙發展》。

通俗點兒說,想讓孩子學好語言,父母必須要學會閉嘴。這是為什麼呢?

解釋之前,我先介紹一下觀點的提出者Amanda Holliday。

她曾經是一個美國幼兒園一線老師,主要在嬰兒班級工作。她發現,成人和孩子互動的時候經常出現一個問題:只關注不停地輸出,卻幾乎沒有停頓等待的時候。

這個和我自己的觀察不謀而合。時常能看到家長自顧自地說話,根本沒有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可能會有人有疑問:「這時候的小孩不會說話,甚至可能都聽不懂,幹嘛等他回應?」

Amanda Holliday就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看看父母的等待是否有意義。

https://v.qq.com/x/page/u08259w7vll.html?

v.qq.com圖標

在上面這個有趣的視頻中,不會說話的寶寶用了17秒的時間回答了媽媽的問題。雖然是一片「啊啊啊啊啊」聲,但完全可以感到孩子想要表達的慾望。

「大家都可以和自己的孩子試試,然後你就知道沉默的力量了!」Amanda說。

此刻,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她會如此強調「沉默」的重要性了。

交流,不是一方不停地說,而是雙方互動、有去有回的過程。

而語言的留白,恰恰給了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雖然他們可能還說不清楚,但至少有了回應的習慣。

2

多說話很重要,多交流更重要

BBC有一部很火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

裡面也有一系列關於孩子語言發展的實驗,我們來看看這個「沉默」的觀點是否會被支持?

孩子的學習速度有多驚人?專攻兒童早期語言發展的英國語言研究者Michelle Peter用數據告訴了我們。

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18個月的孩子,輸出的辭彙量大約是200個。

但僅僅過了6個月後,孩子能說出的辭彙量直接翻倍,差不多450個,也就是說平均一天輸出超過1個新辭彙。

這是孩子自發的學習行為導致的自然增長。

那麼,如果父母增加互動,比如講故事、指認單詞卡片,或者有意識地多說新的辭彙,孩子會不會學得更快呢?

Michelle做了一個對照實驗。她讓寶寶和媽媽都隨身帶著可以用來記錄辭彙輸出數量的辭彙計數器,並鼓勵媽媽多說新辭彙。

一天後,實驗結果出來了。

在有意識的提醒之下,媽媽的辭彙量提升了約5%。

寶寶的辭彙輸出竟然提升了13%。

不難看出,父母改變和孩子的說法方式,的確能促進孩子的語言學習

可看到這裡,似乎還沒和我們之前說的「沉默」扯上關係。

別急,聽聽Michelle對這個媽媽的表揚:

「有一點你做得很好,就是你和寶寶之間的交流次數提升了38%,這對孩子學習語言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說,交流的次數,比單向輸出的辭彙量更重要。

想讓孩子快速學習新的辭彙,不是媽媽一個人叨叨叨,而是要有來有往地溝通。

所以,父母要學會沉默和等待,耐心地聆聽孩子的反饋。

下面是視頻連接,牆裂推薦父母們認真觀看,做筆記。

北鼻異想世界:如果家長們增加說話量,對寶寶有什麼影響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3

掌握溝通的節奏,是一種本能

可能家長會擔心,如果我「沉默」,孩子不明就裡地也跟著一言不發,不按理出牌,怎麼整?

其實,這個問題壓根就不用擔心。

Michelle把一個機器人放在孩子面前。這個機器人一會兒發出「滴滴滴」的聲音,一會兒保持沉默。

在沉默的時候,孩子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一開始的時候,孩子有點困惑,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幾個回合下來,孩子就完全掌握了節奏。

在機器人「滴滴滴」的時候,他們並不會說話。等機器人說完了,他們就開始咿咿呀呀地回應。

所以,孩子生來就明白溝通的藝術。即便他們不會說話,但依然可以把握溝通的節奏,適當填補空白。

對此,研究者也表示:

刺激孩子表達的不一定是某種語言,也可能是交流回合之間的「留白」時間。

所以,這個實驗再次論證,「沉默」對於孩子主動輸出語言是有很積極的效果的。

那麼,問題來了:

平日里和孩子的互動中,我們該怎麼「沉默」呢?

4

三個方法,讓孩子辭彙量滿天飛

很簡單,把之前用的方法稍作修改,就可以!

  • 唱歌——詞不全

唱歌,應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了!但大部分都是大人一口氣唱完,讓孩子聽或者跟著哼。

把獨唱變成對唱,就會好很多。

比如唱《小星星》。

媽媽唱「一閃一閃」,

然後停下來,

寶寶接著唱「亮晶晶」。

還可以媽媽哼旋律,讓寶寶自己填歌詞。

總之,就是給寶寶表達的機會。雖然,可能寶寶發音不準或者歌詞記錯了,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寶寶願意主動表達了。

  • 讀故事——多留白

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可不要一口氣講到底了。

你可以用一些引導句,比如:

「接下來會怎麼樣呢?」

「小狗躲在哪裡呢?」

把話語權還給孩子。

或者,讓孩子讀給你聽,自己編故事。

如果孩子說話還不太利索,大人可以用空白的等待或者誇張的表情、期許的眼神,提示孩子表達。

也許你聽不懂他說什麼,也許他是亂說的,沒有關係,享受表達的快樂才是目的。

  • 問問題——多等待

小馬君在中國的某家幼兒園供職時,就遇到一個特別好玩兒的事兒。

他全程用英語教學。有個孩子就問了:「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他的回答是:「What do you think?」

孩子跑回去對著夥伴說:「他不是中文老師!」

然後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孩子們開始直接找小馬君說英語,

「My name is….」

「How are you?」

家長也可以套用,比如在固定時間和孩子用英語對話。當孩子用中文的時候,你就沉默,然後用英文持續發問。

幾次練習,孩子也就理解了。之後你的每一次留白,他都能用英語給你填上。總擔心孩子英語不輸出的爸爸媽媽們不妨試試!

最後做個總結吧,所以如果孩子說話晚,家長需要注意了:

? 和孩子多說話沒錯,錯在不知停頓,不和孩子互動。

? 更多反饋和交流,可以讓孩子快速學習辭彙量。

? 沉默和停頓,激發孩子的表達慾望。

? 把說話方式改變一點兒,孩子就能進步飛速。

文獻參考:

Holliday,A. (n.d.). Space to Grow: Silence Promotes Vocabulary Development.Retrieved fromhttps://www.naeyc.org/our-work/families/silence-promotes-vocabulary-development


根據我家情況,既不是貴人語遲也不是智力問題,是平時和他說話太少,他的語言輸入太少自然說不出來。

我家寶寶一歲零八個月只會說爸,媽,爺,奶,不要這幾個詞,而且除了不要之外剩下都是單個字,連個疊字都不會說。我注意到這個問題時很焦慮,也帶去醫院做過檢查,沒有智力問題,沒有孤僻症這些,診斷結果是語言發育遲緩。

當時醫生說可以推薦做個什麼治療,我考慮了一下覺得寶寶太小了,醫生說那就再過三個月來,如果還是沒進步就要接受治療。

回家後我看了很多攻略,也反思了很多,你家我們兩個人工作忙,公公婆婆兩個人在家帶孩子,奈何兩人都是電視迷,從早到晚看電視。曾經出現過我下午六點下班回家,寶寶抱著我就哭,後來發現是五六個小時沒給吃東西餓的(才一歲)。所以他從小就是自己玩的多,大運動能力超前,整天各個房間爬,走,翻,還有一次他不知道在哪翻騰把手夾了,我回家他抱著我哭,我才立即帶他去醫院。

然後我讓老公把孩子帶出去玩,和公婆進行了一次長談,孩子在家他們不許看電視,周末我和老公盡量把孩子帶出去,叫他們在家好好看電視,這樣他們逗孩子的時間自然就多了。

同時我每天按時下班,回家就和孩子聊天,畫畫,一起玩遊戲,睡前給他講故事讀繪本。還帶他去樓下小廣場玩一玩,給他發展了一個年齡差不多的玩伴(我可憐的兒子快兩歲了一個朋友都沒有,幾乎沒和同齡的孩子玩過幾次)。

現在兩歲八個月零十天,可以說四五句七八個字的短句子,每天晚上睡覺前一直自言自語,雖然和同齡孩子比表達稍微落後,但是他的認知基本不差於同齡孩子。寶寶的學習能力真的很快,一個月前開始給他英語啟蒙學英語了。

這就是我家的真實情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孩子說話晚、不愛說話、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問題,是要結合年齡、具體表現等相關情況進行專業的言語病理分析來判斷是什麼問題。而且不能排除某些病理因素的存在。

科研工作是什麼?我要知道更多才能做出邏輯上更準確的判斷,而不是輕易下怎樣的結論。

首先說一下「貴人語遲」,我能查到的最早的出處是宋代的《明賢集》,原文是「水深流去慢,貴人語話遲」,其實從上句的對照,可以明顯看出,「貴人語話遲」要表達內容和孩子說話的早晚無關,而是「貴人」說話「慢」,水深的結果是流去慢,「貴人」因為有類似於「水深」的某種特性,所以說話也會慢,至少這個「慢」以及「貴人」類似於「水深」的特性是什麼,可以做多種解釋,比如說話要過腦子,「貴人」想得多,所以不急於開口,但無論如何,這個詞的意思本來和孩子說話早晚沒有關係,後來產生了這個意思應是誤讀。

但時常看到有人說某名人小時候也是說話晚,後來成了科學家、數學家、XX家等等,也可能換成「隔壁、樓上、X樓……」家的XX,小時候也是說話晚,現在說得可好了……

以上似乎都成為了「貴人語遲」的「確鑿」例證,但這裡面有幾個問題:

1、某些形容,比如「不怎麼說話」「比較安靜」等等,這其實是旁觀者的感受,這裡面存在的問題在於孩子主觀上「不愛說話」與「不會說話」的差別,所以那些例子中,你是否知道某某科學家小時候是「不愛說話」還是「不會說話」。

所以,連具體情況都沒搞清楚就拿來當證據,顯然是有問題的。

2、只有「小時候說話晚,後來說得可好了」這種情況才會被傳播。

其實這就是個邏輯問題,隔壁XX家的xx小時候說話晚,現在說得可好了,且不說成長過程中有沒有受到語言問題的影響,但怎麼可以以此判斷所有說話晚的孩子很快就能好呢?

其實一般「違背常理」的事,更容易成為「熱點」而被傳播,小時候說話就晚,後來說話也「不行」,影響了成長過程,孩子變得內向,不愛與人交流,語言問題甚至一直持續到成長,長大了說話還有問題……這種「符合常理」的事,是很難傳播的。

我們工作中遇到的情況有很多:

1)某些隱藏的病理因素,如齶隱裂,程度較輕的聽力受損,自閉傾向等等,雖然對於疾病本身程度都不算嚴重,甚至都不容易被發現,但對語言的影響卻可能很嚴重。

2)沒有病理因素,小時候說話晚或者有明顯的語言落後,到了七八歲甚至更大,說話還有明顯的問題,更多的是發音問題,有的別人甚至還聽不懂,也可能伴有理解認知的落後,而這時的孩子也往往在性格上表現出內向,害怕與人說話的情況。

3)我們也會遇到一些成年語言障礙者,會表白他們小時候說話就晚,語言問題一直持續到成年,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受到排斥或取笑,長大了還要面對工作與生活中的種種不便。

4)其他還有很多情況

總之,這些情況往往不為人知,原因很明顯,語言障礙和其他問題不同,因為語言是溝通交流的工具,很多語言障礙者因語言障礙主動或被動與世界隔開,所以往往不為人知。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程度不同的語言障礙者。

題主的問題,對於兩歲的孩子來說,首先要明確是否存在病理因素,如果可以排除病理因素,家長可以嘗試多和孩子說話,不是硬生生教孩子說,而是融入孩子的世界中,讓孩子接納,再與孩子進行交流,適當配合肢體表情觸覺等語言的交流輔助聲音語言,讓孩子產生用聲音語言與家長交流的願望,具體很多細節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想辦法,家長應該做到的不是讓別人教你怎麼辦,而是真正去思考,去學習,去結合自己孩子的情況,因為在孩子身邊的不是別人,而是家長自己,要記住他人給的都是指導意見,如果說以前家長從沒有主動學習的經歷,那就從成為家長開始吧,別再填鴨式全盤接受或情緒化全盤否定什麼,主動學習結合思考是一件對育兒來說很重要的事。

在沒有病理因素的前提下,假如到了三四歲還沒有多大進展,那麼家長作為孩子的語言啟蒙老師,可能是失敗了,進行專業的語言訓練吧。


謝邀

「水深流水慢,貴人語話遲」是說在發言之前要謹慎、要思考,說話不要著急,不可隨口亂說。所以,孩子說話晚和是不是「貴人」沒半毛錢關係,也不要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

下面我們來分一下孩子語言遲緩的原因

1.疾病因素。聽力問題、語言障礙、自閉症傾向、智力發育遲緩、精神發育遲滯、肌張力低或者高等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

2.環境因素。有些家長比較忙,孩子長時間由老人或者保姆照看,戶外活動非常少,對話和語言刺激更少,有些老人為了省事給孩子看電視玩手機過多,最近接觸了好幾個疑似ASD兒童2歲內基本全天看電視的。

3.遺傳因素。有些孩子父母或者長輩普遍開口較晚,孩子比同齡孩子晚些。

4.養育過於精細。孩子爬行少,動手少,家長包辦過多,精細動手能力差,餵食或者流食過多,孩子口部肌力咀嚼能力咬合能力不足等。

建議先去醫院排除下生理疾病原因,我所見的孩子很少有單獨的語言遲緩,大多數都有感統失調,發育遲緩等其他因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