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電池可以待機一年,紙媒會不會死去?


書報自然是不能多讀的,特別是報紙,慣常是明星跟蹤、案件跟蹤、政府新規解讀之類,紙媒掙扎著展示與時俱進,總是做一些專題解析,如互聯網+,現在又是VR,南都近半年出了多少VR專題,我已經數不清了,但是這一篇跟上一篇又有什麼區別呢?專家、企業家說的話亦是如此,不過是把同一個理念翻來覆去地解讀解讀再解讀,考驗他們的是演講的藝術及文字的功夫,內容都是大同小異。明星的新聞不過是跟今天採訪到的明星關係好一些,報道他們的好消息,那天又跟那個明星疏遠了些,便不加掩飾地披露他們的醜聞。至於案件跟進,今天的新聞又與昨天的有何不同?看了《是,大臣》的朋友,一定也能體會,上個世紀80年代的政治,跟今天並無區別,不過是名稱不一罷了。至於本地政府新規解讀,南方報業已非當年的南方報業,其他的報業集團如何?也是各自保命,營營苟苟地掙扎著,一面要向掌權階級示好,一面要向民眾偽裝出人民的喉舌的姿態,聽來也是心酸,但也許會樂在其中而未可知。

說到政府新規解讀,這個要談談。今年2月看到一個關於廣東省記協、省新聞學會召開全省新聞工作者座談會的報道,看後駭得一身冷汗。新聞如下:

「南方日報編委、時政新聞部主任梅志清表示,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而時政聞報道則是這件「大事」中的「大事」。在新時代,新聞媒體要承擔起「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職責。時政新聞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首先要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打好宣傳主動仗;第二要在新聞議題設置上狠下功夫,努力推動實現團結鼓勁、凝心聚力;第三要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堅持建設性輿論監督,做黨委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羣眾意見集中的批評報道;第四要勇於改革創新,適應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趨勢,積極轉型融合,實現有效傳播,提高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實效性。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管委會副主任、羊城晚報社副總編輯周建平表示,報紙媒體的文藝副刊,是傳播優秀文藝作品,發揮文藝最大正能量的重要途徑。副刊的職責,是宣傳闡釋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凝聚社會共同理想和樹立良好道德風範,傳播先進文化,引導文化健康發展。報紙副刊要牢記習總書記囑託,明確職責使命;要堅持品格,引領主流核心價值;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要以高度成就深度,以深度成就影響力;要創新理念方法,講好中國故事;要嚴格紀律,嚴守規矩,嚴格把好政治關。」

(原文在廣東省新聞學會官網可以看到,各大報紙也作了轉載:廣東省新聞學會)

政府如今在各方面實施新愚民政策,即教育的基礎要紮實,思想要平庸,讀物是雞湯就好,魯迅也不用讀了,萬一大家覺醒就不可控了。大段大段的文章,核心就是提高輿論引導,控制人民的思想。可能這個目標也太宏大了,現在大家除了看娛樂新聞外,誰還看報呢?網路新聞的控制能力更強,新聞人本來就擁有給民眾看些什麼的決定權,如今新聞APP推送提示的也儘是博眼球的新聞。但是,一個也不能方格,萬一真的有關心時事喜歡紙質報刊的人呢?由於篇幅關係,總有幾篇漏網的可以讓報業人士說說閑話,只要不翻出浪來就可以了。總體來說,還是政府允許說的他們的功績,比如本年為人民做了些什麼事實?代表提了多少建議?對就是政府的傳聲筒,頂多偶爾報道那些政府官員被雙規的諮詢,然而,那也是獲得政府首肯的。

也許,我是太過苛刻了。大家也是混個口飯喫,難道還像當年鬧革命一樣拼死拼活地辦報?跪著就跪著,能在間隙說點閑話,發發牢騷,這也是很了不起了。誰不用生活呢?

然而我對目前紙媒不滿意的倒不是僅因為對政府的諂媚之態,而是大家的做文章水平的下降,剛才說到的,今日跟昨日並無不同,彷彿將時間人物事件去掉,其他都是一樣的,也許這就是新聞?根據一定的模板來就好,這樣不就省事了麼?文章措辭也是極盡庸俗,畢竟記者越來越多不是念新聞和文學出身,能有新媒體思維,能博取眼球就可以了,文學功底是不必要的,畢竟寫得太好觀眾可能還不習慣了。

說了那麼多,可能會有人質問:你不還是在讀報嗎?這不是打臉麼?畢竟也是庸人,打臉的事情不是今天會做,明天還會。我還要依仗這些不走心的文章做笑料談資呢。想想為了批評吐槽看電影的觀眾也不少,平常也覺得甚是無聊,這不過是增加一個案例。也許,我心裡還是有點小小的期待,萬一還有好新聞好文章出現呢?畢竟落在紙上的,總比網路新聞要嚴謹些,跟網媒相比,紙媒算是相當有節操了。

我相信,紙媒是不會死的,只是在內憂外患中苟延殘喘地活著。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對於很多紙質媒體而言,每到歲杪,在戰戰兢兢、慘淡經營、賠本連個吆喝都賺不到地「過關」幾年後,都面臨哈姆雷特「是死還是生」之類的抉擇。形勢比人強,最終總有過不了關或者不願再過關者,心不甘情不願地選擇關張了事。據說,去年又有數十家紙媒走向了自戕。

今日一別,即是永別。

千江有水千江月,對於紙媒的式微乃至求生無門,大家見仁見智,剖析、歸納了若干理由,不外乎新媒體崛起搶佔了紙媒的活命空間,大眾獲悉信息的渠道和理念發生了嬗變,等等。甚至,有聲音詬病本屆大眾變得浮躁,不願讀書看報;埋怨政府未對紙媒採取更實惠的財政保護和傾斜。這些觀點,多多少少都有例證,作為一種觀點似乎有其立足的支點。但是,竊以為好多紙媒的死,歸根結底是其一作再作造成的。早在互聯網崛起之前,紙媒就因為自己的作而為今天被大浪淘沙的命運埋下了導火索,後續的各種外因只是加快了速度或者加強了烈度而已。

紙媒不死,天理不容。對其無可逃避的命運,我說說自己瞭解的紙媒的各種作。

一是官場化。

大小是家媒體,社長、總編輯首先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行政級別,動輒強調自己正處、副廳的官級。這種組織文化浸染著其中幾乎所有的從業者,一些老編輯老記者廝混半生,連個副科級的副主任都沒有熬到,好不容易評個正高、副高職稱,猶如愛美者撿到了半支口紅,開始對外行強調自己這個職稱享受正處級、副廳級待遇,到處糊弄老百姓。比如,某報社老王退休之前評上了主任記者,他最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為王主任,而反感人家叫其「王主任記者」。

過去,我們強調政治家辦報,後來有專家辦報、經營家辦報、名家辦報等主張,但現在的現實是無一例外地淪為了「官員辦報辦刊」。一家報館,不是採訪編輯能力強、對形勢大局瞭如指掌、懂經營善管理者做總編輯,而是由善於鑽擠、長於逢迎,對辦報辦刊既無能力又無熱情者把持。我在中國知網等資料庫查過某些著名媒體總編輯的寫作成果,這些帽子堂皇者除了為晉陞職稱東拼西湊的幾篇論文,大半輩子少有其他論著。古代窯子,肯定是色藝雙全的窯姐兒掛頭牌,不會是老鴇子掛頭牌,現代的某些媒體呢?誰官大誰通喫,這樣的事業能有多少可持續性能有多少真正的生命力?

二是全面劣化。不少紙媒,主要靠攤派發行生存,靠或明或暗的新聞敲詐維持。比如,某市除了發行量比較大的晚報,還有商報、家庭報、青年報等多家媒體。晚報在市民中影響較大,廣告效果好,有實力的商家願意在上面刊發廣告。但他們每每在晚報刊發了整版大廣告,總有商報、家庭報、青年報面目曖昧的編輯記者登門,直言不諱地說,我們廣告效果沒有晚報好,但收費只是晚報的三分之一,您無論如何也得在我們報上登一版。你要是言聽計從,皆大歡喜。你要是硬著不登,那好吧,請靜等輿論監督吧,真真假假的關於你的負面報道能讓你焦頭爛額、商譽掃地。

這是報社層面,至於記者個人,其下作下賤、無法無天能讓人出離憤怒、無法幽默。某年冬至前,我參加個混喫混喝的飯局。席間,某報社記者看上了一個小媳婦,非要人家晚上一起唱歌。小媳婦說,馬上就是冬至了,自己下午要去買肉買面,晚上要準備一家人的餃子。該記者洋洋得意地說,包什麼餃子,下午跟著我去肉聯速凍食品廠,想要什麼餃子你隨便選,讓他們老總送。當下很多人起鬨說好,試試這小子是真有本事還是吹大笛。飯後,我們四人攔了一輛計程車,直奔肉聯。到了目的地,讓計程車在廠門口等,這孫子帶著我們找到人家負責銷售的副總,說報社收到讀者投訴,你們的速凍食品存在包裝開裂、分量不足等問題。這位副總見怪不怪,啥解釋沒有,而是問,「兄弟今天來了幾個朋友?」

「四個,不,還有司機在樓下等。」

副總抄起電話,說,「那誰誰,馬上搬十箱餃子送我辦公室,記在公共關係賬下。」

不一會兒,餃子送到,副總拍著那孫子的肩膀,說:「一人兩箱,咋樣兄弟,哥夠意思吧!馬上就是冬至,銷售上忙得很,沒啥事兄弟你先走吧!」

這孫子笑嘻嘻地帶著我們搬著餃子下了樓,一臉得意地問小媳婦,「咋樣,哥哥我牛逼吧?」

坐計程車回到其報社門口,這孫子不願意付車錢,非要給的哥一箱餃子抵賬。的哥說:「先生,我知道您這餃子是高檔貨,半箱餃子就比我拉您一個來回還值錢。可是吧,我交份兒錢、加油啥的,人家都是要人民幣,不要餃子啊,您讓我咋辦?」

這孫子又揚言要治人家的哥,交通委運管辦交警隊啥的張嘴就來,的哥說:「大哥您是大人物,可我一沒有繞道二沒有不打表三沒有頂撞乘客,您憑什麼送我交通委運管辦交警隊呢?」我們趕緊攔住,我掏了二十八元車錢了事。人家計程車走遠了,這孫子還喋喋不休,說今兒全看哥幾個的面子,要不我非整的這貨跪地求饒,云云。整個一恬不知恥嘛。

普利策先生說,我們的國家與報業休慼相關,升沉與共。報業必須具有能力,大公無私,訓練有素,深知公理並有維護公理的勇氣,才能保障社會道德。否則,民選政府就會徒有虛名,成為一種贗品。報業的謾罵、煽動、虛偽、專橫將使國家與報業一同墮落。塑造國家前途之權掌握在未來新聞記者的手中。您說,這樣的記者能辦出公平公正、有公信力,能推動社會進步的媒體嗎?這樣的媒體,是社會和人民之福,還是之禍?過多過濫、混不下去的紙媒的關張,某種意義上也是為實體經濟減負鬆綁,是放管服變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是人為製造層級,盤剝基層勞動者。

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要讓新聞從業者擔當如此重大而重要的使命,總得給其最起碼的生存空間、生活條件吧?反觀很多紙媒,用工關係特別複雜,有正式工、臨時工、勞務派遣工。臨時工有報社聘的、部門聘的,甚至活兒多、有辦法的記者自己私人聘的。一些基層勞動者,終日辛辛苦苦辦報編刊,收入微薄,甚至連社保、醫保都沒有,被輕視為「新聞民工」。可以說,這些年很多紙媒都有被員工扯橫幅討要工資的經歷,都有被員工送上被告席的違法亂紀作為,幾乎成了造成社會不穩定的風波源頭。關張、整頓這些紙媒,是中國優化社會治理、推進依法治國、穩定安定團結大好局面的當務之急。

不破不立。按照全生命週期理論分析,很多紙媒之死,實在是社會進步、文化產業新聞事業涅槃重生不得不付出的成本。

沉船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我覺得紙媒不會死,網路媒體電子信息會超越他,超越他無數次,但不能取代它。

也許有一天它再出現會是以紀念品收藏品的方式,不過,我希望它是市場上最便宜的古玩。
躺在非紙媒體溫柔的懷抱裏
已經有kindle,不還是有這麼多人看紙質書。
個人覺得不會,就像是儘管有了移動支付,現金還是不會被代替。翻紙質的書頁的時候跟看電子書的感覺還是有區別的。
現在電子書這麼發達,實體書死了嗎?

既然發明瞭電燈,是不是就要禁用蠟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