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你完整的複製一遍包括記憶,再把本體殺死,對於你身邊的人而言你沒死,對於你自己而言你死了,那麼本體和克隆體有什麼區別呢?


謝邀。

如果你說的是我們有一種技術能夠完美地複製一個人的一切。

那麼對別人來說,沒區別。對自己來說,那個人不是你就是最大的區別。

但是你在問題中用了「克隆」跟「記憶」兩個詞。這兩個是我們人類根據我們當年的知識水平製造出來的辭彙。那麼你要知道,生物克隆跟複製還是兩碼事的。上面說的複製,指的是讓人體的時間被完全靜止。包括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激素組,每一個在血管里流動的細胞的方向和形態。全部如同3D列印的樣子複製出來,而且這整個流程要比光速快。也就是這個人從被殺到被複制到複製人產生意識,要比光速快得多。類似於:

你動個念頭的功夫,坐在椅子上的那個人就變成了一個複製體(這個速度目前我們的光纖都做不到)。

我們在說的是個未來的概念了。那麼什麼可能影響這個人跟的本體跟複製體的差別呢?

物質基礎不能變。這個是最基礎的肉眼可見的差別。

激素代謝水平。代謝進度不能變。它不能變個複製體就老10歲或者內分泌失調。血管內激素載體的運行位置和即將到達的地方的時間,都必須與本體完全相同。不能是凍起來再解凍那種複製操作,必須是時間靜止級別的。

神經信號傳導位置和進度不能變。這個直接影響了記憶編碼形式,正在做和即將要做的事情。所以包括神經簇中正在飛的一個電子的位置,都必須與本體一樣。

時間線。這個人在時間線上的位置不能變,必須分毫不差。也就是說,在複製成功的那一刻,複製體和本體不論在空間還是時間上,都同一個位置上,但是他們處於一種量子態。就是儘管在時間線上兩者都存在,但是當人去觀察的時候,只能看到他們兩個其中一個在的狀態。然後我們需要找出本體,將他們在沒有從量子態離開的情況下,讓對方直接化作虛無而不是被殺。不然就會造成「複製體的本體已死」這樣的概念。那這個複製體就產生了很本體的不同,因為它是:

「本體被別人殺死的複製體」而不是「與本體完全相同的個體」概念上的東西在量子中是有意義的。而它確實會產生現實影響。

靈魂以及其他目前我們的幻想中都沒出現的知識描述。這一點上,就和「沒有絕對的真理」一樣。永無止境。在當前知識體系上我們無法說明100%相同或者100%不同,如果包括未來知識體系,我們啥都不能斷定。。。

所以

在當前知識體系,本體和克隆體差異巨大,甚至可能成品都是倆物種。

如果按照可以預見的未來知識體系。可能真的做出同一物種的克隆體,但是還是差異巨大。。。

論證完畢。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們先從簡單的選擇來講。

如果僅僅是克隆軀體,灌輸虛擬記憶的話,由於基因中包含一些影響個體行為的片段,對於某些選擇來講,你與你的克隆體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如果將記憶也克隆了,那麼我相信,對於95%的選擇,你們將會是一樣的。

如何達到100%相同?

很困難,只能冀望於平行宇宙了。你所在的方位,記憶,軀體都必須與本宇宙相同。這樣來講,對於一個選擇,環境傳遞給你的信息,你的以往經驗、習慣影響你均是相同的。你們可以對於同一件事情做出相同的選擇。

那麼這裡我解釋一下,為什麼用「選擇」來當做不同點的判斷依據。

我們簡單剖析一下人的行為:

首先,環境(包括其他人)向個體傳遞各種各樣的影響(信息),個體經過思考,再向環境反饋。當然,有一些信息是個體被動反饋給環境的,比如面貌,味道等。

在這一例討論中,克隆人與本人的被動的反饋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可以忽略這一點。剩下需要我們分析的只有主動反饋一項,這一項由個體思考產生。我們做的每件事情,都需要考慮怎麼去做,哪怕是選擇不做。這也就是為何使用選擇當做不同點的判斷的原因。

那麼,有些「自我性」較強的小夥伴就要問了:既然選擇一樣,那我的意識能控制我的克隆體嗎?

問題來了:何為意識?

由於我是做計算機行業,個人認為:意識是記憶與習慣的集合體。基於這個集合體,我們做出了所有的選擇。那麼「我」在哪兒?我只能說,經過「物化」意識,才能避免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我」就是意識本身。

回到正題,既然本體的記憶與習慣與克隆體完全一致,那麼本體當然能控制克隆體了!比如睜開眼看一張充滿彩色馬賽克的圖片,本體與克隆體都會首先關注到圖片的某個區域或是某個點。

問題又來了:如果兩個宇宙突然出現不一致,本宇宙內的本體突然死亡,那意識是否能夠傳遞下去?

當然,「你」只是在這個宇宙死亡了,平行宇宙中的你還是你,依舊活著,繼承了你的一切。

那麼我首先想到的是傳送門技術:使用信息以光速傳遞,摧毀出發地的本體,在目標地重組本體一切信息。

按照上面所講,重建的複製體是不是被摧毀的本體?

我認為不一致。既然本體最後存在的環境信息與複製體出現的環境信息不一致,根據上述結論,對於事情的選擇也會不一致。如果本體依然活著,我們可以理解為創造了一個平行宇宙: 由於兩個宇宙間的信息漸漸的不一致,導致本體的你失去了對克隆體的所謂「控制」。兩個你不再相同。

等等!「漸漸的」是什麼意思?如何解析這個過程?有什麼深遠的意義存在其中?

那就是另外一件有重要影響的結論了。


你的假設里有一個不對,我自己不會認為我死了,因為我的本體已經沒了,那繼承了我的記憶的克隆體就是我,可是他沒死。


謝邀。形成的緣不同。我們每時每刻與上一時上一刻的我們都已不同,只是變化微小,要一段時間才能明顯看到變化,更何況克隆出來的。


假設兩者所有東西百分百都一樣的話,那麼唯一的區別就是思維。

這是說的思維不是指思考方式,而是只個人的主觀意識,哪怕兩者完全沒有認知到另外一個的存在,但是從主觀上來說,兩者仍舊是不同的個體(這僅是主觀定義)。

上述已經假設所有東西百分百都一樣,並且沒有認識到另一個的存在,所有從客觀角度說,兩者並沒有區別,除非能認識對方的存在。


沒有本體的記憶,而且克隆體也是胚胎長大的,年齡也不一樣。


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區別的,人的性格或者是習慣等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既然記憶完全一樣肉體也完全一樣。為什麼不能稱之為你呢?


一個有高光,一個沒有高光..


能被克隆的,只有肉體。

記憶複製個人認為不可能實現,因為所謂記憶是你過去人生中無數選擇的結果,在你的超級複雜的大腦中估計無法把他匯聚成數據提取出來,就更別提把他轉移給另外一個肉體。

很難實現,所以本體和克隆體就只是擁有不同思想,有可能性格相近的,兩個肉體一模一樣的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