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寫的,有點亂,就單純思想,學識不夠,時間也未必充足去支持我博覽羣書,目前只看了我有興趣的,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交流一下提出一點意見


觀點其實還行,放在古希臘時代的話肯定還具有比較鮮明的代表性。

但最要命的是幾乎沒有論證過程,只是瘋狂地鋪陳觀點,而且觀點與觀點之間並無任何銜接,邏輯結構也不緊湊,導致了無法稱之為哲學,連「有針對性的思考」都稱不上。

譬如在定義上帝即為規則的時候,你同時定義了規則獨立於物質和意識之外,接下來就該開始論證和闡述為什麼了,其理性基礎和經驗基礎何在,但你沒有,你又開始定義知識了。

常看專著,就會養成一個習慣,這個習慣將來也會貫穿你論文寫作的始終。

導師們往往讓你寫開題報告,你打算寫什麼論文?為什麼選它?有研究價值嗎?前人研究的如何了?目前前人的研究有哪些成果?又有哪些缺陷?你對其比較分析之後,提出的新觀點有何現實意義和理論支撐?好,如果以上問題釐清楚了,你正文的論述就會更加專業且有說服力。


本不想回答,略讀各路答案,答主要麼愉快的參與討論,要麼不吝展示自身哲學素養以貶低該文。這都是我認為不妥的。

在這分享我最近閱讀過的一篇文章中節選的幾段話,該文章為孫周平老師撰寫的一篇關於海德格爾思想的論文《非推論的思想還能叫哲學嗎?》

「雖然在幾乎每一個時代裏都有一些哲學思想和表達方面的「異端」,如我們所知,即便在歐洲理性主義時代裏也出現了像維柯、哈曼這樣的「另類」人物,但就總體情形來講,哲學傳統的主體和主流是追求形式普遍性的,有效的哲學論辯被認為應該是——必須是——理性的、邏輯的、推論式的。」

這也是我想表達的。至於文章剩餘部分分析海德格爾的「思」,對此暫且不論。

題主的這篇文章看著很是親切,確實與我係統接觸哲學前的思維有共同之處,至少在思維方式上是略同的。儘管論述漏洞百出,這也並不可悲,預示著題主已經開始了哲學的思考。至於濫用術語我也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題主在日後的學習當中會深刻體會其裨益。

如果興趣不減,建議著手系統閱讀西方哲學。閱讀前當放下自己當下思考的一切問題去進行閱讀進行思考,你會體會到每每在其他哲學家身上找到自己思想的影子時,都欣喜不堪。你會注重理解哲學書籍中所提及的術語並嘗試運用之,而在康德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哲學思想即多含納於術語當中,理解了術語並達到能夠正確運用時你對該哲學也略知一二了,對於這點題主不必過於在意。

只需要明白,自己當下所想的只能被稱之為思想,而想要升華為哲學,還需要更多的知識積累與素養培養。

祝閱讀愉快。


我們先不管我們能不能建立一個哲學體系,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哲學體系最起碼的建構方式是怎麼樣的?

你所說的概念極其雜多,但是概念和概念之間沒有任何邏輯連接。

就好象說,黑格爾的哲學雖然也是包羅萬象,什麼東西都塞進他那個哲學體系,但是他是嚴格按照一個邏輯起點一步步推演而成。從最抽象的純存在,最終走向絕對精神。

包括海德格爾的哲學,看起來完全不同於傳統哲學,但是人家起碼也是從存在開始追問開始的,然後推出此在,最終推出此在人本論。

一個哲學體系必然要有一定的本體論進行支撐,因為任何體系都有一個本體論承諾。所謂本體論承諾,就是因為你所面對的世界是一個封閉的暗箱(即你所面對的世界只是一個意見世界)你的任務就是從意見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那麼你就需要先假定一個本體,通過這個本體(在認識論意義上就是一個邏輯公理)再進行一步步推演。

你首先堆砌了物質、意識和規則。但是你應該明白,這三個之中哪一個是你的本體論承諾?

你說上帝是規則?為什麼?

你說規則只能自己規定自己,那麼為什麼說換一個生態系統規則又被改變?

這個邏輯系統與篇幅沒有關係,思路足夠清晰,是足以把整體框架說清楚,可是你還沒有達到。

按照傳統哲學,最正統的寫法,以斯賓諾莎為典範,

這個給出所需要的定義,然後下面開始說,為什麼你要這麼定義

通過上面部分開始向下推論。

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先確立論點,這個論點應該貫穿你的哲學體系始終,比如說康德的哥白尼的革命,黑格爾的實體即主體,海德格爾追問存在。很顯然你是沒有這樣的論點。在任何理論體系中,這樣一個論點代表你思維的精度。因為任何理論體系都要服從思維經濟原則,一個原則貫穿全體,否則不能是哲學體系。即使是中國古代的哲學,也必須有一個一以貫之的原則。譬如說,唯識宗的經典《唯識二十頌》開篇說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

這是論點。即使是禪宗那麼不注重邏輯的宗派,開篇也要講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這叫論點,貫穿這個體系始終

然後講這個論點證明從哪個角度切入,要用什麼方法。譬如說康德開篇就說,他要求什麼方法進行探討,在這裡要涉及哲學史上的各種人物,去批判的思想。笛卡爾直接說要普遍懷疑等等。

進行開始確立邏輯起點,通過這個不證自明的體系開始推演。譬如說,笛卡爾得出我思故我在,然後再通過上帝得出二元論。斯賓諾莎確立了實體,再確立屬性等等。

其次一個哲學體系的建立,必須記住兩句話,你的哲學不能脫離哲學史,你的哲學體系必須是回答傳統哲學的問題,而你的思想回答什麼哲學問題?由於哲學所探討的對象,是不可能被經驗所證偽的,因此每一個概念在不同的時代會給出不同的內涵。這就是舊聞題的新回答。

此外,你的哲學體系應當是契合時代要求,不管你是自覺到還是沒有自覺到。


呃...鼓勵思考,不過還是要相當不客氣地說:

攤子很大,術語冗多,給人的感官是野心不小,但能力不足,加之方向混亂,主義模糊,看似顧全四周左右互搏之術,其實亂打一氣大力擺王八拳,實在是不堪卒讀。若要問我說話幹嘛如此刻薄,那隻能抱歉一句:我學識有限,時間也未必充足去好好打磨自己的語言就急匆匆地發了出來。

我們搞哲學的,最看不起的,或是說最鄙視的,就是不讀原著只看了點二手資料,沒琢磨清楚還喜歡出來大聲喧嘩自己的「發現與理解」的人。

這不是一種話語上的霸權或是說學術圈子對於圈外人壘起的高牆,也不是我們站在牆裡面用專業術語向外散發著某種遙不可及的優越感......

這根本上是一個態度問題,即:在你的愛好與所謂愛好驅使的思考之下目前生成的這些內容,一旦被自己急不可耐地發表出來,這份愛好背後隱藏著的你自己需要被認可的那種我不想再多做貶義修飾的欲求,就浮出水面,哪怕你打著「交流指導」的旗號,我也可以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理論知識把你的動機定義成一個「裝逼犯」的動機

不因為其他,就因為你的「淺嘗輒止」

為什麼所謂「官哲」避之不及那些所謂「民哲」,就是因為哪怕「官哲」不說人話,其內部也能溝通交流,而面對「民哲」們,哪怕異口同聲,也沒誰能保證自己真的明白對方口中說出來的概念術語到底是何所指,最頭疼的就是那些與常識界重合的表述,明明門就在那裡,沒梯子的人卻要撞牆,這誰攔得住...對一門學科真正深沉的愛好,怎會不經沉澱就大書特書?怎會「不解風情」就自以為是?怎會將時間不足精力有限當做藉口在求學之路上大放厥詞?一所大學一個哲學系那麼多正副教授,哪個不經歷艱苦深造,哪個不是博士出身?我出此言並非絕對,但至少具有相當的代表性,連他們都不敢聲稱自己「有哲學」,這裡的寥寥數筆,甚至不可與多數本科生論文相提並論...又怎能稱其為哲學呢?

用你自己隱晦提到的混雜著叔本華作為意志的表象世界之類說法的柏拉圖的洞穴影子說(物質在意識內留下的投影)來說,原說前著好比理念本身,二手資料就好比洞穴裏投射出來的影子,而你若是真的對這方面有興趣,既然能來知乎上提問,就一定有瀏覽知乎並使用知乎搜索問題的能力,看看知乎哲學板塊的那些哲普不好嗎?這裡面有相當一部分內容都是對不知渠道的二手資料的再解讀,算得上「三手資料」了,放到柏拉圖那裡,就是被他驅逐出理想國的那些從事「對摹仿進行摹仿」工作的人,而這種被看不起的領域裡面都有一些實用的,基礎的知識,你尚且「能力有限時間不足」不去接觸,又怎希望別人同你交流最上面的「理念」呢?

高談闊論的儘是些物質意識世界規則上帝存在意志表象,卻連「存在即合理」也「信手拈來」,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而火箭專家只消正眼瞧一下你手裡的水洗煤就算人家輸了,這不是搞笑是什麼?

心理學只知皮毛,生物也沒學好,社會學不甚瞭解,物理學數學不知所云,談起話來倒是有點科學主義的味道,滿篇看似謙卑謹慎,可我卻越讀越讀出一股子急求肯定的傲慢和浮躁,那你不如像我一樣大方點直白點,嗯?

做學問講究的是厚積薄髮腳踏實地,不是隨便揪出來個人就能成維特根斯坦的...學科素養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眼界大不見得是壞事,但心高一定好不到哪裡去,莫要耽於空玄,請閣下

之後,再做計較。

若就此勸退,不失為一件幸事。


作為一個民間哲學愛好者的過來人提些建議僅供參考。

  首先你攤得太大了,上到宇宙下到基因這是全知全能的上帝麼?所以先調整一下心態不要對標洪荒宇宙,作為受義務教育的人都能理解些科學說辭,但具體的、詳盡的就不是一般人隨意能涉足的了,而且你跨界操作有點猛基因直接促成感性與理性是怎麼論證的?生理性精神異常麼?但感性和理性談的是個人感受和心理作用麼?所以談論什麼事情最好有些相關準備,在進入哲學之前我也不知道自己想的歸於什麼類但總要有個根據,否則漫天胡說侃大山都沒得聊還不如去寫網文釋放一下要來的真實,如果真是靜心的面對世界就好好看看哲學史,看看歷史上的先哲所關注的概念,真要是看不進去還是換點別的技能性的興趣來的更真實些。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