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降不到十萬分之一開爾文。可以忽略。

地球公轉的軌道本來就不是正圓,近日點約1.47095億千米到遠日點約1.52100億千米的距離變動有500.5萬千米,五百千米的改變數太小。

現代地球是在公曆每年1月初通過近日點,此時北半球是冬天。陽光照射角度的改變引起的更多空氣參與散射和反射陽光、更分散的地表光照,比五百萬千米的距離變化影響要大得多。


這個可以簡單計算一下的。

日地距離1.5億公里,遠離500公里相當於增加1/30萬的距離;

輻照度下降與距離成平方反比,即相比於移動前,移動後地球受到的太陽輻照度 = 1/(1+1/300000)^2 = 99.999333%

所以總的來說,就是太陽輻照度降低大約0.0007%這樣……地球本身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強度約為 1353w/m2,所以換算過來相當於減少了0.009W/m^2

在衡量不同氣體的溫室效應強度的時候,有一個概念值叫做輻射強迫(W/m^2),簡單解釋就是每平方米麪積上有多少向太空輻射的能量會被溫室氣體截留下來。對於地球上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導致的輻射強迫變化,有個簡化的計算公式:

新增輻射強迫 = 6.3*ln(新濃度/原濃度)

(以上公式中濃度單位為ppm)

好了,我們可以大致上換算一下,如果要保持溫度不變,需要多少二氧化碳來彌補這500公里的軌道距離變化導致的能量下降了~

已知目前的二氧化碳濃度為(至少)415pp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4395654/answer/684653504

所以可以列得公式:

0.009W/m^2 = 6.3*ln(新濃度/415)

我算了算,新濃度是415.59,也就是說0.59ppm二氧化碳濃度的提升就可以彌補這500公里的軌道距離變化了。

以目前人類的排碳能力,也就一兩個月就能達到了。嗯,就是這樣。


如此可見我國科技發展之迅猛,我上小學的時候上個網可費勁呢。

遠日點1.52億千米,近日點1.47億千米,你難道沒過過冬至和夏至麼?


基本不變。

赤道與極地的溫差不在於距離,在於角度。


正好可以抵消一些碳排放,好事情,但別飄太遠了,流浪地球可不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