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追風箏的人》,看了書評和推薦,才明白這本書關乎史詩,關乎救贖;如果讓我自己看,或許就當作看故事一帶而過。我希望能通過看書來提升自己,但思維方式很被動,許多書里表達的東西必須看書評才能捕捉到,看書的時候不會思考,所以看的很淺也看不進去

求指導,最好給一些操作性強的讀書建議,謝謝大噶


真能理解你的困惑。思考要慢慢來的,有一點的積澱,才有可能開始思考。具體一點就是,先找到書中,你認為比較好的句子、段落、章節,然後問一句為什麼好?好在哪裡?請緊緊扣住原文思考,不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原文。這樣就能思考了。不求答案正確,只求能夠思考就行。在此基礎上,再做一次思考,這些句子、段落、章節給自己多少啟示,有多少寫多少,這又是一種思考的方法,不管他人如何評價,只管自己的意思表達。然後將自己的思考內容存檔,加上索引,便於以後寫文章時的引用,可以節省許多時間的查找,這又是一種思考。對否,僅供參考。


謝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如果總看書評,更不容易形成自己的思考,只是被書評的內容所限制,倒不如徹底放棄書評。另外閱讀時候出現的靈光,基本上是由於你前期的積累足夠,比如生活閱歷,比如知識儲備。只有達到一定量的積累,閱讀時候才會有所觸動,自然而然引發思考。慢慢來,多看看。


思考的過程是自然流露的過程,不可以強迫。你覺得你沒在思考,實際上在腦海中已經形成了應有的印象。讀的特別多的時候,大腦中會自然流露出很多想法的。實際上看來閱讀和得出自己的思考是個十比一的過程,欲速則不達。

先不用想著思考,這個是需要沉澱的


做讀書筆記。閱讀讓人的記憶連接。我需要經歷很多事情,才明白有些人說的某一句話。


首先讀書做到靜心吧。


推薦一本書,

作者很詳細的論述了你說的問題。


初中時候看三國,我看不懂,紅樓也看不懂,字我都認識的,就是不懂意思,不會思考。後來果斷不看了,去看其他看得懂的書。後來等到我高中時候再去看三國,發現一切一目了然了

。所以說看不懂,不會思考,其實就是積澱不夠,不要想著去找捷徑,先多看你看得懂的書吧


你的目的就是想通過讀書增長知識,提升思考水平。但是由於你個人的關注方面有限,所以沒有看到書中另外的表達層面。其實,我也是這樣。我覺得每個人不管讀書,看電影,看到的都是自己關注的,有相關經歷的或經驗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句有點虛無的話: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東西。換句話就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沒必要非要和其它人看到的一樣,我們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關於如何看到更多層次的東西。我個人有以下兩點點可以供參考。1.在閱讀書籍前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處的環境和時代背景,了解他寫的文章的時期;2大概就是多閱讀吧,有時候會覺得寫作都是有套路的,讀多了就會自然而然想到一些東西。

其實針對不同的文本,我們可以根據我們的閱讀目的,使用一些工具進行閱讀。可以讓我們讀有所獲,不會覺得花很多時間讀了一本書,卻關上書什麼都不記得了。

如果對讀書很感興趣,想了解更多和讀書有關的內容。可以關注公眾號:桔子月月的讀書小記。

桔子月已發布三篇原創文章,我會分享一些有價值有趣的書籍的簡介摘要等,也會發一些隨筆。歡迎關注!以下是公眾號部分截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