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研究座右銘,在心中默念,可總是不滿意,導致強迫症。類似於森田的『頭腦里誦念詞句的強迫觀念』,不過我是在研究尋找上。要摒棄方法嗎?這種強迫症讓我一直寫啊寫,停不下來,耽誤了好多時間。可就是在變換座右銘上不斷沉溺,一直無法滿意,似乎是理論的執著。可是無法擺脫,否則人就沒有鬥志,消沉下去,還會不斷檢查等強迫行為。必須默念自信,奮鬥,忍耐之類的句子。真是迷茫,理論要不要,要擺脫這種習慣如何做到呢?


都閃開,讓專業的來。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認知融合」。當人們堅信內心言語的字面內容時,他們就與內心言語產生了「融合」,痛苦也就隨之產生了。「融合」這個詞的表達特別好,語言本來是人類的工具,是可以拿在手上使用也可以隨時放下的,但是在「融合」的狀態下,情感、感受和言語緊緊的粘在一起,言語這種工具反過來掌控了你的感受。「望梅止渴」是個好例子,如果你在望梅的時候真的一點也不渴那麼你的融合程度就比較高。在這種融合狀態下,因為心中的每一個想法都和它所指代的事物緊緊捆綁起來以至於言語本身就像是真實,而來自於現在物質世界的五感都無關緊要,人們不能將認知敘述與覺察意識區分開,人們更易盲從於社會性傳播的語言指令,忽視直接的經驗,漠視環境的影響。很多人尋求心理治療是出於認知融合的痛苦,目的是減少癥狀,但他們卻沒有打算改變基本都應對方法甚至對自己的做法熟視無睹。看起來他們被來自於大腦中的規則囚禁。這些規則不是隨機組織的:在內容層面,它們遵循特定的文化指令,這些指令是關於個人健康得失取捨等核心價值以及如何最好地實現它的。在過程層面上,它們內隱並以下述假設為基礎,那就是遵循言語規則和深思熟慮的問題解決是最好的辦法甚至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認知融合的人每天都有大量內部對話干擾直接生活經驗。這些對話主要「檢查」他們是否「感覺很好」。任何環境中的感覺刺激都容易引起自我反思的諸多想法,參加聚會時他們很快就會想知道「我做得合適嗎?」,於是開始檢查視覺線索,周圍人的目光如何,他是否被忽略,然後開始檢查聽覺線索,看是否有人說貶低或嘲笑的話語接著便忙於自我反省:「我對大家的反應怎麼樣?」「我是真實的自己嗎?」「我只是在假裝開心和正常嗎」………………這些無意義的反省佔據了他們的內心。由於融合者對自己情緒的原因和結果進行自我監控,這種監控引起的內心嘈雜讓他們投入任何活動都很難。

在融合狀態下,心境惡劣的人遵循的規則是,有一個「正確的方式」,「正確的方式」才是快樂的。為了維持控制感,融合者必須檢查身體的感覺,思維的過程,行為的傾向和情緒的反應,這些都是馬上就要失敗或者成功的徵兆。這些為了「正確」的檢測,評估努力控制等行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們才是問題本身。放棄「讓自己感覺正確」的錯誤行為吧。言語知識不是知識的唯一形式。

想要消除融合可以使用「認知解離」的技術。認知解離指的是將自我從思維內容、記憶感覺、語言規則中分離,客觀地注視思想活動如同觀察外在事物,將想法看作是語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所以認知和行為不要受其直接控制。心理學家海斯指出,認知解離可以使個體和自己的想法、主觀經驗保持一定的距離,只需要看著它們,不需要「相信」或者「不相信」,不需要「評價」或者「不評價」,只是觀察它們就行——和你的想法保持距離,它們只是一些文字,圖像罷了。

1.通過快速重複使辭彙僅保留語音的特性,以減輕消極想法的影響

最早的認知解離技術——「快速詞語重複訓練」早在約100年前便由心理學先驅鐵欽納提出。近年來,多位學者通過實驗驗證了這一技術的有效性。

「快速詞語重複訓練」的原理為,人們在使用語言表達時通常都有一定的語境,詞語的含義也需要一定的使用背景方可傳達。快速詞語重複訓練就是通過快速地、機械地重複某些造成心理痛苦的核心辭彙,使辭彙僅保留語音的特性,變成無意義的單純「辭彙」而存在,從而脫離語境和內在含義。通過這種技術,可以降低來訪者對消極想法的確信程度,減輕消極想法帶來的心理不適感。

舉例來說,來訪者可能被「我很笨」的想法困擾著,這種情況下治療師可以採用快速詞語重複訓練的技術,指導來訪者大聲多次重複「笨」這個字「笨笨笨笨笨……」慢慢地,「笨」就僅是一種聲音而已了。有來訪者如此描述進行此訓練後的真實感受:「大概在第40次的時候,我聽到的只是聲音。聽起來很奇怪,事實上,我有一個特別有趣的感覺,有一段時間,我甚至不知道我在說什麼詞。它聽起來更像是鳥的聲音,而不是詞。」在認知解離狀態下,想法,思想,都跟客觀事物一樣,只是文字元號本身,而不是它們原本代表的事物。

2.在「體驗與頓悟」中,讓自己與想法保持距離

認知解離的另一大技術是「體驗與頓悟」。由於接納承諾療法是一種體驗性的行為療法,治療師也會設計一些體驗程序,幫助來訪者自己領悟到跟自己的想法保持距離的妙處。「體驗與頓悟」可通過以下兩種練習來實現。

「語言自動性」的練習諮詢師會給來訪者一段文字描述,並在其中故意去掉幾個詞語,留下相應的空格,讓來訪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填補空格,從而理解到人類言語過程使得我們可以自動化地獲取文本含義。例如,治療師在紙上寫「人財兩」,來訪者若熟知這個成語,一般會脫口而出「人財兩空」。語言自動性用更生動的話來說就是「腦補」,通過體驗「語言自動性」,治療師會引導來訪者去思考:人們往往不自覺「腦補」出很多「事實」,但這些未必真的就是事實。

「有哪些數字」練習諮詢師將會教會來訪者一串數字,如「1、2、3」,告訴來訪者如果長期記住這串數字後會有獎勵。之後,治療師會時不時在談話中問來訪者「有哪些數字」,而此時來訪者會正確回答「1、2、3」,多次重複後,「有哪些數字」和這串數字之間已經建立起了一種任意性的聯繫。這個練習可以讓來訪者親自體驗到人類竟然可以如此快速地、輕易地建立起事物之間任意的聯繫。

3.認知解離技術也可以通過直接指導語來引導來訪者與負性想法保持距離。比如,來訪者可以閉上眼睛,跟著治療師的聲音一次次練習這段話:「現在,請你跟隨著我的聲音,想像著自己來到一條小溪旁。身邊有芬芳的青草和清脆的鳥鳴,有清涼的空氣和拂面的微風,眼前是美麗而寧靜的風景,茂密的樹木在微風中搖曳,清澈的溪流靜靜地流淌,溪水上漂浮著一片片綠色的葉子,漂來,又漂走。你想像著各種煩惱、念頭、想法、痛苦的想法就寫在或畫在一片片樹葉上,漂浮在水面上,你看著它們慢慢地漂來,又輕輕地漂走,你看得清每一片葉子上都寫著或畫著你的念頭、你的煩惱、你痛苦的想法。」慢慢地,來訪者就可以從自己以前的負性想法中抽離出來,從而做到認知解離。

記住, 言語知識不是唯一的知識,關注當下的五感並對五感和腦子裡的想法都放棄評價。

部分引自《接納承諾療法-正念改變之道》-斯蒂芬.海斯 柯克.斯特羅瑟 凱利.威爾森 解離的技術來自於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的博客。


聽起來,您的問題有三方面:首先是覺得不執著於座右銘就會消沉下去,其次是經常換座右銘,最後是要總寫這些座右銘。要想擺脫這些困擾,首先需要認清座右銘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在此基礎上,應該停止不斷書寫座右銘,不再無意義地更換座右銘。當然,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其實強迫症也是一個能不能做到的問題,所以更應該注重培養自己離開想法、活在當下的能力

強迫症極其複雜,難以用變與不變來描述。

12.18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恍然大悟,原來是理論強迫和語義飽和。

強迫症治療不要陷入理論強迫

  很多朋友在得了強迫症以後,由於很痛苦,想盡各種方法走出來,於是去網上不斷尋找,看各種各樣的書,希望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

  現在有很多強迫症治療的理論,比如森田療法,精神分析療法,認知療法,催眠療法等等,強迫症朋友們遇到這些方法後,好像得了救命稻草一樣,緊緊抓住不放,希望從中能夠尋找出一個方法,能讓自己馬上走出來。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進入到理論強迫當中去,很多強迫症朋友們向我反映,自己找到了一種方法,感覺自己走出來了,非常興奮,過了幾天這套方法好像不起作用了,又特別沮喪,於是尋找下一種方法來拯救自己;或者有些朋友在書上或者自己悟出了一句話,這句話好像讓自己解脫了,但是這種解脫是短暫的,過了幾天以後發現這句話不起作用了。原來每當暗示這句話時會讓自己情緒平靜下來,身體不舒服的癥狀得到緩解,但現在這句話沒有起到這種作用,於是對這句話失去了信心,又要找新的暗示語。

  由此陷入了惡性循環,一直在找一種理論,一句話,以為找到了這句號就好像靈丹妙藥一樣,馬上就能讓我們解脫,實際上這句話,這種理論是永遠都不存在的。我們重複暗示一句話很容易讓我們對這句話的意思越來越不清楚,這叫語義飽和現象,反覆對大腦進行刺激會讓我們的大腦越來越疲憊,從而理解不了這句話的意思。用理論暗示的方法就容易讓我們進入到語義飽和現象當中去,我們一天重複很多遍一些暗示語,最後發現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句暗示語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也對我們不起作用了。

  按照美國的研究,強迫症的人是由於大腦的腦回體發生了變化,腦回體是信息過濾裝置,它不正常了,正常的腦回體能區分哪些信息是有意義的,哪些信息是沒有意義的,從而把沒有意義的信息過濾掉,而強迫症的人的腦回體發生變化了,不能區分信息是否有意義了,所以把一些沒有意義的信息都拿來處理了,導致整個大腦明明知道有些東西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就是不得不去做,這是一個死循環,這讓很多人很難走出強迫症。

  我們如果用暗示,用邏輯,用思考的方式去解決強迫症,就剛好上了強迫症的當了,我們的念頭可能越來越多,思考越來越複雜,所以我們唯一走出強迫症的方法是不依賴於邏輯,不依賴於理論的一些行動,一些練習,以及在生活中的練習。

  讓我們擺脫對理論的依賴,多去實踐,多去練習,多去工作,多去生活,我們的癥狀會越來越輕的。


是否要確定一個不可改變的座右銘呢?如果是,又該用什麼作為座右銘呢?

我也是同樣的癥狀,建議題主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不停更換座右銘,使自己不至於消沉因為變化是肯定的,接納這種座右銘的變化,才能慢慢釋懷,有激勵自己的座右銘本來也不是什麼壞事


補答此題

熟悉我的人會知道我有一個心靈枷鎖,總是在尋找一個詞語或片語作為自己的信條,然後以此信條鼓舞自己、激勵自己,期盼著這種無形的信念上的東西能給自己動力,給自己幹勁。

舉個例子,我看到書上某句話,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崇拜的人,就會試圖在他身上尋找屬於我的信條。

有一次,我看到老子的書上寫著多則惑,少則得。我沉浸入思考,少則得,那我做事不貪圖一下子做很多的事,一下子完成很多任務,每次只專一於一項任務,不就能更容易成功了么,心無旁騖地做事,不就能夠開心起來了嗎,於是乎,我把少則得記錄於日記,將之奉為自己的信條,做事都要按照這個準則。

但我很快發現了問題,少則得的專一程度是如何的呢,真的要達到像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或者陳景潤那樣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程度嗎?可我也是個興趣愛好廣泛的人,太專一會不會不利於全面發展或者會喪失很多樂趣?這麼想著想著,我對這個信條的信心隨之衰減。

其實,任何一個信條都不是永恆的,都不能持久地帶給我興奮感,每當信條的局限性暴露,或者自己受到外界情況的打擊,而自己的信條不能給我足夠的心理能量去應對它的時候,我就容易被挫折擊垮,開始頹喪,一般這時候我會躺在床上,睡一覺以逃避這一切,然後企圖在不經意間重拾另一個信條,於是我的人生信條就這樣不停更換,我的日記本上就寫滿了各種有積極意義、或者消極意義、或者無意義、甚至絕對的、極端的詞語短語。

以上這種過程我把它叫做找寄託,就好像你的情緒、意志、動力,是你強行塞入腦海里的一張紙條,靠著他你才能有活力,有動力。

我最終發現這是很沒必要的一種行為,其一,世界上無常變化才是事物的本質,我妄圖用一個模糊的概念就對世上所有變化無常的情況一以貫之來對待,本身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如果真的要找一個座右銘信條,即使是教科書上的真理,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都無法永恆正確。

可以永恆給人以力量。其二,每次一遇到挑戰、一直面生活就從頭腦中調出一個紙條來指導自己行事,這本身就很教條,死板,而不是運用自己自然本身就有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去做事。其三,就算是有一種信仰是可以影響人的,那他也是在我們做事的過程中,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在我們經歷的事情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人格的,信仰的形成並不是背誦真理或者盲從信條的結果,信仰潤物細無聲,看不見,摸不著,更無法只用隻言片語就表示出來。要想有信仰或者獲得某種品格,必須是靠自己的廣泛學習、以及廣泛社會實踐自然而然擁有的,而不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

於是,我把微博名川給自己power改為川不想找寄託了

以上希望對具有類似困惑的人有幫助


背後或許是對自己的懷疑與搖擺,而寄希望於通過某個座佑銘來讓自己安定,但可能發現沒有一個座佑銘可以真正起到這個作用,所以一直無法滿意,強迫式變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