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按照經驗和習慣辦事,只要事物不發生重大變化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事物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仍按舊模式認識和處理問題,就很容易滑入慣性思維的窠臼,將原本「熟悉」的優勢變成「守舊」的劣勢。

一方面,當慣性思維的結果出現在腦海中時,嘗試去思考,用創新思維替代慣性思維。可以從換位思考的角度來思考,或從換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來進行,還可以用發散思維的方式,由一點到多點,由點及面的多向思考方式進行。問題導向,克服主觀臆想傾向,決不能把主觀想像出來的東西當作科學的東西加以執行。堅持大膽設想,摒棄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束縛,經常換角度、多種可能地思考問題,多視角寬領域分析問題,以思想認識的新飛躍打開新局面。

另一方面,加強平時練習,在實踐中加強思維訓練。堅持全面辯證地看待經驗,突破狹隘的侷限認識,做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借鑒。

我們必須跳出慣性思維的陷阱,運用反慣性思維全面創新地看待這個世界!


請不同行業的人分析同樣的問題。然後看他們考慮的角度。具體的可以私信我。


思維慣性 就像眼淚的淚痕,我們知道我們哭多了臉上會有一個淚痕出來,後面的眼淚都會順著這個淚痕流下而不是從其他路徑流下,習慣也一樣,我們想要戒掉一個壞習慣不是簡單的剋制,那只是在原來的淚痕上使勁,而正確的做法是開闢新的凹槽,怎麼理解呢?比如我喜歡看電視,我也想堅持鍛煉,但是一看電視就停不下來,我們可以怎麼做了?外國有個程序員,寫了一個程序,他將自己的電視機鏈接到動力單車上,電視機顯示畫面需要單車速度達到一定速度才能顯示,所以這樣他養成了自己鍛煉的習慣,也沒有耽誤自己想要的娛樂

關於思維慣性,可以看看《習慣的力量》 這本書

我之前翻過查爾斯·杜希格的《習慣的力量》,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人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仔細一想就是這麼一回事兒,比如學開車,在開始學的時候很不容易,需要牢記踩離合、掛一檔,打轉向,鬆手剎,慢抬離合等一系列步驟車才能啟動上路,每一次都戰戰兢兢生怕熄火,但當你開車開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上車以後根本不需要在腦子裡去想這些步驟,而是習慣性地就完成了起步的程序,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其實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習慣模式之中,比如早起第一件事幹什麼?刷牙先接水還是先擠牙膏?上班走哪條路?中午喫什麼?晚上幾點睡?你以為是自己的選擇,其實都是習慣作祟,習慣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腦的選擇,大腦將一些固定模式的行為習慣化,以減輕思考的負擔,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任何事物都需要辯證地看,習慣容易形成固定模式,當具體情況發生變化的時候,大腦跟不上形勢,就容易跳進慣性思維的陷阱,比如以前一直開手動擋的車,等開自動擋的車的時候,腳下就會不適應,容易踩錯釀成事故。


最近get到了一個新知識,它的名字叫做習得性無助。我的理解就是思維慣性。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實驗。

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裏,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難受的電擊,狗狗無法逃離,在籠子裏狂奔,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後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

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不論是動物還是人,在持續的失敗情境中容易「學習到」無助的感覺,即使到了新的情境中仍舊保持這種「無助」而不進行新的嘗試。

習得性無助可以理解為抑鬱的先兆,如果長期處於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下就會出現抑鬱的癥狀。

但我們大多數人其實沒有如此嚴重,只是會產生慣性思維,習慣性的質疑自己的能力。或者根本就是懶的藉口。

在這裡我突然想起了曾經看過的科幻小說《有人情味的機器人》。中年的資本家R先生前來拜訪年輕的學者F博士,短暫的閑談過後,R先生提到了對目前使用的機器人的不滿意。雖然他們對工作的確勤勉可嘉,可不管你命令他幹什麼,他總是回答:「是,明白了。」就照章辦事。雖然方便可總覺得有些無聊。

F博士對此表示理解。並表示自己試製了新的機器人且讓他自己出去學習了人生。R先生很高興並表示自己願意試用這個昨天才回來的「有人情味的」機器人。到了家中R先生對機器人說:「我想喝酒,給我調製一點叫做新蘭的混合酒」。若是以前的機器人早就著手去幹了,但這個機器人卻一動不動的站在那裡。機器人說:「喝酒對身體不好,對內臟、對大腦都沒有好處。您應該停止這種做法。如果您一直來不堅決硬下命令非得調酒不可的話,我那就去調製,但是……」後來R先生的命令機器人都會規勸一番。

第二天,R先生帶著機器人回到F博士那裡,並表示確實有人情味且人情味過重,下達的命令總是會規勸一番。F博士很驚訝的表示自己並沒有把機器人送到喜歡規勸人的地方學習啊。經過檢查那不是規勸人的毛病,那是巧編藉口並試圖從中偷懶的人類品質。

其實很多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我們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用未知的信息去計算達成目標的困難。

用未知的信息去計算達成目標的困難,將行動侷限在想像之中。

我們或許都有與某人擦肩而過的瞬間,就在腦海里和ta過完一生的浪漫經歷。但實際上90%的人都沒用勇氣,去把這個想像變為現實。原因可能是各種各樣的未知(她可能不喜歡我,我今天沒有打扮,我還不夠優秀等等)這些所謂的不可能真的有這麼難嗎?

我們的行動力,在一次次主觀的定式約束中,已經逐漸消失,最會只能淪為思想上的巨人。

面對問題,我們不要急於否認自己。比如我現在是一名學生,我想出國旅遊,費用很昂貴。這時很多人的想法是我沒錢我不行。這種想法就從最開始阻礙了你。為什麼不思考「我怎麼做才能行」?當你有了這樣的想法,你就會仔細思考這件事情的可行性。就會瞭解到旅遊淡季的機票可能會便宜,自己可以做一份兼職賺錢等等。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跳出思維的怪圈,做一個行動上的巨人。


最起碼得看到思維的源頭是什麼,從人接觸事物開始,到產生認識,認識開始指導行為的整個過程中,去看一下思維屬於的哪一個步驟。

方法就是觀察。


想跳出慣性思維(Inertial thinking),就要不斷學習,培養創新思維,獲得新知識、新觀念,並將其運用到實踐中,解決新問題。

首先,要了解慣性思維產生的原因。

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將導致形而上學。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因此導致了慣性思維的產生。

而唯物辯證法堅持用運動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因此必須打破慣性思維。運動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發展,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堅持事物發展是過程的思想,就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把一切事物如實地看作是變化、發展的過程,既要了解它們的過去、觀察它們的現在,又要預見它們的未來。

其次,要了解慣性思維的缺陷。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覆和無限發展,這是人類認識運動的辯證發展過程,也是人類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這一認識運動過程和基本規律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和歷史的。

慣性思維用僵化的舊認識去看待新問題,違背了認識運動的這一基本規律。由於客觀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所以,主觀認識也應當是具體的、歷史的。當事物的具體過程已經向前推移,轉變到另一個具體過程的時候,主觀認識就應當隨之而轉變。

慣性思維像是洪流,是一種下意識的思維方式。要知道思想決定行為,行為則養成思維習慣),習慣鑄就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一個錯誤的思維,最後的命運是可以預知的,如果想改變命運,就要從源頭開始調整。古今偉人都是有著明確的目標,並持續為之奮鬥,良好的習慣,自然其命運不凡。慣性思維總是會帶來標籤化和刻板印象,當你覺得一個人是傻逼的時候,那麼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他智商比你低很多,他確實是個傻逼。第二種是他智商比你高很多,你的動作他已經預料,而你只是他的免費水軍。這個世界一定一定不是二元的,一個見義勇為的英雄很可能欠著賭債,一個無所事事小混混很可能為了照顧病重的家人付出一切。英雄不一定只有好的一面,壞人也不是方方面面都壞。水能滅火,卻能讓鴨子快活,也是魚的家。事物的名稱就是一個名字,在不同境界的人眼裡,它是不同的東西,可以拿來做不同的事情。發了酶的麵包,人不能喫,可是蟑螂可以喫。事物的本質並不是你想像的樣子,也不是不是你想像的樣子。它超越了概念,具有變成任何事物的可能性。

最後,要主動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就是破除與客觀事物進程不相符合的舊觀念、舊理論、舊模式、舊做法在繼承歷史發展成果的基礎上,發現和運用事物新聯繫、新規律,更有效地進行認識、改造世界的活動。當舊思維不再適應新變化時,就要勇於打破「慣性思維」,用新理論、新觀念解決新問題。

(1)創新思維是對常規思維的突破,意味著不墨守成規,在求新、求變中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

(2)在實踐基礎上跳出傳統思維模式,能夠提高主體的思能力,促進對事物能動性、創造性認識的發展。

(3)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利於推動實踐和認識的發展,有利於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拋棄具有所學所知 嘗試從上帝 生物 良知三個方面考慮問題


心平氣和審視敵人。


改變習慣需要21天的堅持。跳出思維慣性或許也算是一種思維習慣的改變吧。只要下定決心,慢慢會好起來的。


請優先理解思維慣性後再提問,而不是道聽途說,別人認為你已經進入思維慣性軌道而來提問。當你理解了思維慣性的起始和發生及其結果,其實你已經解決了思維慣性。謝謝。

提問有助於推進發展和解決,如果為提問給別人而提問,那大可不必,因為這可能並非真的助益於你。謝謝。


學習質疑、質疑、質疑——

質疑那些工作和生活中自己覺得或者很自然的「理所應當」和「本該如此」的事,思索答案底層的問題,這個過程就是跳出原有慣性思維的方式。


腦洞大一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