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我重溫了一些經典的粵語歌曲,聆聽那獨特而熟悉的韻味!

近日我在《音樂賞析》專欄中寫過一篇有關粵語歌曲《喜帖街》的文章,文中提到「近年來粵語歌曲好像越來越少了,不如80,90年代那麼流行」,並歸納出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是,香港回歸後,與內地逐漸融合,香港音樂人越來越重視內地廣闊市場,更願意推出國語歌曲及專輯;二是,隨著社會時代的變化,人們的品味也發生了變化,粵語歌曲慢慢變得小眾了,如曾風靡一時的霹靂舞那樣不再流行!

然而,粵語歌曲現今不流行,其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不僅是上述提及的那兩個原因,甚至失之偏頗,希望知友們踴躍參與,共同分析,群策群力嘛!


謝邀!

八九十年代,中國樂壇是以香港為中心的。那時候出來了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四大天王,陳百強,林憶蓮,葉倩文,陳慧嫻,李克勤,90年代後期鄭秀文,梁詠琪,楊千嬅等。這些都是我不需要經過百度,隨便一打就出來的名字。而80/90年代的台灣雖然也有齊秦蔡琴等人,但我想正常人都應該知道光看名字就知道香港那一批感覺巨星很多,而且那時候還有香港電影黃金時期,讓大家更加容易接受。

00年代,香港你能想起的陳奕迅,謝霆鋒,容祖兒,twins,陳冠希等,跟台灣的陶喆,周杰倫,F4,王力宏,孫燕姿,林俊傑,五月天,蔡依林,she等(我知道孫燕姿林俊傑王力宏不是台灣籍),誰都能知道台灣秒殺的存在。

10年代,你還能想起香港哪個歌手嗎?不百度,誰還能一躍到你心頭?鄧紫棋?台灣你起碼還知道林宥嘉,楊宗緯,蕭敬騰吧(雖然是08/09發首專)。內地到處選秀,偶爾紅一個偶爾紅一個。今天紅民謠,明天紅嘻哈。香港娛樂業沒落,更加無人關注。

你能想像20年前大街小巷放英文歌曲嗎?mj,麥當娜那些人那麼火,有幾個人真正的除了名字外知道的? 但是00年代初,布蘭妮,后街,西城,艾薇兒這些人開始除了名號已經有很多粉絲了。到了00年代末,嘎嘎那一批出道,很多人都開始粉什麼盧娜,打雷姐,麻辣雞這一類並不是頂尖那一批的,而泰勒,嘎嘎等人在國內已經粉絲遍地了。更別說30年前韓流也沒這麼強。

現在聽英語歌曲已經普遍到像聽國語歌一樣了,所以粵語歌曲變成了小眾,流行度低也自然而然了。


謝邀!

我的段位沒能耐給這個問題分析原因,回復準確答案。僅從自己狹窄的視角說下個人感受。

80/90年代國內國內影視流行音樂等饑渴又匱乏,對比下香港作品質量上乘,引領潮流。

新世紀後國內流行文化崛起,流行音樂市場細分,獲取流行音樂增加網路等方式多樣,影視作品對音樂的傳播作用逐漸減弱,音樂人收入縮水甚至難以生存。此時,如果陳百強剛出道就未必能成為原來的陳百強現象,許冠傑剛出道在國內普通話區域聽到機會不多。

網路為主的方式後,商業對音樂的影響巨大,甚至主導了音樂作品,包括影視作品,快餐文化成為主流,精細打磨作品越來越少,有錢賺就行。很多網路淺白甚至故意低俗惡俗毀三觀的歌曲又火又賺錢,香港很多出過優秀影視作品的人開始做爛片,影視作品對音樂幾乎沒有輔助作用,聽眾審美較上世紀變化巨大,聽眾群是年輕一代,要麼聽歐美日,要麼聽網路,剩下的聽眾被搖滾,民謠等等更加細分。此時,譚詠麟剛出道嗯嗯還行,張國榮剛出道可能歌因顏而火,羅文干不過古風,黃霑干不過《盜將行》......

嘮叨:前幾天看《歌手》視頻,比如這時耳朵正被陳楚生歌聲感動,心裡正被看到的歌詞觸動,硬廣硬到差點噎我猝死(本場多個噎人廣告,截圖其一),平時歌手唱歌別人沒完沒了喝奶是可以接受的,插播和右下角廣告可以接受。

時代不同了,變化的不僅僅是現象,在當下,尋找自己想要的吧。


流行音樂文化只是反映,政治經濟才是本因。

不光粵語歌曲(香港為主)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流行了,香港相對於大陸而言也遠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麼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了。

為什麼mj的歌曲可以世界通行,周杰倫的歌曲在世界樂壇舉步維艱?除了個人差距以外,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說英語的國家(英和美)強大啊。18世紀以來,英美接連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英文幾乎在世界上所有國家通用,當然英文歌就比中文歌流行。

所以粵語歌曲(香港為主)不像曾經那樣流行,並不是因為粵語歌變差了。而是正常的國力對比下,普通話歌本身就比粵語歌流行面更廣,要不是以前因為政策、觀念、實力等原因導致了大陸沒有什麼媲美香港的流行歌手,你以為大多數大陸人(廣東地區除外)會聽晦澀難懂的粵語歌?台灣省人好歹還用普通話唱歌好吧~再加上21世紀以來周杰倫橫空出世,帶動了一大批台灣歌手的走紅的風潮,這時候就更沒香港什麼事了。


謝邀。

首先,還是那句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我並不認為現在粵語歌的流行度不及上世紀。以寫情的歌為例。情歌作為粵語歌繞不開的主題,在上世紀的創作中卻顯得單薄。無論是歌詞創作方式還是主題選取,對於寫情的部分都是乏善可陳。但優點是容易流行,歌詞能夠深入人心,理解難度也不大,因此顯得流行度很高。關於旋律,我在以前的問題中回答過,想要一首歌成為流行歌,旋律的洗腦必不可少。怎樣可以洗腦?重複,副歌重複,結尾再重複,這樣聽眾想不記住也不行。通過不斷地重複就達到了洗腦和流行的結果。最後我要鄭重聲明,我覺得現在粵語歌的流行度並不亞於上世紀。歸根結底在於歌曲的創作多樣性。從前的粵語歌大抵千篇一律,每一首歌總有相同的痕跡可以覓尋(並非抄襲,而是旋律與歌詞風格區分度較小)。因此大眾的口味區分度也小,主流創作人對於流行的控制力強。然則,現在粵語歌發展方向漸趨多元化,填詞人寫歌詞的內容也不限於情歌,就算是情歌也不是單一的寫法。也許這樣的變化使得主流歌曲關注度下降,但是這種變化能吸納更多不同口味的聽眾來聽粵語歌,因為他們有了更多選擇,而不只是跟大流走,小眾歌手、樂隊也都有了自己固定的聽眾。所以在我看來,粵語歌的流行度和關注度變得更高了

我覺得有一大原因是內地自己的音樂也發展了。

回想一下八九十年代,當張國榮、陳百強、譚詠麟等一批粵語歌手風華正茂的時候,內地的音樂大部分都是些什麼。整個八九十年代,不僅僅是音樂,包括電影、電視劇在內也基本被港台壟斷。問問八九七零後,兄長、父母輩的,他們現在還能記住的年輕時看過的電視劇、電影,都是古惑仔等引進的原粵語影視劇。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內地華語樂壇發展迅速,優秀國語作品層出,而粵語歌壇中似乎很難找到更多和周杰倫、林俊傑這樣的(較)年輕歌手(這裡就必須要給大家安利張敬軒了!!!!!)。所以就會感覺粵語歌越來越少,現代的粵語歌越來越沒有以前的好聽。

還有一個原因是突然想到,當時的粵語歌很多都是日語原版的翻唱,日本音樂的曲子有多棒大家都應該多少有些感受,我想這方面的原因也多多少少有一些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