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核心的協議,系統,核心產品這幾個領域,除開百度天貓華為小米這幾個巨頭,其它公司的機會是比較小的。

華為成為智能家居巨頭,只要不作死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小米現在規模領先,但核心技術缺乏,後勁不一定足夠,只能觀望。

百度和天貓的智能音箱燒錢速度已經降下來,都開始關注生態推動,關注利潤了。

不過,智能家居這個市場是在太大,不是某幾家公司就能喫完的市場,最終的局面很可能是百花齊放,歐瑞博這類公司還是能在很多細分領域做成小巨頭。

因為家居的環境是羣體環境,與個體環境的複雜度不在同一個數量級的,產業鏈非常龐大,每個子項交叉出來都有大量細分場景可以做。

艾瑞2018智能家居報告

過去兩年,其實大家都在攻城掠地幾個大市場,2B的酒店智能升級,2G的電信運營商集中採購,2C的兒童機器人,以及傳統意義上的智能家居。

艾瑞2018智能家居報告

博聯也算是老牌智能家居玩家,極米和綠米都是小米生態鏈,創維旗下的酷開,若琪也算比較出色的選手。

還有很多沒有在這上面的公司,其實已經通過上面提及的市場佔領了不少份額,例如思必馳,雲知聲,聲智科技,塗鴉科技等,他們今年的融資額都算業內比較大的了。

就是在當下的市場來看,還是有大量的場景的商業價值未被挖掘,個體用戶標籤和羣體用戶標籤的構建,從戶外到室內之間的場景聯動。

如果所謂的「專業廠家」在這場競爭中完全失敗,還真不能怪巨頭們,只能怪自己沒有找準定位了。


雷米做所謂智能家居,真實名稱叫肉雞家居,全家各路聯網設備全都變成其強大的廣告終端和信息隱私蒐集肉雞,每天辛辛苦苦幫雷布斯做測試貢獻廣告費,然後,花錢的還是你,嗯,新時代小米微店呀。

華為要做智能家居,或者說各種鼓吹智能家居,其實目的就兩個:a.促進5G生態完善大家都利用5G+固網上線;b.大家都用其開放式互通互聯雲平臺標準,最好是都上方舟編譯、都用鴻蒙微系統兼容安卓、儘可能用/兼容海思系列硬體、更多用華為雲服務......高屋建瓴,抓住標準、基礎層,應用層做好服務,就能穩賺不賠,而且還能成為真正具備與美國對抗的一個中式生態。

專業廠家怎麼選就很簡單了,與華為,那是隻要有實力就可以作朋友,航天雲網/海爾智能/新松機器人、展訊/展銳、海康威視這類一線巨無霸還能摻合進去做股東。沒實力但是有能力有志向,就跟著生態做各種生態服務和軟硬體開發,也能生活的不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華為把鐵路和信號系統都搞定了,剩下的車廂、車站、賣速食麵的,都能一塊玩。


首先定位功能,全部不同。

首先我不認可的就是紫光物聯和歐瑞博等是專業智能家居,這個他們也就比小米強點。離專業還遠。

你說哈佛做了各種suv,路虎生意就做不下去了,不可能。

強調,專業智能家居不是所謂的各種物聯!


智能家居是個很大的產業,整個產業的發展需要不同類型的企業的參與。

智能家居的生態,分為三種類型:無中心型生態,中心型生態,平臺型生態。

無中心型生態企業一般具備較強的硬體能力,在軟體和平臺領域相對欠缺,這些企業一般會以產業聯盟的方式佈局智能家居。比如中國智能家居產業聯盟。傳統的家電企業,小的智能硬體創業企業都屬於這一類。

中心型生態企業具備很強的軟體能力和平臺能力,能夠整合行業合作夥伴,共同佈局智能家居生態。比如小米。

在智能家居領域,小米生態鏈是一種很牛逼的存在。小米對於生態鏈企業,投資但不控股。輸出產品能力,品牌能力,渠道資源能力,幫助生態鏈企業快速成長。

平臺型生態天生具備平臺屬性,能夠吸引足夠多的用戶和合作夥伴資源,通過合作夥伴的智能硬體和自身的智能家居平檯佈局智能家居生態。比如:BAT,三大電信運營商。

智能家居是一個很大的產業,會催生很多新的機會。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能催生很厲害的公司。

智能家居行業,必定是高度競爭的行業。同時也是一個合作共贏的行業。

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會有頭部企業,但錢不會讓一家給掙了。都有機會。


是的,題主說的可能性極大。

智能家居其實也就是個噱頭,門檻並不高,因為大家背後的方案供應商就那幾家,沒有誰比誰先進多少,說到底還是標準的問題。就目前來看,僅國內做智能家居的就有幾十家,這還是有名有姓那一撥,大家坐下來商量出一個標準的可能性極小,一是確實有些廠商已經投入相當資金,妥協的可能不大,二是上游供應商也不願意見到一個有統一標準的市場,處處掣肘。

長遠來看,這智能家居和手機市場不一樣,它不是剛需,且存在各種瑕疵,因此不太可能成為下個市場爆點,其次,等國外的統一標準出來後,大洗牌就該開始了,那麼題主說的那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就大了。

以後的話,我看好小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