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華晨宇在海口舉辦個人演唱會,並首次獻唱了自己的新歌《七重人格》,童真,殘忍,理性,控制慾,浪漫,悲觀,癲狂,屬於華晨宇的七重人格。


精神上的搏鬥和人與人之間的戰鬥一樣激烈殘酷。 ——蘭波《地獄一季》

說明:凡人是看不清神的。我只講這首歌在我腦海中產生的畫面以及引發了思考,每個人都有有自己的畫面,當你聽了以後產生思考並有了自己的創作,這是他所樂見的。但我只代表我的個人主觀想法,只代表我,極其個人!

------------

如果七重人格相當於zero,那是一出直接引發三部曲的前傳。這部前傳和三部曲本質上是一系列精神世界的歷程。我想說的是,他沒有單純地將七個人格,七個不同的他糅雜複合進音樂裏。而是表現了一場內在的、動態的,不斷延續升華的與現實世界鬥爭。

每個人格都出現間點和個性的遞增升級,在配樂和人聲甚至舞臺效果中都有著清晰而流暢的過渡,每個層次音色演繹、旋律刻畫、甚至歌詞寫作風格都是完全不同的。這是一個人的獨幕劇,用音樂刻畫著他在成長的過程與外部世界不斷相互爭奪自我,不斷覺醒與掙扎的過程。

第一層:受損的童真

夜幕低垂 蟲鳴叫

看天空飛過 知更鳥 窗邊的麻雀 為誰在哀悼

舞臺光效:白色。

前奏進來是帶點噪點彷彿有年代感的膠片放出來的感覺。我們看到最初,是那個孤獨的孩子,隱藏在黑暗中稚弱而機械地唱著歌,你很難說得上可愛,更像是一個暗黑童話的小小主角。

他說過小孩子的時候喜歡白色的東西。他對童年的表現也喜歡用白色來展現,比如在《孩子》中的以一身素白示人。

而這裡白色配上「殺死一隻知更鳥」為背景的童謠——在所有的傳奇故事裡,童謠吟唱者,往往是殘酷真相的寓言/揭露者,而在那個小說裏,知更鳥象徵著天真無辜和善良的人,也有被成人世界損害的兒童視角。這是整出人格鬥爭的一個伏筆和前奏。

第二層:暴戾的扼殺者

【人格過渡】 Shut up!

一個暴戾的聲音猛然打破了童謠的進行,阻止真相的揭露。猶如被扇了一掌似的,他的臉轉向一邊。那一刻,懵懂的童真被否定/扼殺/封閉。天真者無法倖存,厭惡否定那個曾經無力的自己。

若 光陰都 沒記載

不留痕跡 若 典籍都 變空白 如何 描摹過去

舞臺光效:橙黃色/綠色

隨著吉他旋律進入他目光和聲音發出冷酷地質問,如果不去記錄過往,那麼誰能瞭解曾經發生過的真相——如果一個人將自己最初的人格扼殺,那是否一切遭受過的損害都會被遺忘?

【人格過渡】一陣類似箏音撥弦樂器滑過,他閉眼、顫抖、浮現一絲令人悚然的殘忍表情,然後隨著樂聲逐漸平靜下來。

第三層:冷漠的審視者

若 麻木都 被揭開

鮮血淋漓

若 人能夠

篡改 天生沉淪 殘忍命運

舞臺光效:紅色

當他再睜眼時,表情更加淡漠而疏離。他開始審視並接受現實,如果揭開現實只能讓自己更受到傷害;如果命運註定如此,人無法更改,那寧願將一切都掩埋;如果追求不到快樂,那寧願選擇「不痛苦」。這是他尋求內心寧靜的妥協。

【過渡】Wu~~~「唵嘛呢叭咪吽」 x 2

舞臺光效:紅色交織紫色

「殘忍命運」的結尾優美地轉向國風式的旋律,這裡加入類似於《新世界》擬塤的人身樂器式的吟唱,交織著滾雷般低沉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代表佛家無盡的智慧與慈悲,他在其中尋求著形而上的超脫力量。

第四層:超然的自我主宰

古 今 天 地

混沌初開 清濁黑白 在浩渺天地間 萌生塵埃 欣喜 憤怒 歡樂 悲哀

更迭興衰 是非成敗

千萬年輪迴著 浮生百態 永恆的 消逝的 存在的 未知的 亙古未來 繁華不在萬物皆只因我 一念花開

舞臺光效:白色

其中唱到「欣喜、憤怒、歡樂、悲哀」,分別以「紫、紅、綠、藍」閃現。

一個鏗鏘無情的音色,在冥冥中吟誦著對「無常」的洞察,這是他接近神性的一面。而另一個音色(可能是之前的那個)在與它互相應和,我是什麼,世間是什麼,輪迴是什麼,我在不斷消失的時間和空間裏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從而更加發現天地浩淼之大,他開始從哲理與宗教的層面思考自我。

洪荒宇宙 千變萬化

不外如是 不外如是

個人覺得這一段必須結合佛法來看。佛教三法印中核心思想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世間萬物在一個個剎那不停的流逝著,因萬物無常,他的心與意識也在不斷地感受著遷流變化。佛法說「無我」,即是說這個世間根本就是沒有「我」,而世人內心執著,根深蒂固地覺得有一個「我」的意識,認為我可以主宰自己的身與心,這就是「我執」,各種人格也是「我執」各種假象。這是因為我們的意識,其實受到五蘊色相的影響,既生既滅,不能自主,比如他的——「我」本是透明色的,但紅光照之,便為紅色,綠光照之,便為綠色。喜、怒、哀、樂,紫、紅、綠、藍,無不如是。因此我們會產生各種煩惱,因各種是非成敗浮生百態而牽動自我。

這個「我」其實是被五蘊所迷,落入輪迴。所以,其實人對自我的一切,並不能真正主宰。真正的「我」,並不存在。

從「不外如是」開始,他開始破除假象的壁壘,尋求解脫於「我執」,成為自己真正的主宰。

【人格過渡】由我主宰 由我主宰

讓一切都隱去 只留下(了)

第五層:浪漫的獻身者

那個 不拘一格的自我

在漫天狂風暴雨之中 不 閃 躲 我 帶著 還未結痂 的傷口 在 失控邊緣 衝殺 為 最 終 解 脫 為了 奪回 失落的自由

也 甘願化身 成為 野 獸

舞臺光效:綠色,交錯藍色

從「讓一切都隱去 只留下(了) 」開始轉向撕裂音,整段都在狂風驟雨般的搖滾節奏和怒吼中,他以戰士的姿態向整個世界宣洩和表達著自我,力度和烈度都極其龐大。

看到有所謂官方的闡釋詞說到的是「浪漫」(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莫名和我所想的有點合),在和其他歌迷聊的時候有的人對此難以理解。其實「浪漫」不是花前月下,不是矯揉造作,它是狂野的,搖滾的,不顧一切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它燃燒在真正的藝術家和戰士的心裡。我想到的是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與文學,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從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浪漫是超然又深厚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是革命圖騰般《自由領導人民》,是《悲慘世界》裏ABC青年的犧牲,以及莫扎特、海頓、貝多芬的音樂,它帶有一種如飛蛾撲火般隕滅的瑰麗而崇高。對於一個現代音樂人來說,最浪漫的表達莫過於搖滾,所以這一段回歸到他根本的音樂屬性是非常自然的。

【重複段落】 第二段的旋律復回,那個淡漠而質疑的音色繼而重現。

若 真相都 被掩埋

不言不語 若 人能夠 接受註定沉淪 那些宿命Wu~~~

舞臺光效:也是重複之前第三層的紅色、紫色

人身樂器的吟唱和佛經的和聲又交替上升,一個個自我在互相拉扯,懷疑與鬥爭反覆縱橫,無休無止。

我個人的理解是,當他覺得足夠強大到可以控制一切,轉而投向對世界的一場反叛。但對世界敞開自己的他,卻碰到了壁壘。一個人一旦將自己完全暴露給世界,也等於把自己所有的柔軟都暴露給攻擊者。當他最狂野最無謂的一面出現時,也是他最脆弱最柔軟的時候。

這裡我有點想到了他曾通過山海表達的,向外界敞開自我後的失望。

在悽美的吟唱中,再次墜入一片黑暗。

以吉他音色過渡到下一段。

他在這裡的神色極為攝人,空洞的眼凝望上空,彷彿被抽離了靈魂。

第六層:絕望的避世者

當 又變的 安靜了

這一切 多麼美 星星都墜毀 漆黑 我 像幅拼圖 丟了一塊 多刺眼 的空白

不停地 在懊悔

舞臺光效:藍色

於是被消耗殆盡之後,靈魂開始倦怠無力。一個絕望的他在憂鬱的吉他聲中,以沙啞哀怮的音色出現——之前從未在正式的作品演唱中出現過的音色,充滿了破碎的悲劇的美感。他開始對外界的鬥爭失去理性和自信的支撐,渴望著獲得寧靜——去逃避,但墜入極度危險的迷失。

第七層:迷失而瘋狂的靈魂

【人格過度】直到 迷失 自己

舞臺光效:之前出現過的所有色彩在不斷地交錯閃現,代表各種人格失控,開始爭奪自我。

迷失的終極就是癲狂,是可將自己擰碎,也不願意屈從現實的反叛,是靈魂深處拚死一搏的吶喊。


如此的一場華麗而悲壯的戰役!我很難用單純的幾個詞去概括,每個人格的名字,然後分開去考慮每一段在表達什麼。

我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精神試煉的歷程,七個層面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他——一個曲折探索著,在痛苦中反覆掙扎的自我,在對現實的衝撞中傷痕纍纍,但卻永遠炙熱,戰鬥不息,永不妥協。

而這一切,發生在我們所「不可見」的精神世界裡。那個靈魂的外在表現可能是冷靜而合理的,好像並沒有什麼問題。而內在的鬥爭卻殺伐不斷,血腥殘酷,滿地狼藉…他一直在孤獨地戰鬥著直到精疲力盡。一如在接下來的三部曲第一部裏,等待著電話的抑鬱症患者,然後走向第二部在瘋人院裏太過正常的瘋子。

幸而還有第三部,迎來自我的和解,與重生。

愛是一切的答案。

在華晨宇的即將到來的第四章新專輯裡,我們會看到《降臨》和《神樹》所呈現的超越時空的宏觀世界的誕生,毀滅與重生。也同樣看到《七重人格》/zero和三部曲構築的一個微觀世界——人的精神領域的誕生、毀滅與重生。

他說越是做音樂,越是感受到與各種學科、哲學等的內在聯繫,感受到人的渺小。當他把自己放得很小時,他能看到的視角就越大,發現事物之間的相對性。我很喜歡他在音樂中運用渺小的意象,蜉蝣、塵埃……人在天地之間不過芥子塵埃,而佛家講「納須彌於芥子」。天地萬物,不過宇宙的一芥子。而從微觀視角看人性的幽微繁複,並不亞於天地萬物的浩淼無限。每個人,又何嘗不是一個小小的宇宙?

天與人的相對,宏觀與微觀的相對。在四專中,華晨宇同樣譜寫出了非凡的史詩。


在現場 先傳個視頻 當天在貴賓4區

作為佛戲粉,去了三天。第一天大哥說第三天會唱自己最喜歡的原創時,我決定留到第三天,於是臨時求了票,改簽了機票和酒店,結果真的值回票價和改簽費!!!

第一段鋼琴和人聲都是一種病態的音色,簡單的D大調I和絃來回彈,非常童真的病態,營造了一種故作輕鬆卻緊張的氛圍,像是恐怖電影的開頭,大屏幕的畫面也一直是黑白的。直到歌詞「麻雀為誰在哀悼」配上鼓和失真音色進來,這首歌露出了廬山真面目,突然「shut up」就一瞬間轉換了人格。

此後吉他進來,華晨宇開始低音吟唱,配合古箏,烘託了一種極其沉重的氣氛,歌詞也是質疑疑問的語句。這邊展現了他強大的聲音控制,迅速從低音轉換到高聲區的能力,「殘忍命運」四個字,「忍」字直接真聲頂到High #C!!之後以為會進入chorus段,結果沒想到是一段擬聲蕭的吟唱,配合背景的六字真言,茫茫宇宙中「滄海之一粟」的孤獨之感一下子出來了。最驚喜的是,唸白竟然也配上了和聲!彷彿是華晨宇的各種人格的分身在一起演唱一樣,而且讓我想到了竇唯的《高級動物》。這部分詞也真的很棒!

接下來是chorus,一段極其高亢和激昂的演唱,末尾撕裂音到B4真的直擊人心。

然後立刻回歸原來的狀態,收放自如,彷彿整個人進入了癲狂,有一種「雙相情感障礙」發作的感覺。就像鏡頭突然從宇宙拉回到地球到華晨宇這個人身上再突然拉回宇宙一樣。

這一部分結束後,本來氛圍以及有了,但沒有通過第二個chorus將歌曲直接推向高潮,而是突然剎車重啟,展現另一種人格。聽眾本來積蓄著激動的心一下子懸空了,就像過山車剎在半路一樣的感覺。此時華晨宇開始用聲音表演,用靠下的位置來演唱,帶入哭腔,營造了頹廢感。這就是爆發前的準備,黎明前的黑暗。

終於一句強頭聲#F5的「自己———」把情緒又帶到高潮,瘋癲開始,失真吉他,不斷加快的鼓,強頭聲撕裂音,再加上他的肢體動作,彷彿演唱者已經無法逃離自己的監獄,在牢籠中變得歇斯底里,終於失去了力氣倒在地上,等待下一次重新恢復病態的童真再來一次循環!

總的來說,就是超出期待的厲害!當時在現場直接震驚到說不出話。之前華晨宇在演唱會表演《浮誇》也有瘋癲的表現,但當時唱功尚未成熟,到後面嗓子已經啞掉無法支撐,只能靠瘋狂的肢體動作表達情感。這次唱功成熟很多很多,聲音控制非常到位,完美詮釋了想要的狀態!

最後說真的,現場效果比各種拍出來的視頻要強幾十倍!

——————分割線——————

說說演唱會整體感受。之前很佛系,也覺得華晨宇好像有點「吟唱+rap+咽音高音」三板斧,雖然我真的很喜歡,但是會感覺膩。不過後來看了一些分析的文章才知道原來三板斧背後,每次採用的動機都是不一樣的。之前也覺得,華晨宇唱法消耗大,到後期容易失聲,b站上也可以找到花花嗓子非常疲憊到走音的視頻,來演唱會之前有點擔心。

但來了之後發現!之前的印象都是錯的!開場前場外聽綵排感覺大哥綵排已經很認真在唱了,過了一兩個小時又開始正式演唱會,一天下來少說也是下午到晚上連唱近30首歌了,每首歌音域都是在G4-C5,男生換聲區前後來回切換,還有很多歌要躍過C5,但是他的嗓子聽不出疲憊,三天下來每天都穩如CD,這三天能挑出小瑕疵的歌也只有大概3-4首,真的超級穩!藝術表演也是華晨宇一貫擅長的,配合舞臺效果是真的震撼!!

強烈建議大家去現場感受!


謝邀,說一點自己聽完歌的感受。這首歌我特別喜歡。個人感覺最厲害的不在於他能夠運用某種音樂類型,而在於他有相對完備的音樂理念,也有罕見的實踐能力,能夠做到打通多種風格,使之完整融匯在一首作品之中,並以此來自然而然地做到表現多重人格之間的相互轉化,並且非常自如。在這首歌裏,我們似乎能找到竇唯、muse對他的影響,但又不是竇唯也不是muse,而成了華晨宇自己。整首歌聽下來,你能更直觀地感受到華晨宇個人所崇尚的人聲樂器理念、古典和搖滾的結合理念,以及那種怪誕、瘋狂卻格局開闊的整體風格。


花花曾經表示過(非原話引用):

專業音樂人,應該在風格框架內創新,應該拿出超越聽眾/觀眾想像的作品。(來自明日之子2和其他採訪)

個人感受是,從2018年鳥巢三子起,他就在高質量地踐行著自己的話,在飛速地成長,甚至,他所表現出的「超越想像」本身,已經超越了我的想像。

看到有歌迷說,聽過《七重人格》,當年的《鬥牛》就是個弟弟。2018年的三首新歌《降臨》,《鬥牛》,和《新世界》出來時,就知道他與同輩(甚至前輩)歌手已經沒有可比性。他基礎紮實,唱功過硬,舞臺表現力優秀……等等等等,但這些優勢在他的思考格局,音樂審美,和創新能力面前都不必再說。別的音樂只可能是「相比較之下」的好作品,而華晨宇的音樂,是一個具有獨特生命力的存在。

對我來說,鳥巢三子之間難分高下,完全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詮釋和表達,不同的情緒牽引,不同的視聽感受,你問我選哪個?不選,都要。

我人在美國讀博士,週末的幾天早早醒來刷微博等現場視頻。

火星三部曲第一場《瘋人院》,前奏一起就由衷地笑出來,雷鬼+搖滾,他寫過《寒鴉少年》和《智商二五零》,而這一次明顯旋律更流暢,歌曲層次豐富,起承轉合跟呼應都好,7分鐘毫不嫌長,結尾的鋼琴巧思令人動容。《神樹》是《降臨》的dark side,從旋律和表演方式都不難感受到。

《瘋人院》單曲循環一天之後,第二場《好想愛這個世界啊》。你能從他的聲音裏聽懂溫柔,無助,絕望,掙扎,渴望被愛的呼喚和得到愛之後的珍視。他捧著自己的心,也小心翼翼地捧著那些歷過黑暗的人的心,告訴你,他們值得被珍惜,他們會記得你的珍惜。

第三場《七重人格》,他提過的「一首很重的搖滾」。我想像過,怎樣算是一首很重的搖滾?Let you go?To be free?或者鬥牛2.0版?都不是。這首歌前奏很短,開頭幾句的音色是《世界是個動物園》然後立刻「shut up」。他轉過頭側臉靜默幾秒鐘,從那一刻直到整首歌結束,我覺得像是看到了另一個華晨宇。超乎想像的不僅是他的音樂,還是他本人。

這首歌,每個段落他所使用的音色都對應著歌詞的內容表達,rap部分第一次聽確實讓人想到竇唯,但那兩句「不外如是」的情緒遞進又擲地有聲地說,這是華晨宇,只能是華晨宇。就像當年他參加比賽,尚雯婕說,他天生就是會用聲音表達情緒的人。這些年下來,我真切地體會到這句話。

這是一首極其個人化的作品,它不會成為街頭巷尾的流行曲,很難被翻唱,它是華晨宇在他當下人生階段對自己世界觀的表達,他想過些什麼,看懂了什麼,原諒了什麼,還要堅持什麼……這是他自己。而我作為聽眾,如果我覺得聽懂了,那是建立在我個人理解體系中的「懂」,又或者聽不懂,但是沒關係,依然可以喜歡。當然,一定有不少人覺得晦澀又扎耳,不想懂也不喜歡,沒關係,隨意點。


嘛 之前翻了一下評論區 有爭論我就放心了。

畢竟現在的新生代,爭議太少纔是平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