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上面的回答已經很多了,但我想作為專業哲學工作者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題主有沒有考慮過,哲學是一門很專業學科,讀不懂很可能是因為專業基礎問題?我自己有個經驗,由於家父是從事微生物化學研究的,所以,他的專業書籍我基本看不懂,因為我連最基礎的化學、生物知識都不過關。但是,我既不會為此感到奇怪,也不會為此感到自卑——我跟他,純粹只是各自研究的領域不同。

所以,題主如果對哲學十分感興趣,是否可以考慮從最基礎開始,比如嘗試讀一讀《柏拉圖對話集》先?讀這個雖然也不見得容易,但肯定沒有那麼大的知識障礙。但是,我敢肯定,如果不瞭解亞裏士多德邏輯學,不瞭解熟悉認識論文獻,直接讀《純粹理性批判》肯定是一頭霧水,儘管這實際上是一本論述比較清晰的著作。

當然,如果題主事實上並沒有那麼感興趣,不如乾脆放棄。不懂哲學一點都不丟人,正如前面說的,本人對微生物化學一無所知,但並不會認為家父就比我更高大上一些。同理,家父對哲學可以說一無所知,他也不會覺得比我矮一頭。


大概是高中的時候,學校組織感興趣的同學們去聽交響樂,當然了,名額是隻給培優班的,而我恰巧就在培優班,當時有幾個好朋友邀我一道去,我很高興地答應了,聽交響樂還能合理地翹掉晚自習,真是一舉兩得。

到了演出的劇場,兄弟們便正襟危坐,還有一哥們說:「這可是高雅藝術,一定要嚴肅!」

可開場不到二十分鐘,大夥兒便耐不住性子了,要麼抬胳膊伸腿,要麼捂著嘴打哈欠,按開場時叮囑大家要嚴肅那哥們的說法,誰能坐著聽一個多小時喇叭不動喚啊。

聽交響樂有個老規矩,演出進行中不能鼓掌叫好,因為那樣就破壞了樂師們演奏的氣氛,同樣的也不能講小話,因為那樣會影響周圍聽眾的狀態。

但我四下張望,發現前後左右無一人專註,很多人都玩起了手機,於是本著來都來了,不能讓哥幾個白坐一個多小時的出發點,開始和朋友們講起了話來。

「你們能分清這幾個樂器嗎?」我問。

「差不多吧,小提琴,還有,喇叭。」哥們A答。

「你怎麼這麼俗,什麼喇叭,那是小號,還有低音號!」我糾正,「這曲子裡面可有學問的,你們要是連樂器都分不清楚,那肯定聽不明白。」

「就聽個響唄,能有什麼學問哦?」哥們B疑惑不解。

「那你們聽,現在是什麼樂器在演奏?」

「小提琴唄,還挺好聽。」

話音未落,小提琴的聲音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恢弘的管絃樂。

「誒,變了!變成號角了。」B說道。

「小提琴,代表的是受強權壓迫的人民,他們是新生的力量,充滿活力,渴望自由,所以你們剛纔可以聽見提琴的旋律都是歡快、急促的。」我解釋道。

「那小號呢?」A問。

「小號等管絃樂器,代表的是神聖的教會,他們是統治者,強大無比,不可一世,所以管絃樂的部分都是沉重、宏大的。」

「那這裡面有故事啊!」B驚呼,注意到自己的失態,又趕緊鎮定下來。

「沒錯,這首曲子,講的就是封建神權與自由人權之間的對抗。」

接下來我們三人便再未覺得無聊,一心聆聽美妙的音樂演出,小提琴的聲音逐漸微弱,我們的心也跟著提了起來,管絃的聲音震人心魂,彷彿真的讓我們感受到了舊歐洲神權對人的壓迫,最後提琴重振旗鼓,交響樂在小提琴與管絃的激烈交鋒中到達高潮,然後結束。

回去的路上,我們激動地交流著心得體會,A表示,如果我不告訴他那些,他是完全聽不懂的,開場的前二十分鐘,他真的權當是在迪廳裏罰坐,就像如果不知道英文單詞是什麼意思,肯定是看不懂閱讀理解的。

哲學也是如此,很多人光知道哲學是一種智慧,但不知道哲學具體講的是什麼,就好像我那哥們單知道交響樂是音樂,但他聽不出音樂裏的味道。

為什麼會覺得哲學類的書讀起來困難,很可能是你對哲學缺乏最基本的瞭解。

比如說我乍一提「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沒有了解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肯定是一頭霧水的。

再比如我在紙上塗塗畫畫,拿出一張圖來,告訴大家這是「恩格爾曲線」,學過經濟的人看了一眼,說:「斜率是負的,這是劣質品。」旁邊沒學過經濟學的人便犯暈,不知道我們在談論什麼。

這其實是所有科學的共同特徵,並非哲學獨有。

但很多人把哲學書當雞湯成功學讀,認為反正都是認識的字,誰還能看不懂了,實際上真的有可能看不懂,或者有的人是自以為看懂了,然而其實沒懂。

其實,所有的科學的內部,都是有難有易的,就好比大家都說數學難,高數、概率論,難倒多少大學生,但普通的加減乘除大家還是都會的,而這兩者都是數學的一部分。

想要學好一門科學,肯定是要由淺入深的,一上來就學高級的部分,肯定是難解其意的,沒有人會在毫無基礎的情況下去學習物理學、數學、化學,除了民科。

似乎大家都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但若是把上面提到的這幾門科學換成文科中的某一類,這個道理在大家心中立馬就不翼而飛了,哲學便是其中的典型。

如果你覺得哲學書讀起來很難,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遠遠超過了那些自以為很懂哲學、但實際上卻一竅不通的人。

因為你已經學會了承認問題的存在,只有先到達這一步,纔能夠進一步尋找方法,繼而解決問題——瞭解哲學。

最後送給題主一句話,這句話是我在讀高二時,一個就業多年的學長在返校演講之餘教給我的,當時我也對哲學充滿了好奇心,什麼羅素悖輪、絕對精神常常掛在嘴邊,實際上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那位學長告訴我:真正的哲學必然是來自活生生的現實,而非縹緲的思辨遊戲,哲學不是空中樓閣,要一步一個臺階。

如果真的感興趣,耐下性子,慢慢來吧!


因為很多東西是違揹人性違背常識的


哲學類的書是抽象思維的產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思維的人當然不習慣這種概念思維。


一方面是因為語言晦澀,另一方面也確實需要一定的思想高度和知識儲備


因為缺少哲學基本知識,其實非哲學專業的人完全沒必要讀哲學原著,直接看結論就行了,沒必要非得弄懂論證的過程。就像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知道力學的三大定理和萬有引力就行了,沒必要一字不差的看牛爵爺的推導過程。


沒受過專業訓練唄 黑話 行話太多 加上有些哲學家喜歡賣弄文采

同樣地 作為文科生 給我一本理工類的專著我也會覺得閱讀十分困難

或許學術大多如此 只不過是哲學之類的哲社科學看起來門檻比較低罷了

另外 如果某些概念可不理解 可以查閱相關哲學辭典 裡面的解釋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