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點評,

惡人自有惡人磨,哈哈哈

我來了!!!弟弟!!!


韓影今年真是大發。

還記得韓國影史票房第一的《極限職業》嗎?

那部電影和我國的《龍蝦刑警》用的都是2015年中韓故事共同開發項目裏「一源多用文化徵集展「的獲獎劇本。

結果卻一個大賣,一個撲街。

這還不算完。

4月就有消息放出,環球影業已買下了《極限職業》的版權,計劃翻拍美版。

5月的戛納電影節上,奉俊昊憑藉自編自導的《寄生蟲》摘得金棕櫚大獎

除了主競賽單元,另一部入圍戛納午夜展映單元的韓影則引起史泰龍的注意

對影片表示格外看好的他重金買下電影版權,打算由自己旗下的巴爾博亞製作公司出品,翻拍英文版。

就是下面這部片子,入了史泰龍的法眼。

《惡人傳》

這部青少年禁止觀看級別的韓國電影,在本土上映後屢次成為周票房冠軍,《復聯4》都被擠到第二。

累計觀看人次達336萬。

男主是為人熟知的「韓版巨石強森」馬東錫

曾給美國職業摔跤運動員馬克·科爾曼當過私人教練的他參演了不少犯罪動作片。

外表上既透著一股狠勁,又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暖萌感。

在許多觀眾眼中,他最擅長也是最受關注的演技就是打人

《犯罪都市》裏,飾演怪物刑警的他一記硬拳能幹倒一個壯漢。

《釜山行》裏,他又是手撕大波喪屍,令人動容的護妻好丈夫。

《惡人傳》裏,他第n次飾演黑道中人,只要他想,幾個耳光就能把人活活扇死。

怪不得史泰龍堅持英文版裏的黑幫老大還由馬東錫飾演,人家的氣勢可不是蓋的。

大家的印象裏胖大叔年輕的時候也正經是帥氣型男。

其實現在的他也不是虛胖,是真壯。

電影裏的這半身刺青花了一個半月設計而成

當如此剽悍的黑幫老大遇上瘋狂的連環殺人和莽撞的熱血警探,好戲便開始了。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時間背景在2005年。

韓國天安市接連發生謀殺案和失蹤案件,警方並未取得破案進展。

與此同時,兇手還在頻繁作案。

他通常在夜間行兇,隨機選擇被害對象。

主要的作案方式是故意追尾他人車輛,等到車主下車後趁其不備拿刀狂捅對方,置其於死地。

唯獨警探鄭泰錫把幾起案件聯繫到了一起,認為是同一人所為。

他的直屬長官只會給他潑涼水,還叫他不要干涉其他轄區的工作。

但,請問殺人犯會管你什麼轄區嗎?

鄭泰錫是個冒失鬼,經常敢獨自闖賊窩的那種,黑幫老大張東書的遊戲廳他也總去「光顧」。

不像收了好處甘願當保護傘的上級,,滿腔正義的鄭泰錫一向沒法被收買。

張東書的業務是生產售賣非法改裝的老虎機,同時不斷開店來大賺特賺。

他手下有一大幫小弟,和蠢蠢欲動的合作夥伴。

「無論誰招惹我都得承擔責任,聲譽就是一個黑幫的一切。」

秉著這樣的行事原則,張東書對敬酒不喫喫罰酒和有損自己利益的人不會心慈手軟。

首次出場,張東書身為大佬的從容與兇狠就流露了出來。

起初觀眾以為他只是在打拳鍛煉。

看到下一幕立刻驚呆。沙包裏裝的,居然是個人……

談生意談得不愉快,張東書徒手拔了對方小弟的兩顆牙。

千不該萬不該,連環殺手偏偏挑中了張東書來做自己的下一個受害者。

一天雨夜,張東書也被殺手追尾了。

大佬雖然在黑幫生意上並不寬宏大量,但在日常事務上還是很有氣度的。

見自己的車沒啥大礙,對方也真誠道歉了,張東書決定不去追究。

就在張東書轉身離開的時候,殺手持刀沖了過來。

搏鬥之中,張東書身負重傷,在反擊的過程中還刺中了殺手。

意識到情況不妙,殺手落跑。張東書經搶救之後撿回了一條命。

想讓他死的仇家多了去,但這名殺手行兇時冷酷,幾乎不夾雜感情,顯然不是黑幫的人。

由於張東書是僅有的看到過殺手長相的倖存者,他成了鄭泰錫的重點審問對象。

黑幫想抓到殺手,是因為他不僅差點要了老大的命,還破壞了他在道上的聲譽。

警察想抓到殺手,是因為他隨機殺人,精神狀態極度扭曲,所有市民都有遇害的危險。

於是目的一致的張東書和鄭泰錫在法外結盟,情報互通,聯手將那個草菅人命的混蛋送進地獄。

有名豆瓣網友總結的很精闢:黑道白道手牽手 變態殺手無處走。

不過黑白兩道的意圖中最大的差異在於,警方希望依法判兇手死刑,黑幫盼著以暴制暴動用私刑

本片警匪和的英文片名The Gangster, The Cop, The Devil和《黃金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的邏輯相似。

警察、黑幫和魔鬼三方勢力的追逐對抗,代表著正、惡和極惡的周旋博弈。

正與惡的邊界也漸漸地變得模糊。

就像警匪雙方集體出動抓壞人之餘,昔日的貓與鼠都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地喝酒聊天。

鄭泰錫甚至在張東書給自己倒了酒後,下意識地準備背過身喝,突然覺得不對又趕緊停下。

在韓國的餐桌禮儀中,一般是後輩接受了前輩的倒酒,為了表示禮貌和尊敬才背過身喝。

警探不向上級彙報,擅自找黑幫合作,即便是有正當理由,它終究也是不合法的。

所以張東書糾正了鄭泰錫說法。

這不是一個壞人抓另一個壞人,這是兩個壞人會抓住最壞的人。

因此惡人傳裏的「惡人」指代著多個角色,分別體現著不同程度上的惡。

然而其中最大的惡人,那個連環殺手的身世背景卻僅僅一代而過,到最後也還是有一種來路不明的感覺。

偵察追捕的部分耗費了大量篇幅,他的殺人動機和善惡觀都未得到剖析。

前面遮掩著鋪墊了好多,卻只在後15分鐘用幾句臺詞潦草倉促的概括了事。

警方與黑幫聯合行動的收尾也全靠閃回匆匆交代,小反轉倒還算是亮點。

惡人的形象是被平鋪開來,但都存在刻板表面的問題。

一言不合就動手的打戲暴力血腥,看得過程中挺熱鬧,看完就體會到了空虛。

因為這裡缺乏真正來自人性層面的矛盾衝突和對善惡的深度探討

警匪懸疑和黑幫犯罪的一次結合,表面功夫做得中規中矩,可看度不高不低。

一部惡人傳,沒有「傳」的全面挖掘和審視思辨,惡人再多恐怕也是臉譜。


乍一聽,《惡人傳》像那種以黑幫或黑色政治人物為主角的傳記類電影。

但電影並不是什麼紀傳體,而是一部常見的韓式犯罪類型片。有意思的是,電影在類型化上做了小小創新,也成為了整部《惡人傳》最吸引人的地方。

想想看吧,在過往的韓國電影裏,痞氣的警察見過,暴力的黑社會見過,變態連環殺人犯也見過,這些類型化角色兩兩搭配也常出好戲,可是把這三種角色聯繫在一起呢?是不是新鮮感立刻就來了?

《惡人傳》就是如此,本來勢不兩立的警察和黑道,因為某種機緣聯手合作,一起追捕連環殺手。

而電影的英文名,索性就叫「The Gangster, The Cop, The Devil」,再直白不過了。

一個邋邋遢遢,脾氣暴躁,辦案不走尋常路,亦不乏正義感的警察,自然是此類電影標配,這樣的人物在韓國電影裏太常見了。

一個體格強壯,花紋滿身,暴力感十足,亦正亦邪的黑社會大哥,是電影出彩的關鍵,也是最容易激發化學反應的所在。萬幸電影選擇了馬東錫,從外型到演技,無可挑剔。人對了,角色基本就成了。

連環殺手是牽動整部電影的關鍵,金成圭演得不是不好,陰鷙、變態感和些許的高智商都有,但整個劇本對這個人物的描繪是空洞蒼白的,完全標籤化。對比下河正宇在《追擊者》的演繹吧,差距還是不小的。

電影在製作上體現了一貫的韓國「忠武路」水準,從畫面到攝影到表演到節奏氣氛都可圈可點,故事亦無大的瑕疵。

要說不足,就是電影在執行上還是顯得保守,有點對不住這個有趣的題材。很好的創意,在處理上顯得溫吞。開篇生猛起勢,一口氣卻接不上來,又萎靡了下去。

角色刻板單薄是一方面,懸疑感與驚悚感也欠奉,破案的過程無比潦草倉促。

雙雄模式也徒有其表,並沒有在精神上形成真正共振。

電影的雙主角,雖分屬黑白兩個陣營,但各自都有灰色的一面,即好人沒那麼好,壞人也不那麼壞,所以他們在共同追擊殺手時,本應有一些精神與情感上的契合,惺惺相惜,又彼此排斥,才顯得有趣。可惜,電影只是強扭著把兩個主角綁在一起,他們除了都崇尚暴力之外,基本找不到什麼共同點。

電影不乏一些有趣的小細節,比如警察在與大哥喝酒時不自覺地想將對方作為長輩尊敬,轉身到一半又反應過來把酒倒掉;大哥把傘讓給躲雨的女學生,警察教育女學生不要跟黑社會有瓜葛,反而被對方回嗆更像黑道。有那麼一瞬間,兩個人的精神是共鳴了,但這份共鳴又缺乏足夠鋪墊,來得突然,去得也快。

對於如何初值殺手,法律與江湖規矩的衝突屬於零和博弈,偏偏兩人又要互相利用合作,所以最後電影如何選擇結局就變得很有意思。畢竟韓國沒什麼國情要照顧,什麼出人意料的走向都有可能。

電影最後的處理還算巧妙,本來以為二選一的結局,卻做出了有層次的反轉,警察與黑道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對殺手進行了反殺,各得其所,就是稍微拖沓了點。

電影目前豆瓣評分7.6,且有持續下降的風險,精華留在頭尾,中間的故事似曾相識,不壞,也不算精彩,將將可看。

本來這麼有趣的一個設定,細節再多點,人物更豐滿,本會有更加炸裂的表現。現在除了觀眾緣極好的馬東錫,其他角色並不能給人太多驚喜,以至電影現在只能停留於不上不下的層次,確實有些可惜了。


19禁,非誠勿擾

當惡與惡對立,誰纔是真正的惡?更惡的那個人。

當法律不能及時制裁暴力,是否可以以暴制暴?可以。

有了這兩點元素,一部爽片便成型了。

它就是在今年戛納電影節午夜單元展映的《惡人傳》,為了接演此片,馬東錫不惜推掉了由基努·裏維斯主演的好萊塢大片《疾速追殺3》。

但是嚴格來說,這不是部好的韓國警匪片,對人性的深究以及案情推理一筆帶過,都沒有深入挖掘。

劇情顯得有些空洞和強行加戲,但是在拳拳到肉的打鬥和以暴制暴的理念灌輸上,《惡人傳》又值得一看。

而且,有馬東錫的電影本身就自帶濾鏡啊。

提起馬東錫或許有些人會陌生,但是說到《釜山行》裏那個穿衣有肉、脫衣有肉,戰鬥力爆表的萌大叔所有人都會認識。

在《釜山行》裏他為了保護心愛的妻子,用自己的身體去抵抗喪屍,與孔侑一起不畏生死,勇往直前。

此後,萌大叔馬東錫便成了諸多女孩子的理想型。

在《惡人傳》裏馬東錫飾演當地的黑幫老大張東書。

某天雨夜,他遣散了小弟,自己一個人開車回家,本想享受一個人的寂寞的時候,被一輛車追尾。

張東書沒有生氣反而原諒了年輕人,只是這位年輕人可不是省油的燈,掏出自備的尖刀刺向張東書。

突然被襲的黑幫頭目憑藉孔武有力的體格反殺了那位年輕人,但自己也身受重傷,再也無力追擊逃走的兇手。

欲殺害張東書的年輕人不是別人,正是在市內製作幾起殺人案的連環殺人兇手。

他殺人沒有動機,也沒有針對性,與遇害者之間更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只要在夜晚碰到了就動手。

而且作案手段極其惡劣,每一起案件的遇害者都身中十數刀,而張東書成了所有案件中唯一的倖存者。

只是,僥倖活下來的他並不高興,身為黑幫頭目夜晚被人刺傷對他的損失很大。

自己失了面子,幫派盛譽一落千丈,投資者的錢遲遲不肯入賬,死對頭許善東一直覬覦他的地盤,帶人趁機侵佔。

另一方面,負責偵辦此案的警官鄭泰錫(金武烈飾演)也遇到了阻礙。

上司強加幹擾,轄區之間不互通,再加上兇手在案發現場沒有留下任何有用的線索、指紋、兇器使得連環殺人案毫無進展。

「瘋狗」鄭泰錫想要儘快偵破案件,揪出兇手,但無人手、無資金,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找些小魚小蝦出出氣。

兩個正邪對立面的階層就這樣有了同一目標——找到兇手。

黑幫比警察快一步找到兇手作案時用的車和兇器,以及兇手的素描像,但是他們沒有技術去辨別;警察有能力,有技術,但是苦於沒有人員調配。

既然各自都有需求,何不精誠合作?

電影裏真就這麼幹了,警察與黑幫攜手破案,這波創意確實很牛。

雙方人員共享,信息共享,但兇手不能共享。

因為黑幫有他們的道義,侵犯了他們利益的人,都該碎屍萬段;警方作為秉公執法的一方,自然不能苟同,要以法律懲罰兇手。

權衡之下,最後決定誰先找到兇手,就交由誰處置。

黑幫與警察聯手抓殺人惡魔,真的如表面看起來那麼順利?

當然不是,誰也不是傻子,雙方都有自己的心眼,各自給對方設下了套路。

張東書安排部下用連環兇手的刀殺死了另一黑幫頭目許善東,一石二鳥,既剷除了競爭對手又擾亂了警察的視線。

但因刀上指紋太多,不足以作為證據,為了案子的順利進行,鄭警官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包庇了黑幫。

殺人惡魔也不是喫乾飯的,他堂而皇之地走到黑幫老大的葬禮上,向其助理遞上紙條,為自己洗白。

進而引發新一輪的幫派內鬥,許善東的助理帶著小弟,拿著棒球棒和開山刀,衝進張東書所在的車庫,開始砍殺。

此時,張東書和鄭警官正在取證,無奈之下,只能反擊。

過程中,鄭警官失手打死了張東書死對頭的手下,他驚慌失措,黑幫老大讓他趕緊走,自己來善後。

由此來看,三個人到底誰算惡?

暴力執法的警察,無法無天的黑幫頭目,還是令人髮指的連環案兇手。

為了查案和逼迫對方合作,在黑幫所控制的老虎遊戲機上做手腳,誣陷出警並砸毀對方的遊戲廳,用惡的方式對抗惡。

由於媒體的報道,連環殺人案造成了空前的社會輿論和社會恐慌,上峯為了安撫民意,調派得力刑警偵查此案。

可是,擔心自己的功勞被搶去影響升職加薪,在警局內對外來的警察輕則辱罵,重則動手,簡直是黑社會的行徑。

黑幫老大更不用說,殺人掩埋、非法牟利,用私刑報私仇,用暴力解決一切,一言不合就幫派爭鬥,傷人無數。

對方的手下在他的面前出言不遜,他站起來先是一拳給予警告,而後徒手掰掉了其兩顆門牙,告訴他不要多嘴。

這樣還不算完,甚至把這兩顆門牙放到對方老大的酒杯裏,看著他喝掉才繼續談生意。

沒有一點人情和人味可言的兇手,隨機無差別殺人,享受殺人時的快感,不論中年人、年輕人、老人還是學生他都不放過。

他的心理極其變態,講述案件時沒有一絲醒悟之意,反而滿臉愉悅,還幫警察調整遇害者的死亡順序。

尤其喜歡夜晚殺人,藉助一點燈光,在偏黑暗的環境下,他可以欣賞遇害者無力地窒息,痛苦地掙扎和絕望地嘶吼。

他覺得自己在創作一幅絕美的藝術品,只要對方越無助,他就會越興奮。

唯一的界定標準,也許就是這三人所代表的的三種階層惡的程度不同,也都有為自己開脫的藉口。

警察是為了辦案,黑幫維持了地下的平衡,也為警察查案提供人力物力和線索,兇手犯案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受到父親的虐待。

從某種意義上對比,有些人算不上惡,甚至可以獲得民眾的諒解,所以法真的大於情,還是鐵面無私。

但是放在特定的法治環境下,三人都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然而法律在有些時候確實不能兼顧某些至暗時刻,不得已地要動用非法手段。

這時候,人性深處的惡又該作何處斷。

在正邪模糊,法制不健全,正義難以伸張的惡裏,認同出現,警察與黑社會似乎產生了一種惺惺相惜的共鳴。

警察的警官證可以給黑幫用,也可以與黑社會坐在一起喝酒談心事,三杯兩盞淡酒過後,部分警察甚至想加入黑幫,和他們成為兄弟。

有一點能夠證明,警察從內心接受了黑幫,鄭警官接過張東書倒的酒,很自然地轉過臉去幾欲喝下。

在韓國的禮儀中,轉過臉喝酒是對前輩的一種尊重。

到了這裡,他們之間的同盟纔算真正達成。

也在雙方的執著下,找到了兇手,只是他們在追蹤中,張東書的得力幹將被兇手殺死,只剩張東書和鄭泰錫兩人繼續追擊。

不妨猜一猜,最後是誰先逮到了兇手。

是我們的萌大叔,他在KTV裏隔著門一拳打倒了兇手,把他帶到了車庫,正想用砍刀剁碎他。

鄭泰錫開車沖了進來,撞倒了張東書,他趴在地上一動不動,鄭警官順勢帶走了兇手,也撕毀了與黑幫間的盟約,一舉帶人端了張東書的黑社會組織。

在審訊室,警方對兇手束手無策。

因為他磨掉了自己的指紋,警察掌握的證據又是間接證據,並沒有直接證據,所以在法庭上根本不能判定其死刑。

如果照這樣的邏輯發展下去,只有無罪釋放。

但是導演在這段情節上安排了反轉,結尾殺人犯和張東書都被關進了監獄,而且兩人還在同一監獄。

張東書實現了自己黑幫風格的處理方式——以暴制暴。

至於反轉是什麼?在這裡就不劇透了。

這是發生在14年前韓國的真實事件,我們得慶幸活在現在這個法制相對健全的社會,雖然也有醜惡、暴力和維權無門發生,但大多數人是安全的。

天眼系統和DNA技術在刑偵方面的應用,讓為非作歹的人不再堂而皇之的行兇作案,他們有了顧忌,就會壓住內心的惡。

儘管監控的出現讓我們的日常變得有所約束,少了隱私,做任何事情都不會那麼方便,忌諱也比較多,但是利總歸大於弊。

回想以前,沒有DNA刑偵技術,沒有遍佈各處的天眼監控系統,許多案件都懸在當下,在20年後失去法律效力。

1984年,DNA技術開始被用於刑偵,1987年,中國首次將DNA技術用於刑偵破案,進入到90年代,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

監控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那時的監控傳輸慢,儲存量小,畫質渣。

到了90年代後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監控系統逐漸更新換代,用於各行各業,也在刑偵上大展拳腳。

1888年,令整個倫敦聞風喪膽的開膛手傑克,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了至少五名妓女,還不斷地挑釁警方,但他至今逍遙法外。

還有1947年,發生在美國的黑色大麗花慘案,遇害者被攔腰斬斷,血液被排放乾淨,胸部遭到嚴重破壞,與傑克一樣,兇手也沒有逮到。

以及90年代到新世紀初的中國,黑惡勢力盛行,街頭動不動就會出現鬥毆現象,人們大晚上都不敢外出,以免遭遇不測。

而且往往這些人都會因證據不足無法批捕,也會因找不到人成為懸案,究其原因,大都是因為DNA和監控技術的不普及。

如今,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除了政策之外,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無處不在的監控。

人有了戒備心,惡就不會被無限放大。

古語常說:「人之初,性本善」,試想一下,如果沒了這些制約,我們還會繼續做好人嗎?

微信公眾號,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閑人電影

微博搜索:@Idlemovie


它是這樣一部電影,將法治社會的陰暗面全都告訴你

深夜,一輛小轎車穿過鬧市區,行駛到了沒什麼人煙的公路上。司機微胖,穿著襯衫,和一般中年人沒什麼區別。

他沒發現,後面一直有輛車跟著他。

直到被追尾了,他還在邊拍照取證邊抱怨「你不該開這麼快的」,絲毫沒感到異常。

第二天一早,公安接到報警,說發現了一具屍體——倒在汽車後座上,渾身的口子和血。

[惡人傳]用一個短小刺激的「隨機殺人事件」開頭,展開了一個複雜卻痛快的緝兇故事。

[惡人傳],韓國5月15日上映

[惡人傳]入圍了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非競賽單元,5月15日在韓國上映後,連坐一週票房冠軍。MTC評分61,爛番茄93%鮮,IMDb6.8,豆瓣7.6,韓國本土網站Naver上影迷評分8.73

從Naver上8.5+的超高評分能看出,韓國影迷一如既往力挺國產影片,並且對劇情好看的電影毫無抵抗力。

[惡人傳]是部夠好看的電影,也是部「不俗」的類型片。

各大網站評分情況

講連環殺人狂的電影很常見,美國和韓國都把這類片子拍成了非常成熟的類型片。

不過兩個國家拍出的片子差別也挺大:美國傾向於獵奇,事無巨細地拍「殺人狂」是怎麼殺人的,以及對殺人狂進行無差別地人文關懷,最後出來的是驚悚片、傳記片;而韓國會把殺人狂放到社會背景中去,講的往往是追捕的故事,雖然最後不一定抓得著,但一定是追捕的故事,所以拍出來的是犯罪片、動作片

[惡人傳]延續了緝兇類型片的套路。

殺人狂在暗處,隔三差五齣來殺人。目標隨機,作案道具是車和刀。手法嫻熟,殺人現場指紋、頭髮一概全無。

殺人狂慣用殺人手段:追尾+刀

警察在明處,都是一羣烏合之眾,糊弄了事,只有嫉惡如仇的主人公一心要緝拿真兇。

片中的警察局長貪污腐敗,坐視不管

片中不缺成熟商業警匪大片必備的驚險動作戲,比如追逐戲份。

追車戲份。

雖然[惡人傳]具備了所有類型片的套路與元素,但它並不是部純粹的類型片。

它比類型片更複雜一點,設計感更多一點。

先說主人公。

這是一部雙雄片,一般韓國這種殺人狂電影都是兩個主角,追捕者、被追捕者。被追捕者不用多說,就是殺人狂,而追捕者在[殺人回憶]裏是警察,在[看見惡魔]裏是受害者家屬,在[追擊者]裏是退伍警察、黑道分子。

在[惡人傳]中緝兇的,是三者的混合體。

一個是孤直耿介的小警察,一個是叱吒風雲的黑幫老大,兩個本來處在對立方的人,聯合起來追擊殺人狂。影片的英文名很直白地指明瞭三個主人公:The Gangster, The Cop, The Devil,黑幫,條子,惡魔。

警察黑幫聯手,為什麼會有這麼荒誕的事情發生?

因為不長眼的隨機殺人狂,把黑幫老大當做目標攻擊了。不用罵劇情狗血,因為韓國電影的殺手鐧就是——真事改編

黑幫老大和警察聯手緝兇,這就很有意思了。[惡人傳]不是簡單的警匪片,黑白的界限,合法與非法,好人還是壞人,在其中糾纏不清。以往緝兇故事中的正義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亦正亦邪亦邪亦正

當然,二人的聯手不代表妥協,警察信奉的仍然是法律,老大的目標還是要手刃仇人。他們只不過在「緝兇」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而已,分歧纔是常態。

再說說影片的內容。

像[殺人回憶]那種經典犯罪片的主線十分明朗,不管有多少個疑犯,都是在找真兇。[惡人傳]不一樣,和隨機殺人案同時進行的,是黑幫鬥爭

黑幫鬥爭非蜻蜓點水式的點綴,而是牽扯進命案的。這個命案和隨機殺人案牽扯到一起,使警察與黑幫老大之間的張力更大,使二者的形象變得更為立體複雜。

黑幫老大之間的一次交鋒

可以說[惡人傳]不是緝兇故事,是正經的黑幫與警察之間相愛相殺的故事。

有點像斬獲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的[孤狼之血](點擊回顧),在三個重要主角中,靈魂人物是黑幫老大。

「惡人傳」和英文譯名排在第一位的The Gangster說的都是他。

這個角色由馬東錫飾演。

來自馬東錫的社交賬號

話說馬東錫大叔已經演過很多「狠人」了,比如[釜山行]裏徒手打殭屍的模範丈夫,[鄰居]裏被當做嫌犯的黑道分子,[冠軍]中腕力比賽冠軍。

[釜山行]中的經典場景,豆瓣8.4

這次的黑幫老大不是一般的狠,除了「大哥大」的身份,還有個拳擊手的背景。

馬東錫本人也參與進了影片的創作,在接受採訪時,他說:「很多動作片裏的套路都一樣,所以我想加一點不同的東西」,片中不少「驚喜」都是他的點子。

比如沙包不是沙包。

黑幫老大是個惡人,但不是惡魔。馬東錫在詮釋這個角色時,通過細微的表情來傳達「梟雄」式的兇狠與勢在必得,很符合黑幫老大的地位、氣魄,和以前那種一言不合就開罵的「狠人」完全不同。

警察的飾演者是金武烈,他在片中就是不斷捱打的存在。

被黑幫老大打。

被老大的小弟打。

被同事女法醫打。

真正的惡魔殺人狂,由金成圭飾演。

韓國此類影片中,對於殺人狂的還原都是絲毫不美化的。[追擊者]中河正宇飾演的變態堪稱模板,那種萎靡、喜怒無常、神經兮兮、身形猥瑣幾乎是韓國電影中每個殺人狂的特徵。

從上至下[追擊者](豆瓣8.4)河正宇飾演的變態、[鄰居](豆瓣7.4)狗煥他爹演的變態、[惡人傳]

[惡人傳]裏的變態也是同款。影片沒有對他的動機做太多解釋,對他的刻畫不算太多,但那種變態氣質通過一個眼神就到位了。

影片保持了韓國電影一貫的大膽作風,在這三個主人公之間展開的故事,揭開了韓國社會的黑暗面。對不作為的警察、受賄的局長,對「大哥」和「組織」忠心耿耿的幫派分子,做了詳盡的描寫,與之相較,隨機殺人案倒像個引子。

警察與黑幫聯手,在日本和韓國確實存在,行賄貪污更是不言自明的事實。在警察局無作為的情況下,看黑幫以暴制暴還挺爽的。

可是,這麼一部黑暗的犯罪片,實際上三觀很正

[惡人傳]和[孤狼之血]可以一同觀賞,對比強烈。前者是黑幫警察聯手緝兇,警察仍然信仰法律;後者是警察和黑幫打成一片,可以用一切手段。

最值得回味的是一句簡單的臺詞:「即使像你這樣的魔鬼,也有權聘請律師,有權保持沉默,你說的任何話都有可能成為呈堂證供,如果你請不起律師,我們將用納稅人的錢為你指派一位,混蛋。」

它是這樣一部電影,將法治社會的陰暗面全都告訴你,卻仍在讚美它;將法律的羸弱全都暴露出來,卻仍在歌頌它。

更精簡的說法是:「對不起,我還是警察。」

文_西瓜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看電影雜誌」

轉載請私信聯繫,未經授權的轉載將被我們視為侵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