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何区分不可能和难以置信呢?就像如果把正确答案排除了,剩下的那个就不是真相了啊。


附注:以下后期奎因问题相关阐述节选自日文维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E%8C%E6%9C%9F%E3%82%AF%E3%82%A4%E3%83%BC%E3%83%B3%E7%9A%84%E5%95%8F%E9%A1%8C

本回答微泄《希腊棺材之谜》,《暹罗连体人之谜》,《法国粉末之谜》,《中国橘子之谜》,《十日惊奇》,《红发会》,《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华生学推理》,《特伦特最后一案》,不涉及核心剧透

不懂日文,百度翻译了一下,

后期奎因问题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个问题:

关于「作品中侦探最终提出的解决,是不是真的解决在作品中不能证明的事」。

也就是说,在「推理小说中」这个封闭的世界的内侧,不管再怎么细致地组织理论,侦探也无法确定唯一的真相。因为,侦探给予的线索不是完全齐全的,或者不能保证其中没有混入假线索,也就是说,侦探无法察觉侦探所不知道的信息。

另外,「伪造的线索」的问题也与所谓的「操纵」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即使侦探根据逻辑查明了「犯人」,那个侦探、或者被指名的犯人,在更高层次的「犯人」的假想中行动的可能性也经常存在。像这样元凶、元凶、……由于假设,推理的元水平有无限堆起来(无限阶梯化)的畏惧发生。

第二个问题:

是关于「在作品中侦探象是神一样地挥舞,决定登场人物的命运的事的是非」。

侦探本来就不是司法机关,而是有指摘犯人的能力,但是没有逮捕的许可权(外行侦探的情况),侦探参加搜查或者指摘犯人,本来就不应该发生的犯罪,对于增加牺牲者的责任该如何考虑?这是一个疑问(比如,想要逃避侦探搜查的犯人到处杀害相关人员的情况)。

另外,「名侦探的存在本身引发事件的案例(比如,为了愚弄侦探或者挑战侦探而引发的杀人案例)」,或者「以侦探参加搜查为前提而计划发生的案件」等等被牵扯到一起讨论。

从作品的外部构造(作者-读者)的关系性产生的「第一问题」中,从作品内部构造(犯人-侦探,或者牺牲者-侦探)的关系性中产生与登场人物身份相关的深刻纠葛「第二问题」。

第一个问题详参豆瓣:

从后期奎因第一问题出发:悬崖边的游戏

从后期奎因第一问题出发:悬崖边的游戏?

m.douban.com

个人拙见,第一个问题相关作品,如希腊棺材之谜,暹罗连体人之谜(我认为因为某些线索解答不能自洽,直接导致奎因放弃了挑战读者)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华生学推理(正典以外的道尔作品,详参新星图注本第八卷最后致意,正典以外的福尔摩斯故事,微信读书上可看),这两本分别是福尔摩斯,华生推理错误,即线索多重解答

第二个问题相关作品,如法国粉末之谜,暹罗连体人之谜,中国橘子之谜,十日惊奇,特伦特最后一案(这几作表现侦探和凶手的纠缠)

另外,红发会可与名侦探柯南241话生意兴隆的秘密联系起来

我认为,推理小说的逻辑流和欧几里得的公理化体系相近,都是存在几条公理,辅之以若干条件(线索),进行演绎推理,理想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只是蕴含式,没有新东西

但实际上由于第一第二问题的存在,我们只能说,这样的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性最大,仅此而已

毕竟,密室讲义再强,后世都能打破并开创新历史,物理大厦建成,也会飘来两朵乌云嘛

我们伟大的马里尼说,一切皆有可能,所以,不要说什么「一定」,「必然」,「大功告成了」

不然你就会像刚刚大学毕业的埃勒里一样,被人啪啪啪打脸


有一些文章,有一些唯美的句子,在文中并无作用,甚至有点中二、比如葬爱家族经常写的忧伤的句子。这个类似于侦探文中的美文美句摘抄!这话说出来都不是为了什么解密,纯粹用来装点的。就像名侦探柯南每一集主题曲之前的那一段话,听起来优美舒服心潮澎湃。很厉害的样子。

然后呢,理解上类似于,做单选题时用排除法来思考,福尔摩斯是个知识存储量很大的人,判断力很好,善于推理的人。把某个现象的出现先假设出所有可能造成的途径,然后一个个代入验证排除。

句意上,不可能就是不可能完成的。难以置信是形容侦探根据以往经验或者固有认知初步判断不太相信的现象。词义有轻重。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s , whatever remains , however improbable , must be thetruth。(百度过来的字体都没变)英文翻译过来的,要究词,涉及到翻译的问题了。我觉得这个听起来很顺口,特别好。

之所以能被排除就是因为逻辑不通,是不可能完成的。是基于事实来讲的。就像一个人在房间里肯定不会在短时间凭空消失,既然有错误那就不叫正确答案,不能搞混逻辑顺序。而且单单就这一句话来讨论,前面一句已经假设好了,排除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你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代入等于错误答案,为什么又要去推翻前提呢?你偷换了概念,或者说理解错了不可能这个词。

如果你想说,是人就会犯错误,就有可能会判断失误,造成排除正确答案的现象,那么你说的不是福尔摩斯,是考场的学生们。因为记忆能力不好,因为粗心,因为种种原因。讨论的也不再是一个话题,就此打住吧。


这其实就是个meta问题……用更容易理解的话来说明的话,就是海猫里提到的「棋盘」说。

小说中的故事在「我们三次元的人」看来是个棋盘,所以他们可以用「红字」「蓝字」来给本应该无法客观排除的可能性下结论。比如你用「红字」说「这个密室没有暗道也没有用到什么机关,并且只能靠门出入」,那就是真没有。就像你看小说的时候可以根据「页数」来判断这是不是「最终解答」一样,但「书中人物」是没有办法观测到「页数」的。

但如果这是一件「三次元」的事,你没有发现暗道完全有可能只是因为建筑师水平高你发现不了而已,更极端地说,甚至有可能是用某种尚无法理解的科技达成的机关。而且三次元的事你解谜的时候是看不到「进度条」的。即便假设我们在「棋盘」内,然后棋盘外的「存在」用「红字」限定了「棋盘」内的这个谜面不存在「暗道」的可能性,处于「棋盘」内的我们也是无法观测到的……

也就是说,福尔摩斯的这句话实际上以读者视角而言是成立的,但是书中人物是没有办法判断成不成立的……看过奎因第一时期小说的读者应该都很清楚奎因擅长的那套逻辑体系,列举法、排除法、分类讨论、反证法等等……但同时也应该知道,这套逻辑体系其实都是建立在犯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罪行或者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的。也就是说,奎因第一时期的小说实际上是无形之中给了读者「红字」,才能够保证他的这套思维和推理模式成立。

说了这么多,有人应该发现了——我觉得这个「矛盾」其实就是「奎因后期问题」第一条(简单地说就是「侦探」无法判断自己给出的「真相」就是「最终真相」)的根源。就是因为作者本人把自己代入到了书中人物中才会出现的这个问题……楼主也同理。所以要解决这个「矛盾」其实也很简单,你把故事直接当成「棋盘」来欣赏或者思考就可以了,区别只是在于一般小说不会像海猫那么直白给你「红字」而已……


排除不可能是用证据来排除的,而剩下的难以置信是没有证据证明是否为真的。这个办法只是找到了真相的可能,还是需要继续寻找对应的证据。(个人观点)


肯定是靠线索呀,其实案子的所有可能在一开始福尔摩斯都已经考虑过了,然后根据之后的调查在一个一个否定,最后剩下的那个不管怎么样都是真相。


  1. 这样写比较酷。大家崇拜福尔摩斯就是因为这个角色特别的牛X;
  2. 后面的故事里面说了,福尔摩斯的哥哥是英国政府里面受信任的重要角色。从这个角度看,福尔摩斯自己很可能也不是普通老百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