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黃金是代表家庭富足的吉祥之物,因此黃金就自然而然成了婚嫁的必備物品。但在舊時,嫁娶可不是像今天的人們,只要你情我願就馬上可以一起過日子,它絕對是一件極其隆重而複雜的事。

相傳西周初年,輔佐天子執政的周公為整飭民風,親自製禮教民,將嫁娶分為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節。其中「納徵」,就是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又稱納幣、大聘、過大禮等。後經司馬光、朱熹等人簡化合併,又經過民國時期的篩檢就成為了我們現在的婚禮風俗,但是聘禮這個環節卻是一直沒有去掉。

所以,傳統習俗的三金一般指的是:金項鏈,金耳環,金戒指。但在我們的父輩和爺爺輩的時候,結婚訂親或者結婚前會由新郎家為新娘購置金首飾,那時候還是五金,「五金」指的是項鏈、耳環、戒指、手鐲和腳鐲

「五金」是有其寓意的。項鏈是護命性命的,類似小孩子的銀鎖鏈;耳環是讓媳婦護住耳朵,不要聽信讒言,避免產生夫妻矛盾吵架;戒指是一種互相屬於的標誌,這點和西方的交換婚戒有點類似;手鐲古是辟邪用的,防止邪祟作怪;腳鏈的作用和手鐲類差不多,也有說是為了綁住新娘,防止其變心離家的。

當然除了黃金,還是有很多新娘會選擇其他首飾來搭配的,可以看看這個瞭解一下:新娘首飾搭配法則


真假咱們不用操心,買的人操心就行了,何必滿足這個心理窺視欲呢?但說到黃金的價值寓意那就多了,黃金是目前全球最具貨幣價值的金屬,歷史遠超中華五千年,它自由性,美麗光澤,及優良延展性及穩定性,甚至優異的導電特性是他具有歷史及現實的廣泛價值。金玉良言,金科玉律,金聲玉振等都讓金與珠寶如影隨行!可見金有多重要及名貴。

但,金與錢也許太緊密,以致於精神追求超凡脫俗的文人們會表達出某種不屑,但金有何錯,金無足赤金自己並不驕傲。


是真的,不過很多都是薄片的,很輕也不貴


有些是當地的風俗,,戴的多表明越喜慶 。。各個地方風俗不一樣


哈哈,可能是當地風俗習慣,足金首飾簡單看說明不了什麼,首飾的薄厚重量差異很大,不過人家能炫自然有實力!


真的,這樣能顯示出女人的地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