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馬拉松愛好者,但不懂競走,求科普下。


說的很碎,大致道理很簡單:

沒多少人玩/商業價值低,你想牛逼很容易。大家都開始玩,那就沒這麼容易了。


就奧運會來說,競走是目前最冷門的運動之一,是田徑徑賽里最冷門的,沒有之一。

今年東京奧運會田徑大項里,50公里競走是唯一一個只有男子項目、不設女子項目的。田徑世錦賽也是2017年倫敦才第一次有女子50公里,然後參加女子50公里的不少都是年紀相當大了的阿姨級媽媽級選手……

並且從2022年開始,50公里競走將從奧運會和世錦賽上消失。國際田聯理事會的理由是,保證田徑項目的觀賞性和商業價值。

——這等於官方發話,競走(尤其是超長距離競走),沒有觀賞性和商業價值。

再按照奧委會審批一個項目進入奧運的標準,是男子項目需要超過4大洲、75個國家和地區廣泛開展,女子項目少一點,三大洲、40個國家和地區廣泛開展。

——顯然競走不但無法達到要求,最近幾十年甚至很可能一直處于越發萎縮的狀態。

那逐漸死亡就是唯一的道路了。

不是不尊重這項運動。

說白了,競走的商業價值、觀賞性、參與度都非常糟糕。甚至即便從競技體育範疇退下來,也很難變成徒步、健美操、踢毽子、跳繩之類的民間體育項目。

當年競走最火的年代是19世紀中後期,當時歐洲的所有運動都是為貴族大老爺們設計的,普通工人壓根參與不了,於是他們就比誰走路快,畢竟這不需要器材,對場地要求也很低,也有點反抗平權的意思。然後最本質的是,還真有人看競走——大家表面是看,實際是賭,押賭誰走的最快。

結果沒火幾年,自行車競賽一出來,大家又都賭自行車去了。視覺衝擊力、尤其是撞車的刺激性高多了(同理後來職業足球、賽馬賽車、以及各種現代競技運動發展起來後,大家玩的更多更專業,競走這種很快熱度就低下去了)。

所以競走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不溫不火。論技術難度,競走比跑步難度都大,動作還更反人性。

一步步的,越來越少的人玩競走,主要就集中在歐洲、俄羅斯和繼承了蘇聯體制體育的中國。

然後中國很長時間競技體育的發展思路是這樣的:

商業價值低→參與的人數少→通過訓練奪得名次的幾率就高→大力投入該項目→取得成就。

因為中國很多時候體制內的體育無所謂商業價值,反正爭金奪銀是第一要務。所以過去中國女子馬拉松厲害也是因為這點。

等到商業化一出現,大家真的都系統性全面化的開始一項運動,在真正的競爭面前一下子就不行了。

之前歐洲幾個老將還抗議過女子50公里競走應該進奧運balabalabala,劉虹倒還是挺理性的,認為首要任務是先多普及競走,現在競走的市場和發展壓根撐不起它佔據最頂級賽事一個項目的需要。

和競走有點類似的項目,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鏈球和馬術,前者就是小眾冷門的代表,後者越來越變成養馬技能的PK,具備養的了好馬的基礎,培養一個馬術運動員反而不是那麼困難(相比田徑、水上項目或球類)。

PS:目前頂尖競走選手,跑馬拉松的實力也是非常了得的。頂尖男子競走選手的全馬水準,有數據記錄的,很多都在220左右,也有跑進217的,女子也有跑進240-245的,這些還都是在退役後、或者作為訓練玩票參賽的成績,專項練的話會更快。截取其中5公里,馬拉松和競走需要的體能消耗也非常接近。

這就回到基礎的問題,東非幾個馬拉松強國的競走選手幾乎全是長跑出身、但沒什麼建樹的,說白了,競走的商業價值低、沒錢唄。不然能繼續跑的,顯然都繼續玩路跑/馬拉松去了。


總結(非常個人觀點):

中國女子競走厲害,依然是沾了這個低商業價值項目(下坡路)的光;

競走這個項目未來還是很危險的,奧運世錦賽都逐漸削減它,以後指不定就慢慢淡出競技體育了;

馬拉松相反,目前依然還在一個增長上升期;

國內馬拉松頂級選手在進步,不出意外可能近幾年就會超過之前那一代的成績(對那一代是否乾淨,保留質疑)。但世界馬拉松的進步會更明顯,你提升3分鐘,別人可能提升5分鐘,成績反而可能越拉越大了;

男子女子都會是這個問題。好比國內的男子頂尖集團過幾年肯定會有越來越多人跑進210,然而世界範圍,等這些年從小就開始專項馬拉松的東非軍團們起來,跑不進205都毫無競爭力;

國內馬拉松頂尖選手現在慢慢開始的商業化,是個好趨勢。先比過當年那些藥罐子前輩們(應該很快了),再慢慢看齊世界,避免差距越拉越大,慢慢迎頭趕上。


馬拉松和競走還是有點相似的地方,都需要耐力。

如果你是個肯亞人,有這種天賦那你肯定會選擇長跑。因為長跑商業化好,更容易賺錢。你需要自跑步賺錢養活自己。

但如果你是個中國人,你可能傾向於選擇競走,因為競走職業化程度低,更容易在世界大賽拿金牌,從而更容易拿到獎金。國家養著你。

不過我國近幾年馬拉松發展得很快,如果能形成一個健康的市場,就會有更多人選擇馬拉松,水平也就能提上來。


中國競技體育體系最牛逼的並不是這些運動員,而是深諳孫子兵法的操盤大佬們。

你聽過田忌賽馬的故事么?我國特別喜歡在別人不重視的奧運項目上大力投資。

當然,有時也有些蠢,比如把乒乓球玩過火被全世界不斷改規則都打不下領獎台所以險些被逐出奧運。

————1月22日補充————

既然我又引入乒乓球項目來支持自己論點,那咱們三個項目一塊兒對比吧。

顯著的指標有幾個:

全球大眾參與普及度:馬拉松&>&>乒乓球&>&>競走 (這個來杠十幾億中國人多的,快發動大家一人一塊捐錢多捐幾個乒乓奧運金牌項目出來吧)

粉絲分布廣度:馬拉松&>&>乒乓球&>&>競走(競走核心兩個規則有幾個能說出來的?)

粉絲消費力:馬拉松&>&>乒乓球&>&>競走(這個又是杠點了。馬拉松基本不需要門票,記住是基本哈,有賽事終點賣票也就幾十刀,夠看幾場乒乓球吧。但是,就國內隨便一場馬拉松都能揪出三位數買了馬拉松大神帶貨的Nike Vaporfly,2000人民幣,能跑個500公里吧,還不算衣服錢。乒乓球大神帶貨么,有幾個用狂飆王的舉下手?至於競走鞋么,你淘寶搜一下?)

贊助商:馬拉松&>&>乒乓球&>&>競走(看看是世界級品牌還是地區品牌就好了,不廢話)

項目獎金多寡:馬拉松&>&>乒乓球&>&>競走(競走有獎金么?這最直接,有獎金就有高水平運動員,於是就有了我文章開頭的結論:我國特別喜歡在別人不重視的奧運項目上大力投資。)


你這問題說的不準確,女子馬拉松也是超一流的,只是近幾年有所下降,趙友鳳太遙遠了,當年王軍霞、孫英傑、周春秀、白雪、朱曉林也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馬拉松記錄219放在哪裡也不算差了。現在一姐李芷萱的226也是可以的了。中國女子馬拉松在近十年內下滑比較明顯,重名次不重成績,導致近幾年成績出不來。但是現在馬拉松的大眾成績的飛速成長,我想定會促進專業運動員水平的再次提高,我想馬拉松再次崛起也不會太遠。

有好多運動也是類似,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行,但是網球不行;中長跑不行吧,競走短跑越野跑也行。我的理解是職業化開展好的,中國都不行;重技巧輕對抗的運動中國都行。


競走在大部分國家地區都是業餘體制,因此國外競爭運動員都是在校學生和業餘愛好者,國內(也包括部分東歐國家)則採用專業體制選拔運動員專職用來訓練和比賽,所以成績突出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馬拉松屬於完全不一樣的情況,本身建立在全世界眾多跑步愛好者的基礎之上。由於簡單易行和對心血管系統良好的促進效應,長跑本身成為世界上最普及的運動之一,由此引發的裝備消費吸引了耐克,阿迪,愛世克斯等眾多體育品牌的贊助,形成了龐大的市場!世界各地每年舉辦數萬場馬拉松賽事,每年幾十億美金獎金額足以養活一大批職業運動員。日美等國大學也非常重視馬拉松比賽,社會上也有不少的長跑俱樂部,儲備了一大批職業和半職業的長跑運動員。所以馬拉松領域的訓練水平和職業半職業運動員數量絕非競走所能比,即使職業體育的網球領域也很難比擬!所以,馬拉松領域的競爭和訓練水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僅東北非有一大批靠馬拉松謀生的天賦出眾且刻苦訓練的黑人運動員!日美歐等國同樣有一大批馬拉松職業和半職業的運動員,中國馬拉松運動員要殺出一條血路,其難度絲毫不亞於中國足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