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剛做完臨期牛奶 既然說做完,嗯,結果不用想了…

很多人一看,臨期的啊,就走了,

還有就是問你,你有那啥那啥沒,沒有,走了。

還有,保質期有沒有長點的,有保質期到2個月以後的。有,比市場價便宜20到15元左右。然後太貴了。有10塊錢的,日期還有幾天。喝不完,不買了。

還有很多就是,你這牌子沒聽說過啊。我給他們看一線品牌,純甄,安慕希,然後人家說太貴了。

大部分人都是那種;要便宜,一線品牌,日期一個月以上。

再就是,太小的孩子家長不敢給買著喝,上學以後,很多小孩住校,大人不喝。有喝牛奶習慣的,要麼訂鮮奶,要麼有固定品牌。

最後,利潤太低,很多人跟你砍價。他們心目中的臨期應該是這樣的。原價60,你得賣20才能接受。

以上,只是我個人看法,當然,也有乾的好的,僅做參考。


在倡導新零售的今天,傳統食品行業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困擾,一大批以消費者為中心、倡導個性化消費的初創企業迎來機遇,不論是被動地反思還是主動地創造,整個行業都在尋求新的變化,試圖找到未來人們會追隨的下一個新消費模式。

隨著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人們希望他們的物質需求能夠被賦予更多的精神內涵,產品本身即是生活理念。順著這一思路,國外興起了許多專門做臨期食品的超市。

與以往只把價格作為賣點的粗暴銷售方式不同,它們開始倡導商品的低碳性、環保性,打出了拒絕食物浪費的口號。這些超市的消費者也不再僅限於愛買打折商品的老年羣體,許多年輕人也成了超市的消費主力軍。

臨期食品,顧名思義是指即將到達保質期的食品,許多人對它接受無能是因為質疑它的安全性。但其實,臨期食品屬於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符合安全食品的範圍。

在創立臨期食品超市之前,為了避免造成食物浪費,國外會把這些食物分發到各個救助站,從而把它們變成了窮人的救濟糧。

今天,各國人們對臨期食品的意識程度雖然有所提高,但關於臨期食品標準化的市場仍沒有出現,對臨期食品的處理方法也各不相同。

國外:開超市、救濟餐、可持續利用……

「A food waste supermarket」是英國利茲的一家「剩食超市」,由慈善機構「The Real Junk FoodProject」開設。

他們與當地的其它超市進行合作,進購那些臨期食品並進行售賣,通常這些食品的價格都很便宜,人們甚至可以不付錢,通過勞動來換取,這家超市為當地的貧困家庭帶去了不少支持。

位於美國華盛頓的DailyTable是一家非營利性的零售超市,超市裡大部分都是由當地的大型供應商捐贈的臨期食品,為人們提供各種便宜的農產品、乳製品、麵包等食物。

他們會把這些食品在自己的廚房裡進行加工烹飪,在營養專家的指導下為顧客送去新鮮的「即食餐」。

值得一提的是,Daily Table由Trader Joes(缺德舅)的前任總裁Doug Rauch創立,而此前的TraderJoes是一家走奢侈路線、以浪費食物聞名的全美連鎖超市。

WeFood是丹麥第一家臨期食品超市,位於其首都哥本哈根,從開業的第一天開始,這家銷售臨期食品的超市就成了引發國內外關注的「明星超市」,就連丹麥王妃和食品環境部門的大臣都去到了它的開業典禮。

這家超市在開業3周以來,在Facebook上吸引了3萬多粉絲,可見它的人氣火爆。與普通超市相比,WeFood的價格要便宜50%左右,但來WeFood買東西的人們並不都是沖著它的價格,大部分人們是因為喜歡這家超市的概念。

除了開設臨期食品的超市以外,國外會把這些臨期食品進行回收利用,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剩餘價值,創造出最大的社會效益。

在日本,24小時便利店羅森會與當地的廢棄物處理商進行合作:

商店的下架食品先交由處理商;處理商進行無異味的簡單處理後,再把這些食品送到堆肥處理工廠,賣給肥料公司;最後肥料公司會把這些堆肥變成有機肥,分發到與羅森合作的農戶。而農戶用這些有機肥種植出來的蔬菜水果最終會重新擺在羅森的商品貨架上。

德國有一家旗下設立了800家分支機構的公益組織,叫「救濟餐桌」,僅僅在柏林市就有13家他們的機構。「救濟餐桌」主要是回收超市裡的臨期食品,再把它們分發到需要人的手中,大約有70萬人會定期接受他們的免費食物,最多支付不高於1歐元的象徵性費用。

與此同時,德國聯邦食品回收協會擁有80家回收食品的中型公司,因為通過發酵後的回收食品能夠產生沼氣發電發熱,食品回收協會正是發現了這一點。

國外對臨期食品的重視其實也與近幾年食物浪費的數據有關,《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研究表明,美國人每天浪費將近15萬噸食物,相當於每人每天浪費約一磅(約合0.45千克)食物,其中水果和蔬菜浪費最多。

根據英國非政府組織「熱愛食物,痛恨浪費」在全英各城市的調查來看,英國人每年要把價值151億英鎊(約合244億美元)從超市購買的食品棄之不用,扔進垃圾箱。

平均每個英國家庭每年丟棄價值572英鎊(約合925美元)從超市購買的食品,主要原因是「過度購買」導致食物過期或者根本不喫。

未來可能成為數萬億美元的好生意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進口食品規模已超過7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進口食品消費國之一。

具有明顯價格優勢的臨期食品大可在這個行業試水,因為進口食品的消費阻力恰恰就是價格,加上電商模式的流量屬性,愛追求個性化、時尚化的年輕消費羣體勢必會成為它們的消費主力。

對企業來說,臨期食品原本是一種產業過剩造成的負擔品,處理不當還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

而特地打造臨期食品的出售無疑是對資源的再次配置,不僅減輕了產品的成本損失,更能彌補市場空缺、收穫新的消費羣體。

特別是在大力倡導環保節儉的今天,臨期食品本身就有很好的品牌概念,它甚至可以被當做慈善商品來解決全球的飢餓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13億噸食物被浪費,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400億美元。

所以不論是從產品本身出發,還是市場環境來看,臨期食品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商業機遇。


前景可期,不過還是得一線城市,接受能力更強一點


可以開,但是需要有渠道。現在海外託運的成本太高了,如果從國內渠道進貨的話,成本肯定也貴,除非找貨運公司託運。目前的託運主要是兩種空運和海運,空運是一週左右,海運的話一般需要一個月。如果是歐洲的產品,可以考慮走火車託運,這樣的成本會降很多。樓主需要都瞭解清楚,再考慮要不要開進口食品店。我也不懂,只是最近也在做一個美國的產品,自己找了這樣的空運公司合作了下,感覺量少的話,成本會貴一些。


如果想開進口臨期食品店的話,首先需要的就是進貨渠道,是自己找渠道還是從大一些的倉庫進貨,這需要的成本還是比較高的,雖然進口臨期食品要貴一些,但好在利潤可觀,目前來說國內一二線城市還是比較認可進口臨期食品的,消費羣體和購買力在,而三四線城市目前對進口的臨期食品不太認可,不過相信未來的市場空間還是很巨大的。不同地區的切入點不同,需要結合自身條件再做決定。


桶裝的進口啤酒僅售10元;

德國的進口牛奶1折出售;

日本的進口麥片50元兩大包;

印尼進口的餅乾買一送一;

……

逛超市時,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接近保質期的商品被集中放在一個區域,並且特別標註為「臨期食品」。這些商品大多會「根據保質期來定價」,一般以5折或更低的折扣來進行促銷。零售價10元的飲料,在「臨期食品區」僅需10元一箱。

而線上平臺更是為這些售賣臨期商品的商家提供了商機。在各大電商平臺,我們都能看到有專門標註好「臨期」關鍵詞的食品出售,甚至還有不少商家專門低價大批量收購臨期商品,店鋪專門只出售臨期食品。

某個正在做臨期牛奶銷售的網友稱,保質期在兩個月及以上的,一箱比市場價便宜15元-20元,還有幾天過期的就10元/箱,賣的還不錯。

商家們會按照食品的剩餘保質期時間長短來進行分類,並提供1-8折不等的優惠折扣,越是臨近保質期的商品價格則越低。

為此,慢慢買大數據也對篩選了部分臨期商品進行價格監測。根據慢慢買大數據的監測數據顯示,由於越來越接近保質期,江中猴菇組合在近一個月內的價格快速下降,從最開始的210元降至目前的118元,相當於優惠了將近5折。

*數據源於慢慢買大數據

多力多滋玉米片(6種口味)組合裝的價格也在近期出現明顯的下滑趨勢,從最開始的32.5元降至目前的11.8元,相當於優惠了3.6折。而它的歷史最低價9.9元曾出現在7月11日。

*數據源於慢慢買大數據

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臨期食品出售是對資源的再次配置。因為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13億噸食物被浪費,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400億美元。

但是由於市場標準缺失,有些折扣食品存在進貨貨源不明、來路複雜的情況,產品質量保障問題存在隱患。因此,消費者在選購臨期商品時,除了看價格,還應留意外包裝等細節,「尤其要注意外包裝有無塗改生產日期、包裝有無破損、是否有出現漲袋等質量問題。」

當然,也有部分消費者表示,雖然白菜價很吸引人,但出於安全問題考慮,也不會選擇臨期的商品。但是凡是買過臨期商品的消費者,一般忠誠度都比較高,會頻繁性地購買這類商品。

在任何情況下,消費者和商家都應時刻關注商品的質量和價格變動的合理性,但這不僅僅只是針對臨期商品。很多行業,很多品類都會出現價格波動較大的商品,除了大型促銷活動如618、雙11,以及季節性較強的商品。

例如零食品類京東銷量榜第一的三隻松鼠的「每日堅果」大禮包,價格波動非常頻繁,基本在日常均價139元上下浮動,近期價格又呈現出下降趨勢,而歷史最低價(各大優惠券累計使用後),曾低至15元,出現在2019年10月26日。

*數據源於慢慢買大數據

「麥片屆的網紅」卡樂比在近三個月以來的價格也呈現出波動下降趨勢。目前的麵價是69.9元,優惠後活動價在56.9元,而歷史最低價(各大優惠券累計使用後)則出現在2020年5月21日,僅需10.9元。

*數據源於慢慢買大數據

當面對這種主觀因素或客觀因素導致的商品價格變動,不同消費者會存在不同的反應。對他們來說,「值不值」是首要考慮的問題;而對於商家來說,看到並根據消費者給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價格,纔是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為了達到這個結果,商家應學會對消費者預期價格、價格原有水平、價格變化趨勢、競爭格局等多種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和把握,從而掌握消費市場的動態,反推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幫助企業更好地形成自己的定價策略。


我可能就是因為自己是個喫貨就想到做這個~稍微大點的城市包容度高一點,小城市選址也重要,一般數家庭不選擇買臨期食品,雖然有些保質期還有半年八九個月以上,學生年輕人愛喫零食的人羣多一點,除了開店我也會一些線上銷售也是一種方式


除非你想2、3折特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