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伯為何要在鴻門宴上救劉邦,為什麼要在廣武救劉邦父親,為何要在項羽身死國破後接受劉邦的「賜姓劉」?


項伯的故事告訴我們,你壓根不能相信自己的親戚,他們的某些小動作就能害死你
秦代的張學良。怪不得他和張良關係好。。


我以前也覺得奇怪,為什麼項伯要坑項羽。我們先來看看項羽的父親,

項少龍後來應該穿越回去了(不能帶歷史人物回到現代,參考星爺《上海灘賭聖》),或者因為現代人不能免疫古代疾病早逝,然後把妻子和子女託付給了騰翼,荊俊照顧。若干年後的夜晚,荊俊(化名項伯)看著成年後的項羽,想起烏廷芳與嫪毐(連晉)的交情,長嘆一聲,向著霸上劉邦的大營策馬揚鞭。

成年項羽

(上述內容純屬扯淡)


項伯資料不多,重頭戲是鴻門宴。

看了下之前的回答,

1 項伯和張良是深交,也不會未卜先知。

2項伯官拜左令尹,是項氏核心人物之一。

3章邯是導致項梁死亡的兇手,項羽沒有顧及項氏一族的感受,項伯為什麼要顧及項羽的感受?

4項伯在之後的烹劉太公,收九江兵都有登場。依然發揮著巨大能量。


楚漢相爭之中,項伯最大的人生污點,怕是只有這一條:

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我們沒有任何人知道,在劉邦擊破項羽的過程中,項伯到底立下了什麼功勞,是像項羽的大司馬周殷那樣實打實的功勞,還是指項伯在鴻門宴上保全劉邦的性命或在廣武保住劉太公的性命,或者是在項羽兵敗垓下之後率項氏集體投降於劉邦。

個人猜測是後者,即率項氏集體投降於劉邦

項羽身死垓下之後,項氏一族的領袖當由原為西楚左令尹(即左丞相)的項伯接替,項氏當何去何從,項伯需要拿主意,是像項羽那樣頑抗到底,還是向劉邦投降呢?

項伯選擇了後者,於是就有了「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的記載。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史記·項羽本紀》

如果項伯率項氏一族和劉邦頑抗到底,會怎樣呢?怕是項氏一族會被連鍋端,僅有桃侯項襄、平皋侯項它和玄武侯三位早期投漢的三位項氏族人可以苟活於世。

「生存還是毀滅」,這從來都是一個重要問題,項羽選擇了毀滅,項伯選擇了生存,此所謂人各有志,我們不能因為項伯做出了和項羽不一樣的選擇,就批判項伯。

如果項伯僅僅是在項羽身死垓下之後選擇了率項氏一族集體投降於劉邦,我們根本不能說項伯有負項羽,不能說項伯是西楚的內奸。我們只能說,項伯識時務,畢竟項氏大勢已去,不但靈魂人物項羽身死,而且兵散地失,項伯縱使有心殺賊,也終於無力回天。

除了一句語焉不詳的「以破羽纏嘗有功」外,史書中的項羽一共出現三次。這三次,項伯都是有功於項羽,而非有功於劉邦。

項伯第一次出現,即鴻門宴前中後。

鴻門宴開始前,項伯私自探訪劉邦軍營,欲與張良「私奔」,結果被張良帶去見了劉邦,劉邦向項伯表達了其「不敢背項王」的信念。之後,項伯回到鴻門,把自己私訪劉邦軍營的前因後果和所見所聞毫無隱瞞地講給項羽聽。

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項王許諾。——《史記·項羽本紀》

以項羽當時的處境來看,項伯對劉邦軍營的夜訪很成功。

第一,劉邦主動低頭認錯,表達了向項羽稱臣的意思,此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二,項羽無需擊殺劉邦,既避免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可怕後果,又避免了背負不義之名的窘境,避免了諸侯軍的背叛。

第三,鴻門宴之後,項羽入主關中,並在分封之時把劉邦趕到巴蜀,同時強迫劉邦裁軍至三萬。

鴻門宴進行時,項莊受范增的蠱惑,意欲以舞劍的當口謀刺劉邦。項伯識破范增的伎倆,主動站出來共同舞劍,並且時時以身相護劉邦。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史記·項羽本紀》

從結果上看,項伯的確是保全了劉邦的性命,但站在項伯和項羽的角度,項伯只不過是保住了談判結果,避免了事態向不可控制的方向演進。

可以說,在這一回合中,項伯才是替項羽著想的,而項莊則是受范增蠱惑的愣頭青。

鴻門宴結束,項羽如願地進入秦都咸陽,並在咸陽大封諸侯,劉邦被封到巴蜀,張良則把劉邦賞賜給他張良的金銀珠寶全部贈予項伯,劉邦也因張良厚待項伯而向項羽請求漢中。

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史記·留侯世家》

我們有理由相信,劉邦能得漢中,項伯當是為劉邦說了好話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另一條重要的記載,即在劉邦「請漢中地」時,劉邦其實已在事實上控制了漢中,項伯和項羽不過是做了個順水人情罷了。

(酈商)從沛公攻緱氏,絕河津,破秦軍洛陽東。從攻下宛、穰,定十七縣。別將攻旬關,定漢中。——《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項伯第二次出現,是在英布降漢之後,收攏九江兵。

楚已使項伯收九江兵,盡殺布妻子。——《史記·黥布列傳》

這段記載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

九江王英布聽從了漢使隨何的意見,殺了項羽派去的使者,並興兵攻楚。項羽派楚將項聲和龍且攻打英布,經過幾個月的時間,英布被龍且打敗。

英布本打算率軍投奔劉邦,但害怕楚軍截殺他,所以就從隱蔽的小道,和漢使隨何等少數人到滎陽去見漢王劉邦。

得到漢王劉邦支持後,英布又派人回九江招攏舊部。英布回去招攏舊部時,項伯已經完成了對英布九江兵的收編,殺盡了英布的妻妾和子女。

為什麼打敗英布的是龍且,收編九江兵的卻是項伯呢?從項伯的「左令尹」職位來看,恐怕項伯並不是武將而是文官,龍且擊敗英布之後,還需趕赴滎陽前線和項羽並肩作戰,而收編九江兵這樣的瑣事,就交由項伯來辦了。

項伯完成對九江兵的收編之後,或許帶了一部分到滎陽前線,或許沒帶,總之,項伯回到了滎陽前線回到項羽身邊,而九江兵則交給了周殷。

後來,在項羽的生死關頭,時為大司馬的周殷背叛了項羽。

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史記·黥布列傳》

項伯第三次出現,是在廣武勸項羽不要殺劉太公。

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史記·項羽本紀》

項伯說出這段話的背景,表面上看是劉邦不顧父親劉太公的死活,說出了「分我一杯羹」之語,實際上是項羽面臨巨大的困境。

(劉邦)使劉賈將兵佐彭越,燒楚積聚。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漢王則引兵渡河,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派劉賈幫著彭越燒毀項羽的糧草,項羽親自東擊彭越,彭越跑掉了,劉邦則趁著項羽東擊彭越之時再次拿下成皋,吃著敖倉的糧食。

項羽東擊彭越歸來,和劉邦在廣武對峙長達數月,這幾月中,彭越繼續在項羽的後方搶奪或焚毀項羽的糧草,項羽感到深深的無能為力。

這種情況下,已是無計可施的項羽,終於放下面子,使出陰招:

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史記·項羽本紀》

然而,項羽的陰招絲毫沒難倒對面的劉邦: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見自己的陰招不好使,項羽大怒,想要烹了劉太公。於是,項伯出面阻止,說出了我們前邊引用的那段話。

結合後面的歷史,我們可以知道,項羽拿劉太公威脅劉邦,不成,又對劉邦放冷箭,依舊不成,最後項羽在劉邦派使者請求西楚歸還劉太公時,項羽就坡下驢,要求和劉邦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鴻溝以東為楚。

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歸漢王父母妻子,軍中皆呼萬歲,乃歸而別去。——《史記·高祖本紀》

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史記·項羽本紀》

也就是說,在項羽把劉太公架到大鼎上的那一刻,項羽已顯頹勢,如果項羽在劉邦放出「分我一杯羹」的言語後殺了劉太公,項羽手裡就更沒有讓劉邦投鼠忌器的砝碼了,如果項羽殺了劉太公,項羽希望的楚漢和約是萬萬不可能達成的。

雖然楚漢和約兩個多月以後,項羽便在垓下被漢軍和諸侯軍圍住,但這絕非項伯的錯,而是項羽軍中無人的錯。

項羽的首任大司馬龍且在齊地輕敵,率領號稱二十萬的楚軍被韓信全殲,繼任的大司馬周殷率九江兵降漢並主動跑到垓下擊殺項羽。

倘使龍且不輕敵,倘使周殷不投降,倘使項羽早日和劉邦講和,或許項羽還可以憑藉西楚和九江復起,但項羽、龍且、范增等人都太過倔強,偏偏要硬撐著和劉邦斗,斗到一無所有那一刻,只能徒嘆奈何,只能在垓下喝酒、吟詩、哭泣: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其實,從現有的記載中,我們很難找到項伯背叛項羽的確切證據,但卻能從項伯在史書中的三次出現中確認,項伯其實是在勤勤懇懇地幫助項羽。

項伯第一次出手,不但幫項羽兵不血刃地擺平劉邦,而且避免了項羽背上「不義」的罵名和可能遭到的諸侯背叛。

項伯第二次出手,幫項羽收攏了九江國的兵馬,九江國也是項羽自號西楚霸王之後唯一一個成功吞併的國家,項伯在九江做出的努力並意欲幫項羽把九江經營為第二個大本營的思路,是很正確的。

項伯第二次出手,從結果上是看,不僅保住了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更幫項羽留住了最有用的砝碼,使項羽後來有機會向劉邦求和。

基於這三點,我甚至認為,如果我們把項羽比作周成王,項伯其實就是周公旦。不過很可惜,項羽英年早逝,獨木難支的項伯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只好向劉邦投降,而項伯為項羽做的其他事,則失去記載。

另外,額外多說一句,鴻門宴開始前,項伯要和張良「私奔」一事,充分證明了,項伯比殺殷通的項梁和殺義帝的項羽更看重「義」,一個看重「義」並時時以「義」為出發點考慮問題的人,或許不是一個優秀的左令尹,但不會不是一個好人。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黥布列傳》、《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項伯這個人是成熟的家主,利於守成,不擅開拓。

他一直做的事情簡單來說:把雞蛋塞在不同的籃子里。

我們今天的評價其實受到了項羽的影響,拋開這些主觀的看法,項伯比項羽更適合做家主

項羽的霸業被毀並不是因為項伯,因為就算沒了劉邦,按照項羽的政治智慧,他也不可能統一全國。君不見項羽在秦滅亡之後做了什麼嗎?殺子嬰,火燒阿房宮,分封諸侯,哪一項在現在看來都不是一個成熟政治家該有的舉措。所以項羽的覆滅是必然,項伯不過加速了他的滅亡罷了。


項羽眼拙,敗雖可憐,但不可惜。
記得看鴻門宴電影,項伯與劉邦結親,說以項上人頭擔保劉邦周全。當時啊,就有人默默問了,項上與項伯是什麼關係。


明明可以當楚王,卻做了漢侯,最氣人的是最後還姓了劉。

九泉之下,項燕不知道會怎麼抽他。


項伯,一個毀了西楚霸王霸業的小人物。如果不是他,連鴻門宴都不會有吧。

項伯,用實力斷送自家天下的小叔叔

項伯是項羽最小的叔叔,這位小叔叔在項羽稱霸天下的道路上,不遺餘力地挖坑阻撓,直到項羽自刎烏江,項家再無爭奪天下之力。

項伯早年因為殺人潛逃,結識了同為逃犯的張良,並與張良成為了好朋友。在項羽準備攻打函谷關一舉消滅劉邦的時候,項伯趕緊給自己這位好朋友通風報信,並在張良的引薦下去見了劉邦。劉邦就在項伯面前一個勁兒地表忠心,並許諾跟項伯結為兒女親家,讓項伯在項羽面前幫他說說好話。

項伯還真說服了項羽放棄攻打函谷關,這才放了劉邦一條生路。

范增策劃鴻門宴,打算在鴻門宴上了結劉邦,安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但是項伯卻不答應了。他認為劉邦已經是自己未來的兒女親家,不能眼睜睜看著他被人暗算,因此挺身而出,讓鴻門宴計劃徹底泡湯。

一計未成再出一計,范增在項羽主持分封諸侯的時候,打算把劉邦安排到偏遠閉塞的巴蜀之地,讓劉邦難以翻身。劉邦得知之後又讓項伯幫他遊說,項伯再次用實力坑了把侄兒,為劉邦爭取到了漢中一塊地界,獲得了爭奪天下的入場券。

項伯就這樣一次一次,攪黃了范增除掉劉邦的計謀,在項羽走向滅亡的道路上舔磚加瓦,直到自己的侄子兵敗自殺,劉家將這天下收入囊中。


鴻門宴項伯確實不算背叛 畢竟不殺劉邦是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但四面楚歌之後告訴漢軍項羽往哪個方向跑的就真的是背信棄義卑鄙無恥了 讓人恨的咬牙切齒


http://i.ifeng.com/news/news?aid=42037214vt=5ch=rj_bd_memid=XIRLxzcallup=1

鴻門宴的確不應該殺劉邦,無論是大義還是規矩,項羽沒有殺劉邦的理由。殺劉邦就是錯誤的做法。但是項羽可以剝奪劉邦的軍事權,因為他是上司,項羽真正做錯的是他本身的戰略問題,項羽並不想成立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想諸侯分治,做他的楚霸王。給了劉邦軍隊和地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