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夠順其自然地出口成章,也能夠流利地出口成臟。像這種人該如何去看待,如何定義?


這隻能證明這個人比較【活絡】,但是稱不上【雅俗共存】,頂多算的上是【風趣】

【雅俗共存】理論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客觀上它又必須存在在每一個人身上

所以一般來說,個人嗜好「雅」的一面,而「可以做到俗」的一面,沒有那麼強烈的「不食人間煙火氣」。但是真正的「拘於形式的雅」的話,還是不能被這些「俗」所破格

怎麼來介紹【雅】讓我稍稍遲疑了一下

雅這個字非常具有深意,型也雅,意也雅,境也雅,是真的【大雅】,而型雅,無意境,那就只是一個【似非雅】,而型不雅,意境皆雅,亦稱作【達者之雅】

不難發現,雅是存在於表裡之間,方寸之內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掌握雅的精神,而僅僅維持了一個勉強稱之為雅的行為的話,這個不叫雅。依題主所言【出口成章】,理論上不是雅,而是這個人【足夠博學】,但是【品】性和學【識】是兩個概念,既然無雅,那麼也稱不得【雅俗共存】了

那麼借用楊坤老師的一個行為【我愛喝咖啡,也愛喫大蒜,我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喫大蒜】,這算不算「雅俗共存」呢?其實,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不被理解的行為藝術」,稱不上【雅】,更遑論大雅了

有人會反駁,那麼【雅俗共存】真的就那麼難以實現嗎?我不信!

其實【難,也不難】,這是一個境界的問題,我們說的【俗】其實不是出口成臟,只是「能讓大多數學識不怎麼高的人能夠【看熱鬧,調侃兩句】,能讓一小部分有學識的人【看門道,探討幾聲】」。所謂雅俗共存的典範,我們甚至可以參考一下李白的《靜夜思》

而歸到一個人的身上時,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最近爆火的「羅翔老師」,他把自己的專業知識【雅】混合一些生動有趣的案例【俗】,剖析的直觀易懂。雖然有些態度有些主觀,但是不違揹他自己的邏輯核心。這,應該算某種意義上的【雅俗共存】了吧。

再或者是「羅永浩老師」,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流氓文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偏向於【俗】的一面,但是通過剖析這個人,我們又能發現他的【小故事裡的大智慧】,所以又存在【雅的解讀方式】,這又是一種意義上的【雅俗共存】

其實歸根結底也就是說,要能夠雅俗共存,需要的不僅僅是語言功底和「適應圈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成就與受眾」。讓自己「不拘泥於人設」,又同時擁有自己的立場立意,這纔是符合當代文化下的【雅俗共存】

PS: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喜好的人事物,所以有的人覺得馮小剛雅俗共存,也有人覺得郭德綱雅俗共存。但真正雅俗共存的人是不會【表現得雅俗共存】,因為【雅俗同時都是他自己而已】

以上,僅供參考


一個人說兩種話。一個人有兩種思想。兩種不同形式的思想。一種思想的兩種形式。我覺得還是一種思想的兩種形式。都是不同的形態。因為對象不同,因此具體表現出來也不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我覺得也說不上圓滑。但至少能夠控制不同對象的不同輸出。沒什麼問題嘛,這樣子也挺好的。畢竟這體現了一個人能夠隨機應變的某些能力。只不過有點像個兩面派唄。但可能又不是真正的兩面派。大概在眼裡有劃分兩個層面的人吧。覺得這樣子問題其實不是特別大。只不過這樣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從歷史中可以得知,就算是民國的大師也會口出狂言。但是那個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個大師的水平,因此有時候這是一種偽裝。無病呻吟可以,只不過有水平。不過有些真的可以說出一些有水平的詩意,在比較親近的圈子裡可以說一些通俗易懂的話,在別的圈子裡保持自己的那種水平身份。不過這套對於勢利眼來說也有同樣的道理,因為不排除有人假裝真相,那是一種假象。


大雅即俗,大俗即雅,雅俗是一個圓,不是兩條平行線。


比較健康,比較成熟。


孔子曾說過: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去交個朋友,朋友中有這樣的人總歸有許多趣味。


謝邀。

體現了人的豐富性、多樣性。


很正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