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北歐這一觀念非常普遍。可是明明大多數女孩子被誇好看都會很開心啊。


是否上綱上線,我管不著。

但是,不該搞雙重標準。

---

之前在豆瓣/貼吧發帖,大概內容是「喜歡幾個妹子,都是我喜歡的日系萌妹類型,長得非常漂亮,怎麼追」,裡面大篇幅描寫妹子的外貌

(知乎風氣已經算好的了,豆瓣/貼吧 政治正確更嚴重)

結果後面一大堆人冷嘲熱諷。

我發帖說「其中一個妹子,她喜歡穿小裙子」

回復:「穿不穿小裙子都是自己喜歡,不是因為宅喜歡纔去穿。」

然而

她們自己卻可以對小鮮肉/偶像的顏值 評頭論足。

她們自己卻可以把穿運動鞋+運動服的男生批判一番。

---

(由於個人隱私,已經隱去部分信息。)

@蘭飛鴻 整理完畢~


被別人稱讚外表可能性越大的人持這個觀點的可能性越小。

反過來就是這個題目的答案。


誇女性漂亮,男權壓迫。說女性醜,男權壓迫。不理會女性,男權壓迫。搭訕,男權壓迫。要求女性賢惠,男權壓迫。要求女性獨立自強,男權壓迫。

總之,作為當代男性,你沒有任何資格評論女性,卻不得不忍受女權對男性越來越多的批判和要求,很多女權國家把這些要求寫進了課本,從幼兒園就開始洗腦。


恰恰相反,只關注別人的能力,不關注他人的外表,這纔是物化他人

比如說「人力資源」這個詞,就是把人的勞動力物化成一種資源,和生產設備是一個等級的

而在關注人力資源的時候,我們只會關注他們的勞動能力是否達標,不會去關注他們長得怎麼樣(除非就是靠外表體現勞動能力的模特等行業)

有一個笑話,說一女士讀了某著名作家的書,對其產生愛慕之心,就寫信問能不能來看看作家,作家回答:「你覺得雞蛋好喫就行了,有必要看下蛋的母雞嗎?」

只關注作家的作品,與既關注作品又關注作家這個人,哪個纔是物化這個作家?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寫小說的時候,重要角色往往會有外貌描寫,這樣才能使其形象更生動立體,而跑龍套的一般只寫他幹了什麼事,不太會涉及外貌


剝奪男性審美的權利以及示好的權利是在剝奪人權。望女權周知。

不就是上綱上限麼。

北歐都亂成啥樣了,男性站著小便的權利都快沒了,為什麼要關心她們想什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