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對待長輩或者上司、同齡人都不一樣。少言,也是不錯的,注意少言不代表沉默哦。


多聽,在適當的時候不讓話題冷卻 加入自己的小想法,穿著得體,禮貌


我發了一個誓,讓自己沉默 7 天。不聊天、不寫字、不在社交媒體上發東西、不回復郵件。

這 7 天是我最煎熬的一周,是自我反省做得最多的一周,也是最折磨心靈的一周。我在這期間都快發瘋了。


這整件事源於朋友給我的一個令我震驚的忠告。這是一個非常難以接受卻不乏建設性的反饋:「你是一個愛打斷別人說話的人。」


我嚇壞了,還想弄清楚她說的意思:「你的意思是……你覺得我常常在你說話時打斷你?」


她很溫和地說:「對,還有……」——她又扔出了一個爆炸性事實——「我聽說你對別人也這樣。」

事實像炸彈一樣「嘣」一聲炸壞了我的腦袋。我感到震驚、窘迫。之後便有了一場自我探索:原來我很害怕聊天時的尷尬沉默。我很害怕一個人話音落下,無人接話的情形。為了逃避這種尷尬的沉默,我養成了打斷別人說話的壞習慣。甚至,我還在別人話講到一半的時候就開始計劃應該怎麼回應別人了。這種沒有暫停的互動並不好——不真誠、不夠尊重,並且讓雙方都感覺筋疲力盡。


我意識到,如果想迅速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我應該放下已經冷卻的話題。因此,就有了我沉默一周的誓言。2014 年 8 月 10 日,我做了一個承諾,跟我的所有讀者和同事說明,這段時間我不再說話。當我不再對沉默那麼恐懼的時候,我才開口說話。


但除了不說話以外,我還面臨一個困難,如何在自己沉默的同時不妨礙自己聽別人說話呢?於是我沒有閉關在家讀書,而是強迫自己參加所有日常會議、社交活動,比如像往常一樣的晚餐聚會,只能聽別人講話,不能說話。照這樣說來,我人必須在場,但不能去想些機智的應答、有趣的故事或及時追問,我的首要目標就是全神貫注地聽他人說話。同時,我也不允許自己寫東西,這樣就不會強迫自己思考那些小聰明式的回答了。我手上只有 4 張事先做好的卡片,以供在和人互動時溝通。這 4 張卡片寫著:


1.「我承諾過我得保持沉默。我想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


2.「我想多聽聽你的故事。」

3.「我很抱歉。」


4.「謝謝你不介意我的沉默。」


第一天是最難熬的。在做出承諾後的第一場社交活動里,我滿頭是汗、神經兮兮。人們看到我這樣會嚇壞嗎?在這段惱人的沉默里我不能說話,能做什麼?如果在社交活動里不社交,會被人趕出去嗎?


這時,一位紳士走過來自我介紹,我驚慌失措。由於不能說話,我只能顫抖地掏出第一張卡片——「我承諾過我得保持沉默。我想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


看到卡片,他竟然笑了!還跟我說大學的時候他因為咽喉炎而失聲,那是他最酷、也是一個瘋狂至極的經歷。接著他談到幾周後遇見了他的妻子,隨後講到對他孩子的種種期待,最後他要了我的名片。這期間我一句話也沒說,因為我不需要,他只是想別人聽他說話。

作為人類,我們渴望被傾聽。在我沉默的這段時期,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完美的談話與你所說的無關,而與你所聽到的有關。 相比之前快節奏的行業會議,我在沉默期里獲得了更好的商業聯繫。一位女士甚至在與我沉默對話的第二天給我發電子郵件說:

瓦妮莎你好!昨晚我們談話後我想了很多。我剛報名了你的肢體語言課程,恨不得儘早開課。如果下周你有空的話,我想請你喝杯咖啡。

我真是受寵若驚了!和她談話期間我一句話也沒說,但不知何故,我們的「談話」卻能讓人印象深刻,甚至給我帶來商機。為什麼呢?

沉默的科學

儘管不想承認,但人們確實喜歡談論自己。事實上,我們有 30% 到 40% 的語言輸出僅用於自我表露。這一數字在推特和臉書等社交媒體網站上達到了 80%。


哈佛大學的神經學家黛安娜·塔米爾( Diana Tamir )和傑森·米切爾發現,當談論自己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發生一些變化。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吸引:與人成功交流的科學

【美】瓦妮莎·范·愛德華茲;李佳蔚譯

博集出版社

¥19.99 會員免費


一定不要讓別人覺得你邋遢!!!

一般見到一個人的第一印象來源於外貌,乾淨利落會非常增加好感。

一定要有禮貌!!!

言行舉止會在人們不注意的時候留下印象,像敬語,謝謝一類的話和主動幫別人推門,倒水等行為會很加分。

-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匿-


乾淨一點,裝作一直在聆聽的樣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