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藝術看不懂的,好像就懂物理了?懂化學了?懂數學了?沒老師教,不都什麼都不懂麼?

到底是什麼讓人有自信覺得,藝術不學就能懂?


因為所有東西都不止是有一面的,藝術也綜合了宗教、哲學、經濟、政治,所有東西都互相影響,只是他們之間影響大小不同罷了。所以藝術不是單純的,但我個人認為在抽象、超現實、觀念藝術沒有出現前,藝術都是好懂的,只是色彩、內容、結構的不同,和藝術在不同環境與歷史事件背景有關係。比如浪漫主義的形成就是法國大革命的背景,洛可可就是法國皇室控制下追求奢華生活的背景。但是觀念藝術、超現實、抽象表現更加的「人文」,更多的是藝術家本身想要表達的東西,以及這些表達和繪畫形式是聯繫在一起的,如果不知道這種虛空的觀念是什麼,就很難看懂。比如,杜尚的《泉》,反叛了歷史安格爾學院派的《泉》,並告訴大眾藝術不限制於架上繪畫等。

再看看中國古代的繪畫,中國畫本身就和古代哲學融為一體,道教的虛就成為了留白,借景抒情等。

所以大家看到的藝術可能只是色彩和結構的拼湊,但它實際是有別的意識與它構成一體的。


謝邀。

不知道題主是指的哪一個藝術門類,因為有的藝術你是可以理解的。比如音樂、歌舞。很明顯的啊!

你能感受到其中豐富、充沛的感情。

或者說某一種藝術門類中不同的藝術風格,你也能理解它。

比如徐悲鴻先生畫《愚公移山》,結合著從小到大的學習愚公移山的含義,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你也能理解。

我說的對不?

之所這樣,只有可能選擇性的忽略了它。

所以,你覺得看不懂。

所以,並不能把每個門類都拿出來一一比較、討論。

但是,透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兩點:

  1. 當今,藝術欣賞是大多數欣賞者所不具備的,或者說是不擅長的(其中包含了很多概念不清晰導致的誤會、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偏見等等);
  2. 能看懂的藝術是什麼,藝術的標準是什麼的問題(這裡面存在一個藝術你怎麼說都會對的情況)。

所以下面我按照兩個方面來簡單的說一下,一個是分清概念,一個是找好標準。

一、關於分清概念

舉個例子,就古典藝術來說,大多數認為古典藝術都是:

死板

守舊

但是,什麼叫做真正的古典?

傅雷先生在《什麼是古典的?》中說到:

「希臘藝術所追求而實現的是健全的感官享受,所以整個希臘精神所包含的是樂觀主義,所愛好的是健康、自然、活潑、安閑、恬靜、清明、典雅、中庸,秩序,包括孔子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一切屬性。後世追求古典精神最成功的藝術家所達到的也就是這些境界。誤解古典精神為古板、嚴厲、純理智的人,實際是中了宗教與禮教的毒,無形中使古典主義變為一種清教徒主義,或是迂腐的學究氣,即所謂的學院派。真正的古典精神是富有朝氣的,像行雲流水一般自由自在,像清冽的空氣一樣新鮮;學院派卻是枯索的、僵化的、矯揉造作的、空洞無物、停滯不前,純屬形式主義的、死氣沉沉、閉塞不堪的。分不清這種區別,對任何藝術的領會與欣賞都要入於歧途,更不必說表達和創作了」。

從傅雷先生的這一段話可以看出,真正的古典藝術死板、枯燥的。恰恰是輕鬆的,愉悅的,美的。所以,很多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並不是你所想像的那個樣子,有可能來自偏見、有可能來自信息接收的誤差。

所以,無論古典藝術和當代藝術等各種門類,都存在了這種分不清、說不出、不明白的情況。

(說到誤會,下次專門開一篇聊這個事,這裡有意思的事就多了去啦)

所以,我認為要在根本上分清到底看的是什麼,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好好做做功課,再去讀,再去想,這樣很容易看懂。就像你看《愚公移山》一樣,一眼就明白。

但是,其中也不排除創作者在一開始創作的時候就帶有「無意識」的創作思路,導致你不可能看懂。此處舉例沒有任何批判色彩,比如:白南準的《禪之電影》。很長時間的空帶,倒掛的魚,等等組合起來,想表達「禪」的意境,但是真正的禪是這樣嗎?真正的禪是空靈。等等例子太多了,它們興起於當代藝術之中,以後有機會再說,但是我們絕不否定當代藝術中通過重複、羅列等方式所展現出奇妙的意味。(又給自己挖個坑)

又給挖坑,絕望

所以,解決概念是主要的。

這樣,「為什麼藝術總是讓人看不懂?」這個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二、關於藝術的標準

藝術的標準論述有很多,這裡運營王夫之對「詩」的討論作為切入點,咱們聊聊。

王夫之曾對詩進行過詳細論述,這裡的詩指代的是一般的藝術的意義。王夫之為詩劃分了兩個界限,一條是詩與志的界限,一條是詩與史的界限。

1.詩與志的界限

王夫之認為,詩言志,但志不等於詩。詩言志這個命題最早出現在《尚書》和《左傳》中。在先秦時期,志的含義是指志向、抱負,它與政治和教化密切相關。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陸機在《文賦》中說到「詩緣情而綺靡」,常把情與志同文並舉。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認為,志與七情相互統一。到了唐朝,孔穎達提出「情志一也」,認為情與志是統一的。根據名家們的論述,我們可以認為志是情感的集合,情感的表現。而詩言志,則為「詩是人的情感的表達」。但是,王夫之強調,這不等於反過來說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的就是詩。人的情感有很多,包括憤怒、喜悅等,但是,並不是情感的表達就是在作詩,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詩人。所以,詩的本體是意象,而不是志、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一開頭這首詩便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它意象好,而不是它有「入微翻新,人所不到之意」。志、意與意象是兩個有著質的不同的東西。

2.詩與史的界限

王夫之指出,詩雖然也是敘事敘語,但是跟史則不同。寫詩要「即事生情,即語繪狀」,也就是要創造意象,而史則是從實著筆,所以二者具有本質的不同。這種不同,就在於詩是審美的,史不是審美的。雖然像《詩經》中也有敘饑荒、憫流民的篇章,但都不是直陳時事,而是要通過場景的描述來營造一個意象世界,所以,詩和史具有本質的不同。

那麼,詩(藝術)既不是志,也不等於史,那詩是什麼?詩是審美意象,審美意象則是情景的統一,二者是審美意象的基本結構。

(這部分基本是葉朗先生的《美學原理》中所講的)

那麼,回到前面所講的,當你看到一件藝術品、一幅藝術品、一部藝術品,最終的最終,能否給你產生美的感受,產生審美意象,讓你融於作品之景,感於作品之情?

如果都不能,

要麼它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

要麼你沒有去按照一中所說,分清概念,去用心讀懂它。


好了,拖更的我們又完成了一個答案

幸福

希望我們的答案能夠幫到你

那就更幸福了

喜歡就點個贊吧,關注就更好了,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

傳送門:

為什麼當代藝術作品中常會出現噁心的,讓人不舒服的意象?

2019年你的書單有什麼書?

如何緩解每天都很喪的精神狀態?

如何判斷心理學實驗的真假性?


寫在前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覺得也很有意義。

一個小故事:

有人問畢加索:「你的畫怎麼看不懂啊?」

畢加索說:「聽過鳥叫嗎?」「聽過。」「好聽嗎?」「好聽。」

「你聽得懂嗎?」

這個故事倒不是來嗆人的。

藝術是一個很特殊的門類。它似乎是沒有門檻的。只要能感知——你可以看到一幅畫,也可以摸到一個雕塑。

比如:

但是它似乎門檻很高,除開一堆顏色之外,好像說不出啥。比如:

如果是色盲就感覺這個世界更不友好了。

這就是藝術的特殊性,也是讓人會產生看不懂的疑惑的源泉。

舉個例子:

我畫了一幅畫,但是不小心潑了點顏料上去,但是它依然還是一幅畫。

我編寫了一段程序,但是符號打錯了,程序無法執行。很顯然,這是一個廢品。

所以第一個核心關鍵在於,藝術之外的很多東西,如果它不正確,它可能就沒法用,而這個沒法用,很容易被喫瓜羣眾所知曉。(比如鎚子沒有木柄,程序無法運行)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喫瓜羣眾完全無法理解,比如數學公式看不懂,俄語是鬼畫符,直接說不會就完了。

那為什麼看不懂藝術會讓人感覺很痛苦?

我覺得這個可能是更深層次的原因:

你不懂數學沒關係,知乎上大把的人數學不咋滴。

外語不懂也沒關係,反正全世界用中文的人最多……………………………………

但是直接說不懂藝術,很可能這是一個否定自己是人的嚴重打臉行為。

所以,能看懂藝術,必須是凸顯本人作為一個「人」的自覺。

畢竟,某個著名電影裏,突出機器人有智慧都是用的畫畫:

這是機器人的畫——《我,機器人》

那現在新的問題來了:什麼是藝術?

回到上圖,對照那個X鳥X魚石斧陶缸:你會畫,我也會畫,你認得出,我也認得出。 得出結論:你懂藝術,我也懂藝術,你是人,我也是人。

對照這張圖:

喫瓜羣眾應該會得出一致意見:這是某個或多個熊孩子的傑作。這不是藝術!

所以說,在這個過程中,喫瓜羣眾通過實踐得到了一個很樸素的真理:

畫的像的東西,必然是藝術。

比如說:

這個很像真人,這很藝術!

這個雖然近看都是顏色點,但是拉遠看還是看得出是一堆房子的,這個也算藝術!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作品看起來就變得有些奇怪:

喫瓜羣眾:看起來像樓下畫廊的作品

喫瓜羣眾:這人太醜了……

喫瓜羣眾:好像是個粗學者……

喫瓜羣眾:畫面上混進了奇怪東西

喫瓜羣眾:塗顏料塗的很認真

喫瓜羣眾:這什麼玩意兒……

作品標題:女人與花

喫瓜羣眾:MGJB

到這個時候,喫瓜羣眾遭遇了人類歷史上的莫大挑戰。沿用了數千年的藝術評判標準不管用了。

以前是畫的像的就是藝術,現在呢,這是啥?這能喫?

而且現在不僅標準沒用了,而且喫瓜羣眾已經沒辦法快速判定眼前的東西,到底還是不是真的藝術。

萬一它是真的藝術品,但是我不認識,我看不懂!

萬一它不是真的藝術品,但是我不認識,我看不懂!

萬一它不是真的藝術品,但是我裝著我看懂了,我還和別人說我看懂了!

所以說畢加索不是好人,廣大喫瓜羣眾都被他帶到溝裏。而且這份壞人名單還很長,馬蒂斯、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這些都要上榜。

同樣,因為這批「壞人」的存在,喫瓜羣眾又陷入了「非人」的窘境。

因此,藝術——特別是近現代藝術,越發的讓人看不懂的核心就在於:我無法辨認出這是否是藝術,從而推導出我可能不是「人」,我很痛苦……我沒面子……

藝術看不懂的問題,最終從藝術走向了心理。

看不懂藝術事小,面子事大啊!

——————————————————————

我作為一個有素質的知乎回答者,不會去幹剝面子的事情。

相反,還要提供一個萬能公式,還記得開頭的小故事嗎?

有人問畢加索:「你的畫怎麼看不懂啊?」

畢加索說:「聽過鳥叫嗎?」 「聽過。」 「好聽嗎?」 「好聽。」

面對看不懂的「藝術品」

我們只需要優雅地說:我喜歡這顏色/線條/色塊/構型/角度/情緒/內涵/意象/追求/精神/寄託/願望/感悟就夠了。

如果不夠

裝X絕招見下:

看到它,好像看到了某個時候的自己!


昨天晚上在看月亮與六便士時.看到一句很有趣的話.不知道適不適合這個題目「為什麼你認為美—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地就能撿起來?在美被製造出以後.他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


看不懂的多半是現代藝術,建議瞭解一下藝術史,讀一些現代藝術家的傳記。


因為藝術和任何一門學科是一樣的啊,都是需要一定知識才能去看懂。

如同你不懂音樂你不懂樂理、和聲一系列知識,就沒辦法在專業的角度上分析它。但是你可以說好聽還是不好聽,喜歡還是不喜歡。藝術品也一樣,雖然你看不懂但一定會給你一些感受,那個感受是屬於自己的。如果有興趣可以再去了解更多的知識。

總結:多看 多瞭解


只有兩個原因

1你不是這個藝術作品的目標受眾

2這不是一個藝術作品

具體看下面:

別鬧了,藝術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樣

最近跟朋友一起喫飯,大家都是高考藝術生出身,很自然的就聊起了藝考的青蔥歲月,幾句話之後,一個朋友感嘆道:「我就算了,但未來我肯定不會讓孩子再去學藝術了!」

言下之意,是被藝術耽誤了幾年青春,到頭來還是得靠著文理科的知識,才能在社會上混口飯喫。

坦白說,事實也差不多就這樣。

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大部分人,為什麼要去學藝術?大多還不是因為高考成績不行?這才抓緊在培訓班進修一下,然後到藝術類院校裏混個文憑。至於畢業之後的工作嘛,大部分都各顯神通的轉行了,真正把所學的藝術專業繼續做下去的,少得可憐。

這樣看來,藝術確實是沒什麼卵用的。

不過,如果我們轉移視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就完全不同了。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人說:

「他細心研磨,把齒輪做的像藝術品一樣!」

「這份工作,他一做就是幾十年,像藝術家一樣編織每個竹筐!」

「做飯雖然簡單,但她卻從不掉以輕心,兢兢業業,把做飯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

「他經常說,我們要放下戒備與猜忌,要像藝術家一樣去傾聽朋友的聲音!」

哎?藝術挺高大上的呀!

社會就是如此矛盾。一方面,藝術看起來沒太大卵用,遠離生活,華而不實,被現實狠狠唾棄;另一方面,藝術那是真香啊,處處是人性的真善美,世界的壯麗多姿,用『藝術』二字去夸人簡直是對人的最高讚美。

哥,咱有話不能好好說嗎?別又是誇又是罵的,咱能不能好好嘮嘮,藝術到底是個啥玩意

咳咳,我再悄悄問一下,廣告算藝術嗎?(想到街頭牛皮癬和洗腦廣告,有點臉紅)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回到藝術的最初階段。為啥有話不能好好說,非要搞那些藝術的玩意兒?讓我們來看看小李、老劉、老馬三個人的經歷。

小李喜歡遊山玩水,聽說某地瀑布景色不錯,他千里迢迢風塵僕僕的趕了過去,恰巧在黃昏時分看到了壯觀的瀑布景象,真真是賊拉好看,瞬間感覺這趟值了!

現在,他看完了,他回家了,朋友問他那邊的景色如何?

他一拍大腿:「真是絕了,那山,那水,那太陽快落山時候的雲彩,可漂亮了。我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麼美的景色,真的,你要不去看那就虧了!」

好的,小李的話說完了。就算說的再具體,他的現場感受也沒辦法完全傳達給他朋友,關鍵這景色聽起來跟家門口的山水也沒什麼區別啊,朋友已經聽麻木了,聽完就完了,還想咋地。

見朋友不耐煩,小李靈機一動寫下一首詩: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一幅畫面在眼前徐徐展開,朋友的眼睛瞬間瞪圓了,這麼秀麗?這麼壯觀?天底下還有這種地方?聽你說完是久久不能忘懷啊,不行,這我得去看看……這一看,就看了一千多年,到現在小學生還在背誦小李同志看瀑布的感受。

老劉有一羣窮酸朋友,大家沒事幹就喜歡坐在一起侃大山,雖然老劉窮的只能住二十平米的單間,但是一羣朋友的志氣都不短呀,雖然他總是被領導針對,但他堅持的住自己的想法啊。出去還得跟人說咱都是好樣的。

於是老劉出門了:「我跟你們說,你們別看我房子窗戶都爛了,但是通風,特涼快。房子面積是小了點,但來的可都是有學問的人,這房子知識含量可不低哦。啥?牆上都長草了?那是貼近大自然好不好!」

我們就算老劉說的是真心話吧,他真是這麼想的,而且一臉誠懇的跟人這麼說。但路人肯定還是會不屑:「你就可勁吹吧!你都啥樣了我不知道?」

於是老劉一生氣,行,我說你不信,那我就寫給你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路人當時就震驚了,您這德行,簡直先賢再世,古貌古心啊。這一路震驚到二十一世紀,到現在我們還在稱讚老劉同志志行高潔,安貧樂道的高尚品德。

老馬橫豎看社會不順眼,面對歧視和壓迫,他天天尋思著上街遊行抗議,這事吧,終究還是得大家一起上纔行。於是老馬潛心研究了各種主義和思想,從各種角度論證了這事的可行性,奈何應者寥寥,大家壓根聽不懂也不想聽啊。大家的反應普遍是:

「這都多少代人了,這社會不就是這樣的嗎?」

「我要跟你去遊行示威,我家人怎麼辦?」

「謝謝,但我更關心我明天喫什麼飯」

老馬悲傷,老馬惆悵,老馬無奈。老馬只能高聲疾呼:「我有一個夢想!」

100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100年後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100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100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裡,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今天我們在這裡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世人。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裏生活。……

大家越聽越激動,這簡直把我們內心感受都說出來了,我們真是過得太慘了。我們也想沒有歧視啊!我們也想平等自由啊!我們也有這個夢想啊!

什麼『社會都這樣』『明天喫什麼』之類的都拋之腦後。人們熱情地參與了進來,遊行示威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美國政府也不得不被迫做出了一系列改變。甚至到今天,在我國的教科書裏還在選登這篇文章。

以上,故事雖然是假設,但藝術創作的原因卻是真的。

人們為什麼需要藝術?不是要無病呻吟,不是要故弄玄虛,不是要金玉其外,更不是要羣眾頂禮膜拜,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藝術。

人們之所以需要藝術,是因為有些東西語言表達不清楚,很多事情不能讓人們感同身受。而且,很多時候人們不會去想我們希望他想的事情,也不會去做我們希望他採取的行動

光靠語言真的說不清,也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光靠因果利害關係,很多時候也不能說服人,沒辦法,於是藝術家們被『逼上梁山』。

我們上面舉的例子都是文學作品,其他藝術形式也是這樣的嗎?讓我們繼續來看看。

你從一棟廢棄的建築裏看到了歷史的波瀾壯闊,而同行的朋友只看到了殘破的垃圾堆,你比劃半天他也不能理解到底哪裡波瀾壯闊了。行,作為一個攝影師,你用構圖用色彩展示出來,朋友一看:「哇,別說,還真挺壯闊的」。在這裡,你用藝術展示了你的看法。

你前半生顛沛流離,覺得自己的人生真是悲愴。朋友直接撇嘴:「悲愴個毛,比你慘的人多了去了,就你丫毛病多」。行了,別說了,說再多別人也體會不到你的感受,直接寫個《悲愴奏鳴曲》,讓朋友聽到落淚,還要說:「我從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在這裡,你用藝術影響了他人的想法。

一個學校發生了性暴力事件,你憤怒,你不甘,你大聲呼喊。不好意思,大家在忙於各自的生活,海量的信息中,沒有人會你關心到底發生了什麼,也沒有人會來幫你。終於,你把這個故事拍成了《熔爐》,人們看到了,人們感動了,人們聚集起來一起幫助你,一起抗議首爾政府,不但你關心的問題解決了,而且,這個國家也從此改變。在這裡,你用藝術影響人們採取行動。

是的,藝術不是陽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它不是我們讚美的那麼高大上,也不是我們吐槽的那麼一無是處。藝術就是一個工具,相比其他表達方式,他更有力量而且更高效,僅此而已。

藝術可以是崇高的,想想《美麗人生》,想想《阿甘正傳》。

藝術也可以是卑劣的,想想希特勒的一系列演講,想想二戰期間日本拍攝的電影。

藝術可以是光明的,想想《蒙娜麗莎的微笑》,想想《命運交響曲》。

藝術也可以是黑暗的,想想那些被禁的歌曲和電影,多少人看了之後有了輕生的念頭。

藝術這個工具,可以是一個溫暖的大手,也可以是一個殺人無形的刀子。可以是你心靈的捕手,也可以在悄無聲息中扼住你的喉嚨。只看藝術家怎麼使用而已。

回到一開始的討論,藝術無用嗎?並不是,藝術是交流、影響甚至控制人們的最佳利器。然而另一方面來說,藝術這個工具未必是高大上的,用藝術來讚揚人或者事,其實挺不合時宜的。

讓我們來到下一個個問題,廣告是藝術嗎?

從目的上來說,是。因為廣告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接受信息併購買產品。而這恰恰是藝術所擅長的領域。

從實際操作來說,為了達到這個廣告的目的,多數人還沉浸在洗腦廣告+轟炸營銷中不可自拔,結果如何我們都心知肚明,自然稱不上藝術。

而另一些廣告,如下幾個,足以稱得上是藝術,而且也確實大幅度影響了產品的銷售面貌:

聚美優品廣告 我是陳歐我為自己代言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Timberland2018踢不爛,用一輩子去完成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1996年,周潤發拍攝的百年潤發廣告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廣告是藝術,但,是門很難的藝術

難在哪裡?難在很多人花了四年的時間精力,卻可能連藝術的邊都沒摸到,還不夠難嗎?


博物館裡

一些奇特的藝術品你不僅看不懂有時候還要嘲諷這是什麼玩意美術館裡看到一幅幅大師之作除了隨聲附和的讚美你卻並不知道這些作品的價值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很多人一直都在糾結為什麼杜尚的一個馬桶就成了藝術品?皮耶羅·曼佐尼的大便竟然比黃金還貴?

看不懂一些藝術很正常

因為你的審美認知沒到那個地步你無法從個別藝術中找到那種被擊中被震撼的感受因為無知你會覺得某些藝術品實在太匪夷所思進而覺得藝術就是皇帝的新衣自己是那個看透真相的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

這種不懂藝術的行為不是智識和認知不同造成的而是缺乏基本的審美訓練導致的結果因為對美或藝術的無知我們不能將事物賦予美好的意義更不能通過載體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大多數情況下

一些生活中尋常可見的東西當它一走進博物館美術館就成為了藝術品不是因為這件東西的本質就是藝術而是這件東西恰好被一名藝術家拿來作為一種表達情感的載體罷了

其實

一切藝術品不過是某種觀念和思想的載體載體是沒有優劣之分的但精神卻有純度和表達上的優劣藝術重要的不是載體而是背後的情感表達是作者無聲的吶喊或低吟

一直到現在

我們都搞不懂那些大便的意義但值得讓人思考的是你嘲諷一樣東西的時候只能罵那樣東西是大便卻從未認真地想過將它做成一個作品借其來表達自己的嘲諷?

普羅大眾對藝術的認知

僅停留在能不能看的懂藝術作品值多少錢這也不能說你無知只不過缺乏一種認知這個世界和了解另一種表達方式的機會

藝術跟絕大多數人理解的都不一樣

它並沒有那麼深奧也沒有那麼奢侈和華麗相反它很樸素因為它至始至終所描繪的都是人類自己的精神世界

眼下

我們不懂這些藝術僅僅是因為自己的無知未來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接觸藝術

培養屬於自己的審美方式

擁有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更好的擁抱這個世界感受這個世界的美

雖然完全看懂和理解不可能,但並不代表著理解和看懂完全不可能。


一種是審美形的,追求美感,這個看不懂,就是審美能力不行,或者審美的訓練不夠。

還有一種是觀唸的,想法的,這個看不懂就是知識儲備不夠。

所以說隨著瞭解的深入,你喜歡的東西也會發生變化。不用非得強行喜歡自己不喜歡的,


藝術沒有總是讓人看不懂,我們還是能看懂現代藝術很多以前美的畫。只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看不懂現代藝術。

現代藝術在我看來,就是藝術探索,還沒形成秩序,就因為信息傳播發達就做了廣泛傳播,來的非常猛烈,讓人無法消化,包括藝術家自己在內,今天這個好,明天就推翻了那個更好,到底那個好?又沒權威出來引導。

我個人覺得,專業頂尖理論性的東西可以鼓勵探索,不要做大面積傳播。面向普遍大眾的,權威還是要做一個價值引導,然後形成一個普遍性共識的審美品位。

三K-3三:掰掰藝術?

zhuanlan.zhihu.com圖標電子書奇點藝術:未來藝術在科技奇點衝擊下的蛻變作者 譚力勤去查看?


藝術的本質是:人類在未知領域探索中,感知到一些不斷出現的表象,並以某種藝術手法將其表現出來。因此佔據人口多數的安於現狀的人無法對藝術感同身受。

並且未知領域的表象,本身也不是真相,它們若隱若現。藝術家除了記錄和描述,自己也闡釋不了它們的組建結構和意義淵源。


因為美學培養和哲學培養跟不上。也不知道誰說過只有理工科重要?文化藝術要是一竅不通沒點精神追求一輩子也只能是富麗堂皇的空殼而已。藝術作品也有好懂的,我發點我認為看懂就能入門的吧。


你不是懂她的人,或者說,當時的你還懂不了。


可能是因為觀眾還沒有深入理解並掌握量子力學。

參考文獻

盧本卓. 量子原理與藝術哲學.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9.

http://lsec.cc.ac.cn/~lubz/Publication/ArtPhilosophy2.pdf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