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自己讀詩集,一首詩翻到下一首時要糾結好半天,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讀懂了,不知道詩集能不能像看小說一樣讀完了大致感受到了就繼續(因為自己一直是追求會意不求做學問一樣)而且摘抄一般要麼不抄要抄就是一整首,關鍵是我發現自己每首詩都不能找出重點,找出最好的一兩句(我覺得都ok)想請教一下大家(不是古詩,現代詩這樣的)


一般來講,一本詩集很少有全部都是好詩,一個詩人一生寫出5首真正的好詩已經了不起了,這就導致讀詩集(極少的選集除外)讀到的不可能都是好詩。

詩歌不需要每首都讀懂,好的詩歌語言陌生感強,情緒濃烈,在讀到的時候我們往往不知道它在講什麼,但是,不影響我們第一感覺就判斷出,這是一首好詩。

讀詩集除了瞭解詩歌本身,還有就是了解詩人本身,小說散文多少具有掩護作用,詩歌不是,一本詩集基本可以瞭解詩人的內心。

個人感覺,現代詩韻律沒有古詩那麼嚴格,自由度高,所以詩人們對所謂的一兩句金句沒那麼強烈的追求,古詩韻律要求必須幾句說完所以每個詩人下筆都渴望驚天地泣鬼神。

雖然很多現代詩通篇沒有金句,但依然很好,舉一首最近讀到的廣受好評的詩歌:

《容器》/宗小白

事物的因果關係讓人費解

比如將水注入水杯

水就漸漸不再沸騰了

比如獨自一人呆久了

就會習慣和另一個自己

和諧相處

就不會那麼強烈的感受到

不被需要的痛苦了

我知道孔子對顏回說完

「君子不器」,這話之後

內心的痛苦也像滿溢的水

但他的痛苦並不是因為

內心的沸騰不見了

也不是因為看著自己

和另一個自己和解了

我知道所有容器的悲傷

並不是因為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讀的過程中,學會領受和揣摩,試著培養一種對文字、詞語、意象、結構的敏感度,特別是那樣一種似懂非懂、衝突含混、張力悖謬的地方,不妨停下來換種方式思考。詩歌有明線與暗線,找準線索很重要。另外,重要的是不是詩歌表達了什麼,可能重要的是詩歌怎樣表達的,即表達的方式,一些潛藏的訊息例如自我的分裂、境遇的沉抑、傳統的斷裂等。推薦藍星詩庫十六本。


讀一遍記不住的詩就沒必要讀了。讀到喜歡的詩,然後順藤摸瓜找更多的


讀詩集,我會細嚼慢嚥。

只在悄無聲息的夜裡讀。

讀的時候,以讀得順暢為準,不求甚解,只品其中味。

如何界定一首詩寫得好不好,我的標準是,讀過之後,能否令我會心一笑或者心頭一軟。

一首現代詩,並不一定都有明顯的主題,很多時候都是在抒發詩人當下的感受,最終能準確表達甚至升華的也只是有限的幾句。

因此題主不要困擾啦!讀詩不就是圖個樂,然後換個角度感受世界嘛。

會意就行,除非你有鑒賞它的需要。

上圖是我最近在讀的詩集,大半本讀下來也就記錄了這兩句。


如果讀中國作家的詩集的話,建議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中國的文學,強調知人論世。


看寫作風格,寫作手法,寫作技巧,最主要看思想,透過文字看內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