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勃勃的互聯網巨頭和尋求智能化轉型的家電企業們,從五年前開始便不厭其煩地向人們描繪著「智能家居」的美好藍圖。儘管翻來覆去講的都是同一個故事,但為了不讓聽眾們感到厭倦,講故事的人總是能夠跟說相聲似的不失時機地抖出一個新包袱。

從IoT到AIoT,再到萬眾期待的5G,每一個新概念的提出都讓人們覺得生活距離那副藍圖又近了一步,但所有人又都清楚那個構想中的未來仍然沒有真正到來,所有的家電產品單獨看起都已經足夠智能,但當不同品牌的家電擺放在一起時,彼此之間的孤立又讓所謂「智能」無從談起。

故事還沒講完,但消費者的熱情已經消失殆盡。智能家居難道真的是個坑嗎?這個問題特別的難,難在到處都是正確答案。

1、一廂情願的「開放協議」

如果我們儘可能簡單的看問題,實現智能家居總共需要分兩步:一是連接,二是互聯。第一步不難,將所有的家電產品連接在同一網路下,一臺路由器就可以輕鬆解決。第二步卻很難,原因在於不同的終端設備之間不一定有共同的通信標準,形象一點來說,就像兩個陌生人彼此說著不同的語言,順暢溝通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統一物聯網通信標準成了關鍵問題。於是,包括家電企業和互聯網巨頭都爭搶著要做這一標準的制定者,爭搶的方式則是建立IoT開放平臺。

家電企業中以海爾為首,由其主導的海爾U+智慧生活操作系統標準在不久前的AWE2019上通過了中國標準化協會立項。海爾U+既是一個智能家居操作系統,同時也是一個開放的IoT合作平臺,面向所有第三方終端設備開放SDK、API標準。海爾的目的顯而易見,即基於其主導的IoT通信標準建立智能家居生態,以解決不同品牌家電間的互聯難題。

另一家電巨頭美的同樣搭建了「M·Smart」開放平臺,但目前在智能家居領域的合作夥伴和成功案例並不多。相比之下,從通訊設備市場切入智能家居領域的小米在IoT生態建設上則突飛猛進,依託智能手機和智能音箱兩個入口,以投資入股為主要方式建立起基於其主導標準的智能家居生態鏈。

在智能手機市場與小米打得不可開交的華為,在智能家居領域同樣野心勃勃。與小米不同的是,華為明確表示不會親自涉足家電生產,也不會以投資的方式控股「家電小廠」,以此來避免與家電企業之間形成直接的競爭關係,從而使得華為HiLink平臺成為一個真正開放的平臺,以路由器為終端將不同智能家電產品納入在統一的通信協議之下。

海爾、美的、小米、華為,儘管所有的標準主導者都強調了通信協議的「開放性」,但問題在於任何人在智能家居領域都沒有絕對的話語權,誰也無法無法做到一呼百應,更何況一些家電企業之間存在的競爭關係使得所謂的開放協議有著天然的排他性,結果幾大主要的標準制定者各自建立起智能家居陣營,互不相讓各自為戰。

標準太多等於沒有標準,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任何試圖以「開放協議」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的努力都是「一廂情願」。

2、從沒有入口到遍地入口

智能家居時代的到來曾經一度讓傳統家電企業亂了陣腳,最初,智能手機被一致認為是智能家居的核心入口,這讓傳統家電企業普遍認為,在智能家居時代將在與小米這樣的企業競爭中陷入被動,失去在家庭場景中的核心地位。

空有智能家電,沒有操控「入口」,這讓傳統家電企業產生了巨大的恐慌和不安。

為了搶奪智能家居入口,2015年傳統家電企業格力出人意料地推出一款智能手機產品,目前這款手機已經出到第三代。董明珠執意要做手機,顯然不完全是為了業務多元化和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做手機不是為了市場,而是為了未來的『智能+』。」

危機感同樣出現在美的身上,不過與格力不同的是,美的選擇與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進行戰略合作。前者需要後者在操作系統和生態資源上提供支持,後者推出的YunOS系統則希望以美的為切入口涉足智能家居產業。2016年9月,二者合作發布一款搭載YunOS系統的智能冰箱,但此後卻不知為何陷入沉寂。

當家電產業處於普遍的「入口焦慮」中時,2017年,智能音箱之風終於在亞馬遜和谷歌的推動之下吹到了中國,業內一致認為語音交互將成為未來主流交互方式,而智能音箱也理所當然將成為智能家居重要操控入口。

國內互聯網巨頭迅速做出反應,阿里巴巴率先於2017月7月發布智能音箱天貓精靈X1,小米緊隨其後發布智能音箱「小愛同學」,一年之後百度也發布了小度智能音箱。加之京東叮咚音箱、喜馬拉雅小雅音箱等產品,智能音箱市場熱鬧異常,屢見不鮮的補貼大戰一觸即發。到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音箱市場。

不過,隨著智能音箱市場的大爆發,智能音箱產品的定位卻逐漸偏離了「初心」。互聯網企業開始結合各自生態資源優勢,將智能音箱打造為旗下內容和服務的入口,導致智能音箱的功能和價值過多的停留在對話、聽音樂、查詢天氣和資訊等基礎層面,在智能家居領域反而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從沒有入口到遍地入口,如同上文中談到的IoT通信標準一樣,對智能家居行業和用戶而言,入口太多等於沒有入口。智能家居行業標準沒有像預想中那樣走向統一,各自為戰的問題反而加劇了。

3、傳統廠商「知難而退」

或許是意識到統一智能家居標準和入口的困難程度,傳統家電企業開始嘗試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從2018年開始,家電巨頭海爾開始主推「成套解決方案」,以全場景成套智慧解決方案來破解不同品牌家電之間無法互通互聯的難題,在市場戰略上轉向加速促成智慧家庭成套落地。這一戰略持續至今,AWE 2019期間海爾宣佈將在年內推出基於5G技術的智慧成套家電及場景解決方案。

與海爾的戰略路徑類似,另一家電業巨頭TCL也轉向覆蓋全場景的智慧生活解決方案。3月12日,TCL在2019春季發布會上發布了面向家庭、個人、酒店、社區的四個場景智能生活解決方案,同時發布的家電新品覆蓋了空調、電視、冰箱、耳機、美容儀、美妝鏡、電動牙刷、智能門鎖等近二十款產品。

以成套化、場景化的解決方案來破解智能家居無法互聯互通的難題,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但卻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但問題在於,並不是所有家電企業都具備這樣的能力。

按照TCL智能終端業務羣CEO王成的判斷:「未來3年內,僅生產單一品類的廠家以及不能為用戶提供連接融合服務的這些廠家將出局,只有那些能夠提供全品類智能終端,能為用戶創造連接融合智慧場景的廠家,才能成為真正的頭部玩家。」

對於消費者而言,成套化的智慧家庭解決方案一方面意味著較高的消費門檻,另一方面由於僅有少數的家電巨頭擁有成套解決方案能力,對消費者而言也意味著更小的選擇空間。

更重要的是,選擇本身也意味著失去。消費者在選擇某個品牌成套解決方案的同時,也必然要放棄其他品牌中更為優秀的智能家電產品。因此,對消費者而言,成套化解決方案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決策。

4、5G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隨著5G商用化進入倒計時,智能家居領域圍繞5G的討論也逐漸多了起來。5G技術能否為智能家居產業帶來新的轉機?在這個問題上我的態度並不樂觀。

對於IoT行業而言,5G所能夠解決的問題首先是數據傳輸速率和響應速度的提升,其次是終端設備連接數量的提升。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顯然將擴展IoT的應用場景,但具體到家庭這一場景時,對用戶體驗並沒有直接的改善。

原因在於,5G在IoT領域中的應用更傾向於室外場景,如在大型會議中心支持更多的終端設備連接,再比如用於提升無人駕駛汽車的數據處理和響應速度以提高駕駛的安全性。而在家庭場景下,用戶需要連接的家電設備十分有限,傳統WiFi連接已經足以滿足需求。因此5G對智能家居體驗並不會帶來明顯的提升。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家電企業對5G技術的探索沒有價值,作為新一代通信技術,5G技術的應用場景仍然有待挖掘。但不可否認的是,5G技術的出現並不能解決智能家居產業的根本問題,在真正開放統一的標準誕生之前,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智能家居,依然可望不可及。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智能家居行業是個坑,適時間來說,它的發展前景還不是很明朗,但我們也要看到它的希望,現在已經有行業內的軟體出現,「報價優選」內置了海量的智能方案和報價模板,可以幫助行業內的工程師實現快速報價。「安裝優選」可以在線接單或找師傅,為行業賦能。對於智能家居來說,要想得到快速的發展,進入普通百姓的家裡,那麼未來所有家庭裏的設備都將互聯互通,能夠用語音來進行交互,這將帶來一輪規模巨大的智能家居設備換機潮。讓我們一起期待更美好的智能家居時代的到來。


智能家居現在是起步階段,技術不夠成熟,就像當年的大哥大一樣,賣得死貴。但隨著產品的轉型升級,現在誰人手沒有一部手機?所以,智能家居一旦產品成熟,價格趨於合理,智能時代就真正到來了。現在做智能家居的公司都是些牛逼哄哄的大公司,比如:小米、海爾、美的、百度、阿里等科技大頭。但大佬們都單打獨鬥,大家都想做大做強,成為領頭羊。急於搶佔市場,形成了眾多品牌格局和設備信息孤島,信息流通受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產品之間無法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不同的品牌與產品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技術壁壘。產品設計脫離實際應用場景,這大大降低了用戶的實際體驗感。所以,如果沒有一個標準出來,智能家居對於消費者而言,只是聽過沒用過。不過我現在世面上有一種白菜價格的智能家居,其實就是在非智能家居加入智能模塊,實現智能效果,可以用語音控制,效果不錯。該會是一種趨勢,更接近消費者。


現在是坑,市場上全是不成熟產品,將來出更成熟的,你換不換?

智能家居行業是坑嗎?

隨著智能家居的火熱,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一行業中來,希望能夠從中掘一桶金。由此也導致很多人並未真正認瞭解這一行業的人也盲目的投入進來,最終淪為炮灰。也有很多從業者憑藉自己的奮鬥或者雄厚的資金資源熬過了智能家居行業的寒冬,通過不斷的堅持在智能家居行業有所獲取和奠定堅實的基礎。

很多的「炮灰」為什麼會成為炮灰?現在的廣大智能家居經銷代理商們又在不斷接受著哪些這個行業的挑戰和坑?

經銷代理產品選擇上的錯誤

經銷代理商選擇的產品錯誤、或者說也有選擇廠家的失誤。智能家居行業是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後利用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一個科技行業,目前除了部分傳統匯流排智能家居廠家可能時間久點,大部分的智能家居公司都是較新的創業型公司。智能家居產品的科技發展非常迅速,但依然有一些行業性難關技術不是所有廠家都能掌握。最終導致很多智能家居公司的產品外觀、穩定性、實用性、質量等都堪憂,甚至是完全不能用,沒法用,拿了一堆貨回家興緻滿滿結果卻發現連自己展廳裝上都沒法用,想必這點很多看到本文章的老代理商或許都有經歷過這麼坑的慘痛教訓吧。其次部分廠家在責任心、服務態度、甚至企業價值觀念上就有嚴重問題,只顧大手筆搞展會、搞市場運作推廣大量招商,結果經銷代理商交完錢後態度轉變、惡劣,不管不問,因此鬧官司的也不少,甚至有直接玩跑路消失的都有。所以,準備入行的朋友們,在選擇代理的產品和廠家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擦亮眼睛,避免入坑。

高估現階段智能家居的市場規模和熱度

在鋪天蓋地的市場廣告的宣傳下、在銷售不斷捏造的一個個創富神話案例下、在那些不知道哪裡跑出來號稱專業市場統計數據動輒「2018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總額將達到****萬億」的鼓動下,很多人對智能家居的實際市場情況過度高估、過度樂觀,沒有冷靜客觀瞭解到真實的市場情況和數據,導致在真的開始做後跟前期準備和預期出現巨大偏差,短時間之內就無法及時調整自我和方向成為最短命的「炮灰」。

廣大新入行的朋友,一定要慎重考察,多跑幾家公司、多看些已經在做的經銷代理商們的真實情況,不要被虛假所矇蔽,不要被創業的熱情矇蔽,解開迷霧看看真實的市場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和足夠的戰略儲備出發,才能更好的走下去,走遠。智能家居這幾年確實很火,也是未來必然的趨勢這個是大家都認可的,同時這最近六七年的發展也都是不斷擴大的向好的一個市場情況發展,但是智能家居畢竟還是一個新行業,市場規模和真實落地及銷售情況用戶接受度還是處在一個劣勢的市場處境。

沒有基本從業技術基礎、沒有相關行業經驗

智能家居行業目前主要是兩種系統形態,無線智能家居、有線智能家居。其中無線智能家居相對集成技術、安裝調試等複雜程度要低,而有線智能家居對從業者的技術基礎能力和安裝調試、維護、施工管理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很多從業者完全是跨行到智能家居行業,在部分銷售「我們智能家居系統超級簡單、安裝調試一天就培訓會、一次裝好基本不用有售後」等的銷售招商話語的鼓動下,一躍入行。

有些是從其他行業轉行做智能家居創業,基本沒有智能家居從業基礎經驗和技術、也沒有安防、監控、弱電系統、網路工程、電子電工、建築工程、裝修裝飾等相關行業的從業經驗和基礎,導致拿了經銷代理開始做市場後,專業性極差,沒辦法很好的獲取客戶的信任、有好的項目複雜點的項目不敢接,接下來也不能高效精簡科學的做好導致項目成本劇增,做完一個項目甚至是虧錢。為了彌補技術的薄弱,很多人招聘專業技術人員,此時就存在很大的人力資源成本、及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最終導致情況越來越差。

  就目前智能家居的技術發展水平來講,其實智能家居系統對技術、安裝調試等的要求相對不是非常高,但依然要求入行者要有積極學習的態度和能力,最好是有一定的相關基礎。


這個問題要看怎麼看?如果當成整套系統來看的話,基本是個大坑,不過如果分開來看,不管是使用還是銷售卻又是一個十足的藍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