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喜歡研究歷史的,但是看到一些人總是上來就蓋棺定論扣帽子,真的覺得為人很小氣刻薄。比如說到明朝清朝,漢服,崖山黨,歷史人物,吵的更是厲害。我就奇怪大家的歷史觀。

私以為正確的歷史觀應該是類似上帝視角,站在歷史之外來看。 某個朝代好壞不論,都是發生在中國這快土地上,為中國的歷史添磚加瓦。ps:有人說元朝就是被殖民,我同意,但是當時蒙古帝國還分四大汗國,其中元確確實實籠罩在中國的文化圈上,我個人認為中國從來不是僅僅以土地來劃分的,文化的統一和時間的暈染才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就是先例。那麼清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滿口野豬皮,韃子的人真的看不慣。

再說漢服崖山黨,一味標榜自己漢族正統,真的好么,現在還有純種漢人么?如果說為了漢族文化沒落悲哀,想重創輝煌,可以理解。但是漢族文化正是自有的包容性同化性,才能走到至今啊。崖山黨說的明亡之後無華夏,不敢苟同。清朝到民國到如今,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老手工藝人都要哭了,原來他們不是華夏,不是中國文化啊。要說wg對文化的傷害可算是瞬間爆炸。

再說歷史人物,看不慣這個看不慣那個,我仔細想想,歷史名人怎麼都比刷知乎的我們強吧。至少在那個時代里敢有做為。知乎大神說的好,看待歷史人物要把他放到歷史的局限里去看。換位思考一下,自己如果穿越過去能做的更好么? 以上是我的一點點想法,但說到歷史觀何為正確又迷迷糊糊,你認為自己正確,別人又說他的正確。總歸歷史是過去的,不能變更的,以史為鑒是它給我們最好的服務吧。要是扯到辯論吵架上,更說不清。因為你有說話的權利,又要捍衛他說話的權利。我已經順利把自己繞蒙了。 求大神系統梳理一下何為正確歷史觀(關於以上引戰的東西能不說不說,不想召來一堆噴子,舉例子的話可以)

我說的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及時糾正,欣然接受。


歷史觀不存對錯。

對同一史實,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和不同的觀點,不求對錯,只在新穎,只要能夠根據【史實】證明自己的觀點,就是合理的。沒有史實,單憑主觀臆斷且不能自圓其說,就是亂開腦洞。

對於史實的解讀並非是對史實的演繹。史實之前相互衝突可以得到衝突的答案,只要能夠自圓其說,這兩者都可以存在併合理,但是要注意的是孤證不立,還是要看主要史實。史實的衝突需要結合其他的史實來進行分辨,不能根據實際考古證偽的話默認是事實,所以對史實的解讀很多樣化。

門檻的話肯定有,但完全是自己的原因,我也見過很多非歷史專業甚至純理科生憑藉自己的閱讀等絲毫不下於歷史專業,門檻的首要就是,你要評論某段歷史,你首先要了解這段歷史,必須依靠自己的積累,了解程度的深淺可能會造成理解深淺不同,這也是多樣性的表現。

這是歷史觀歷史評論部分。說了這麼一堆,沒有說根基。對歷史的評論,是站在人的立場上,對於違背基本人性的,不存在多樣性歷史觀。

關於題主的描述,十分贊同,也是我一貫的觀點。


這話太大了。但是什麼崖山之後的屁話,的確胡說八道。正確的歷史觀?很難界定。有些人的歷史觀就是因為汪精衛不親自殺生,所以他是好人。

除了別有用心的,靠譜的歷史觀應該是服務於當代,並放眼可預見的未來,對這個時間段有利的,並基於適當視野和事實的。


首先,對於已經過去的歷史,我們不可能還原,只能儘可能接近。史書不等於歷史,因為編史的人受當時政治影響及個人主觀看法也不可能全面反映歷史,而且從古至今亡佚的史書有許多,如最能反映東漢歷史,早於並且比《後漢書》更可信的《東觀漢記》(《後漢書》以《東觀漢記》的基本史料為依據)、唐朝許多皇帝的實錄等。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歷史也只是紛繁複雜歷史中的一個碎片縮影。

基於此,我們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多看史書,不聽一面之詞,同一時代同一事件有不同記錄不同說法,當時的人所記載和後來的學者史學家所著書都應儘可能了解,此外,如果古文難讀還可以看解讀專著,要去看那些老一輩先生的大家之作,他們終生致力於研究某一史學問題,專業性很強。如王國維、呂思勉、顧頡剛、蒙文通、陳寅恪等(可以參考我上一個回答的書單)不要輕易去看當代歷史小說,你看二十四史白話文通講都比它強。二是結合考古,考古很大作用就是佐史、證史、辯史。對此應有探索和存疑的心態在裡面,如前面所說。即你所認知的歷史永遠有更新的餘地,而且有些問題在史學界也存在不只一種說法,並無定論。更多的答案在以後的考古中可能有新的發現。

而關於如何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正如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所說,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繫,得出相應的結果。一方面,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要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物環境中去分析,不要以今天的觀念來要求古人,另一方面要從全局出發,從整個人類歷史進程中看作用和影響。同時一分為二,功與過,是與非,積極與消極,一件歷史使命跨越一個時代,一個歷史人物度過一生,橫向縱向,辯證看待,不要以偏概全,只看一面。

先寫到,有想法再更新的。


蓋棺豈可輕定論,千秋功罪孰可評。

世人皆知吾所為,豈料所願藏所行。

「歷史都是客觀的,歷史書都是主觀的」。

《1984》中,關於歷史的篡改,算是對歷史事實的改變,從而使民眾的敵對的國家不斷發生改變。

1,事實不會因為觀點的改變而改變,歷史事實是事實,歷史觀是觀點,因此歷史事實不會被觀點改變。

2,歷史觀改變的是對歷史事實的解讀。

3,歷史事實重要,對歷史的解讀更重要。

A殺B是史實。分析A殺B的背景、動機、合理性,靠歷史觀。


沒有正確與否一說,需要多角度審視
首先你就很不正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