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不是特別了解創作背景吧,感覺不怎麼看得懂題記。大概有以下問題:

①為什麼作者要放棄「多數」(包括文藝愛好者、學生),只預備給「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字,置身於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說謊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在那個社會裡生活,而且及其關心全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的人去看

②本書與「民族復興大業」的關係是什麼

③題記最後提到的「懷古的幽情」、「苦笑」、「噩夢」、「勇氣同信心」是指什麼


感謝邀請。

沈從文有一本書叫《從文自傳》,我讀的97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作品(校圖書館翻到的藏本),裡面包含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記錄自己從出生到二十歲之間的事,另一部分是沈其它幾部作品的題記,這本書寫成於1932年。書中有一篇「《從文小說習作選集》代序」,裡面談到當時寫《邊城》的初衷。

兩年前,我常見有人在報章雜誌上寫論文和雜感,針對著「民族文學」問題「農民」文學問題有所討論。討論不完,補充辱罵。我當時想:這些人既然知識都豐富異常,引經據典頭頭是道,立場又各不相同,一時必不會有如何結論,派誰來證實,誰又能證實?我這鄉下人正閑著,不妨試來寫一個小說看看罷。因此《邊城》邊問了世。這作品原本接近於一個小房子的設計,用少料,佔地少,希望他既經濟又不缺少空氣和陽光。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上文這段話可以恰如其分的對應答主的問題,沈從文在題記幾乎有點「傲嬌」說放棄大多數,其實有這麼一層意思,你們不是老抨擊哥們的作品嗎,哥們寫作品壓根不是給你們這幫人看的,也不屑於給你們看,哥的作品寫給那些真正的淳樸善良的國人看。這裡沈從文很明顯的表達了對於那些吹毛求疵、沒事找事的所謂「評論家」們的不滿。

他認為在這樣的一個動亂不安的年代,國家真正的前進需要依靠那些淳樸善良的國民,而不是這些無益的「評論家」們。

至於「苦笑」「噩夢」則是說,當時世風日下的社會之中,像「邊城」里描述的這般社會圖景,只能是有志者們內心深處的一份希冀,一份追求,而在當時的情況下無法實現。

電影「邪不壓正」中只會五個字的華北第一影評人潘公公

有很多方面,只簡單說一個方面。《邊城》講述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這個愛情故事裡的人物有翠翠,儺送,天保,還有「磨坊」。

首先說翠翠和儺送。

儺送和翠翠互相喜歡,但是不通心意。兩人在文中有三次誤會:1儺送第一次見翠翠便喜歡上了,邀請她到家裡坐坐,但是翠翠誤會儺送要她去妓院看看,便生氣拒絕了。2.儺送想要翠翠給他渡船,翠翠害羞不知所措倉皇逃走,儺送神傷。3.儺送為翠翠唱山歌傳心意,而翠翠沒有明白這山歌為誰而唱,只覺得好聽喜歡。(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到兄弟二人選擇公平競爭,可天保嗓子不好,儺送為自己唱的同時也代哥哥唱,使得翠翠不明山歌是誰唱給誰的)

接二連三的誤會,儺送的感情沒有得到翠翠的回應,而翠翠沒有準確接受到儺送喜歡的信號,兩人之間有一道感情的門沒有打開。直到天保意外死亡,順順船總和儺送對老船工心生誤會,覺得是老船工猶豫不覺得行為使得天保喪命。儺送憤然離開,但也表明不會為了金錢而選擇「磨坊」(有錢姑娘)。後來,老船工去世,儺送離開,翠翠才知道真相:她喜歡的人原來也喜歡著她,可他走了……

其二說翠翠和「磨坊」。翠翠是貧窮的自然的美好的樸實的,「磨坊」是有社會地位和有經濟實力的。兩者截然不同的選擇擺在儺送面前,【選擇愛情 還是麵包……這其實也是當代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的選擇題。】當然脫離文本,當代人可以愛情麵包皆有,可並非人人都有啊……

其三,儺送和天保。上述說過,二兄弟同時喜歡一個姑娘。這樣的窘況也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遇到的。好朋友喜歡同一個人,怎麼辦?【戀人和朋友(兄弟或姐妹)選一個……】

最後個人體驗的。翠翠在愛情面前的後知後覺,儺送在愛情面前的青澀稚嫩,即使他們單純美好,兩人面前依舊擺放著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最怕愛情的後知後覺……】

文本令人充滿希望的是,儺送離開之前放棄「磨坊」,翠翠選擇等儺送回來。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已經連續有差不多的問題邀請我了。挺意外的。不過還是謝謝邀請。那我就談談的我的看法,可以看看,有意見的可以一起討論討論。

沈從文是個文人,文人不夠,還是個憤青,憤青也不夠,還是個鬥士。

題記已經很明顯的說出了先生想法。他不預備給那些身處平靜之境的人看的,預備著的是給一些不僅僅是有置身於文學評論與批判社會現實的想法的人,更是一些已經把自己投入到這裡面的人看的,那些人不為什麼,反覆思考著好與不好來為社會做出屬於他們的思考。

與魯迅一般,思考著中國人的思想,因為思想麻木更能讓民族與社會走向歧路。

這是一篇給鬥士看的書,給鬥士們的致敬。


邀我嗎?好意外(?? . ??)。。。。我個人不太喜歡沈從文的作品吶吶。題主的勤學好問精神我很欣賞。不過我知道裡面有個翠翠,慚愧臉,溜啦。。。


情懷與希望。

正如他要構建的理想桃源。

不必要深究,請感受作品本身。慢調的抒寫就像湘水回九曲。


怎麼題主問的那麼像高中閱讀理解題……既然如此,認真作答。

《邊城》大概完書於1931;

《邊城》的題記發表於1934。

其中差了三年,所以題記很有可能是為了回答已經讀過了的人,同時給還沒閱讀的人一個貼士。

放個題記的鏈接,我懷疑題主沒看過完整的題記……

沈從文:《邊城》題記 - 語文網?

yw.chazidian.com

第一個問題,沈從文在題記的前文就說的很清楚,建議題主細看一下。

第二個問題,《邊城》題記與民族復興大業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進行「民族復興大業」的那群人,第三個問題提出來的地方便是第二個問題的答案。

第三個問題,指的是同一個東西,就是指《邊城》(整本書里所描寫的時間、人物、地點以及事件的起因、過程、結果)。

―――――――――――――――――

要不是被題主提問到,我都忘了高一時(六七年前)有完整的閱讀了《邊城》了,現在是一點情節、人物都記不起來,還有,這題記沒有放在我看的《邊城》里,所以去查了一下。


讀小說在某種情況下是奢侈。能有心情去欣賞,是一種幸福,尤其是大師的作品。


因為邊城要表達的東西 不是一個懵懂的 正處於構建三觀關鍵時期的學生去能吸收的。

題主 讀完什麼感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