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明易經的科學性,當然要用科學的方法,以下是證明過程。

所用科學理論:熵增定律。

「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

說這句話的人叫吳國盛,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

薛定諤也說過類似的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薛定諤在其名著《生命是什麼》中的觀點)

愛丁頓爵士也曾說:「我認為,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論與麥克斯韋方程不符,那麼麥克斯韋方程可能有不對;如果你的宇宙理論與觀測相矛盾,嗯,觀測的人有時也會把事情搞錯;但是如果你的理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就敢說你沒有指望了,你的理論只有丟盡臉、垮臺。」

(註:但愛丁頓說自己是除愛因斯坦之外,世界上唯一一個真正懂相對論的科學家,雖然看起來有點能吹,但應該也挺牛)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熵增定律?為什麼它如此重要?它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巨大影響?

因為它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化規律。

這個規律包括我們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生命裏又包含著個人和羣體的演化規律。

熵增理論的主要論點是,在孤立系統中,熵會一直增加,這意味著其中的總能量不增加,但能量會自發地從能量高的地方向能量低的地方傳遞,空間會從有序變得無序。演化的最終結果,稱之為熱寂。

  • 什麼是孤立系統?

整個宇宙是一個孤立系統,太陽系也可以被看作一個孤立系統。

  • 什麼是非孤立系統?

我們生活的地球就是,所以地球上會有熵減,所以地球上會出現生命,會出現生態系統。

一、陰陽的概念

因為地球會源源不斷地接收來自太陽的能量,所以地球上會出現熵減,這就保證了地球不會持續冷卻下去。

這就是說,只要一個系統能夠持續地從外界獲得能量,就會出現熵減的情況,將溫度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

我們知道,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決定了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時間接收來自太陽的能量是不同的,所以在地球上會出現寒來暑往、晝夜更替。

這就有了陰陽的概念。

立天之道陰與陽,最初先哲們對陰陽的定義就是以接收到的太陽的能量多寡來劃分的,知寒來暑往,知晝夜交替,則知陰陽也。

地球不僅接收來自太陽能量,而且持續在向外太空耗散能量,所以對地球來說,不僅有熵減,也有熵增,他們是同時進行的。在一段時間內,接收的能量大於耗散的能量,氣溫就會上升;而接收的能量小於耗散的能量,氣溫就會下降。

推而廣之,不僅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社會生態系統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將支撐社會生態系統運行的動能變化,用熵增理論來解釋。

如果推動向上發展的動能強於導致向下發展的動能,整個社會生態就會呈現上行的發展態勢;反之,如果推動向上發展的動能弱於導致向下發展的動能,整個社會生態就會呈現下行的發展態勢。

二、剛柔的概念

當地面接收到來自太陽的能量後,會有相當一部分能量被地球吸收,並轉化為其他各種可以被利用的資源,尤其是各種生命體,擔負了主要的轉化太陽能量的重任,植物的光合作用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又通過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鏈,維持動物界的繁衍。

人是各種資源的利用者和受益者,只有獲得自然界的各種資源,人類纔能夠維持生存和繁衍。

到這裡,就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任何時候,可以被人利用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必然引來激烈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實力強的會獲得更多、更優質的資源,而實力弱的則獲得相對少的、劣質的資源。

當人們獲得資源後,就會對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以維持生存和發展,這個時候由於人們相互之間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就會和睦相處,還會相互幫扶,互通有無。

這就有了剛柔的感念。

立地之道柔與剛,先哲們對剛柔的定義就是通過對土地上的資源如何進行競爭和利用來劃分的。

推而廣之,所有人們對資源的競爭和利用,都可以用剛柔的概念來解釋,除了土地之外,比如市場、權力、職位、配偶等,都可以成為人們競爭和利用的資源。

用熵增理論來解釋,可競爭的資源被不斷創造並吸引人競爭的過程,就是熵減的過程;而資源被利用和消耗的過程就是熵增的過程。

三、仁義的概念

人是羣居的動物,人們為了共同的利益相互聯結在一起形成集體組織,通過發揮社會集體的力量,人們能夠更有效地抵禦外來的侵襲。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人們建立了公權力機構,通過制定法律約束那些不法的行為,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社會分工協作,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人們不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通過商品交易就可以獲得自己並不生產的產品和服務。

為了提高集體組織的凝聚力,就需要塑造共同的價值觀,在集體組織管理和建設方面達成共識,維護領導和規則的權威,用法律去約束每一個人,以維護社會的正義。

相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之間的共同利益也會喪失,社會治理混亂會導致政治腐敗,法律無法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貧富差距兩極分化會導致社會發展陷入停滯,人心思變,價值觀撕裂,相互之間矛盾衝突不斷,嚴重的話就會出現社會動蕩,甚至是戰爭。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整個集體組織積極推動社會變革,對社會資源進行重新優化配置,建立更公平的制度,以平衡各方的利益,化解相互之間的矛盾衝突,讓社會變革和發展能夠更公平地惠及到每一個人。

這就有了仁義的概念。

立人之道仁與義,先哲們對仁義的定義就是以社會集體的關係狀態來劃分的,社會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強大的凝聚力,所以導之以義,人們需要得到更公平地對待,所以濟之以仁。

用熵增的理論來解釋,人們團結在一起,創造和維護共同的利益,是一個熵減的過程;而當人們價值觀撕裂,矛盾衝突導致相互消耗攻擊,尤其是社會的動蕩和戰爭會極大地消耗社會財富和人的生命,這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

四、八卦的概念

以上是天道、地道、人道,各有熵減和熵增兩種狀態,相互組合,就有了八種不同的卦象,這就是八卦的概念。

用熵增的理論來解釋,對於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態系統,必然會遵循八卦的規律進行演化。

(為了表述的方便,以下會用趨勢維、基底維和結構維來分別表示天道、地道和人道,用同一態來表示熵減,離散態表示熵增。)

五、六十四卦的概念

如果以某個社會主體的視角來看,每個人或組織所面臨的生態系統是不一樣的,整個生態系統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內部生態和全局生態。

內部生態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部社會環境,它可以是社會主體所處的家庭內部環境,也可以是社會主體所處的工作單位的內部環境,也可以是社會主體所處的行業內部環境,也可以社會主體所處的社會階層的內部環境,也可以是社會主體所處的國家內部環境。

全局生態相對於內部生態而言,包含了內部環境以及與內部環境存在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外部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全局社會生態,比如相對於家庭或工作單位的社會環境,相對於企業的行業環境,相對於社會行業或社會階層的國家環境,相對於國家的國際環境。如果站在全局空間的視角看內部空間,所對應的就是和具體的事件相關聯的具體的社會主體所處的內部環境。

用易經的概念來分析,全局生態就是易經中的上卦,內部生態就是易經中的下卦,無論是內部生態,還是全局生態,都包含了趨勢維、基底維、結構維三個維度,他們疊加在一起就是六個維度。

人們所面臨的社會生態的每個維度都包含同一態(熵減)和離散態(熵增)兩種不同的態勢,用同一態和離散態分別對社會生態中的每個維度進行賦值,就能夠得到64種不同的生態局勢。

通過內部生態和全局生態兩個視角對具體的事情進行分析,就可以確定整件事情所處的狀態、發展演變的方向和最終產生的結果。

以上個人見解,供大家參考。篇幅所限,恕不能一一展開來講,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大家可關注我,如何以科學理論來解讀易經的奧祕。


科學是一種以「實證」的方式認識世界的方式,且不論在科學之外還有許多學科是以「科學」的方式無法證實的,就科學本身而言,也存在著不斷發展,不斷推翻前人結論的過程。

我們往往會發現,當新的「科學理論」被提出的時候,最先提出反對聲音的往往是科學界人士,科學本身,也是受到當時的各種情形制約的。

所以,問題就在於,我們不能把「科學」宗教化,拿起「科學」的大棒,就可以隨便扣帽子,「不科學」成為一種打擊新事物,新理論的工具的話,那科學就太可怕了, 這樣的科學不要也罷。

再次重申,我不是反對科學,而是反對把科學「宗教化」。

回到易經的問題。

易經是不是科學的?我想通過科研的方法,是無法在觀察試驗 的基礎上象證明數學公式一樣來證明的。

榮格曾經就易經問題有過專門的論述,他發現心理問題中,存在著一種難以理解的同步現象——即患者的情況會在治療過程和生活中不可思議地產生一種同步發生的現象,榮格把這種現象稱為「共時性」。

他曾舉過一個「金色甲蟲」的例子。他有一位患者,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有著嚴密邏輯性條理性的人,性格非常固執, 使她的治療產生了嚴重的停滯。榮格想通過一種非理性的事件來打破她的理性主義,從而推動她的治療。

一天,患者向他講述了一個印象深刻的夢,夢中有人向她贈送了一隻金色的甲蟲——一種非常珍貴的珍寶。此時,榮格聽到背後有輕拍窗欞的聲音,他回過頭來,發現一隻很大的昆蟲在飛撞窗欞,試圖進入房間,榮格打開窗子,從空中抓住了昆蟲。這是一種普通的玫瑰金龜子,它那種黃綠的顏色與金色甲蟲極為相似,榮格將它交給患者,並說道:『這就是你的甲蟲。』這一經驗洞穿了她的理性主義,打碎了她理智抗拒的堅冰,如今治療可持續下去,且成效顯著。

榮格把這種非理性的經驗稱為「同時性」,它與科學毫不相關,在這個例子中,夢境中的金色甲蟲與現實中的金色甲蟲看起來毫無關聯,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同步」發生了。

這種「同時性」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我們不曾注意到罷了。比如當你去面試,一路上非常順利,每一個路口都是綠燈,等到了面試地點,面試過程也非常順利;你想出趟遠門,收拾好行李,走到樓下,發現車胎爆了,但你執意遠行,結果整個旅行過程狀況頻出,極為不順利……此類現象我想每人都遇到過。

榮格發現易經的占筮過程就是「同時性」的體現:

儘管拈取蓍草或拋擲硬幣以起卦的方法,純屬偶然,但是這並不妨礙所得卦爻的涵義,與起卦人主觀所要了解的事件在性質上相契合。

榮格說:同時性原理認為「事件在時空中的契合,並不只是幾率而已,它蘊涵更多的意義,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宏觀的諸事件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觀察者主觀心理狀態之間,有一特殊的互相依存的關係,「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觀察者如何通過「隨機」起卦,卻能使所起卦爻的涵義與自己主觀所希望瞭解的客觀情境相契合呢?榮格的回答是:「《易經》認為要使同時性原理有效的唯一法門,乃在於觀察者要認定卦爻辭確實可以呈現他心靈的狀態,因此,當他投擲硬幣或者區分蓍草時,要想定它一定會存在於某一現成的情境當中。」這就是說,觀察者只有通過堅定誠信的心念來實現卦與事的契合,此乃「唯一法門」。

也就是說,占卜的「起卦」過程,與求測者所求的事件之間會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同步性」,只要求測者「誠心誠意」,相關聯的事件的結果,就會體現在卦象、卦辭之中。

所以,以易經為代表的東方文明,與西方的實證科學,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如果科學講究的是邏輯性,那麼易經講究的就是悟性;如果科學講究的是因果性,那麼易經講究的就是「同時性」

這個結論,對於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人來說,可能非常難以理解,特別是對科學有某種狂熱「宗教情懷」的人來說,更是不可思議,我彷彿看到科學的大棒已經要揮舞起來了。

科學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實證科學之外,存在著未知的真相,科學年紀尚淺,我們實在沒有必要用它來衡量一切。


我的感悟是:要去崇拜化、以演化的視角、從源頭出發去做學問和做事情

拿易經舉例,首先不要把易經當做通鬼神之書,神聖之書,它只是一本值得學習研究的書,你可以瞭解古人是怎麼認識和歸納世界的。

要回到當時那個歷史背景下去研究、分析:

1、當時的社會是什麼樣的?這個事物對社會或者哪部分人的意義是什麼?

2、是什麼人、當時擔任什麼角色、在什麼背景下發明出來的?

3、實際幫助了哪些人解決了什麼實際的問題?有什麼案例,最終的結果如何?使用者的真實目的可能是什麼?

一開始的易經是宮廷使用,其占卜核心在於問吉凶於鬼神這件事能不能做,有上天授意,指印之意。於是很注重通靈工具,於是用老龜殼,由於取得難度大,於是用也古老的筮草,到現在的占卜,用筷子,用圍棋子,你說也很準,我就覺得扯了,除非你是靈媒體質,本身就通靈,但幾乎沒有占卜師說自己同時也是靈媒的吧?

而且當時的易經多使用於徵伐或其他國事,由君主授意,占卜師去操作然後公示起動員及警示的效果,拿打仗為例,我覺得可能有幾種作用:

1、必打之仗,操作結果為吉,以加強自己及軍、民的信心

2、不想打、不可打之仗,操作結果為兇,給軍、民一個不可違抗的理由,平息社會輿論

3、不知道能不能打之仗,順應天意,給自己在信息不完備下不能決策的情況下一個心理支撐

如果是這樣,說明君主和占卜師可能自己都是不太信的,打仗靠的還是兵力,士氣,對敵方的軍情瞭解等等,僅靠占卜結果來做決策,不是一個有能力的、負責任的、有憂患意識的君主該有樣紙。

那麼,如果,源頭的使用者都是持疑的,後續根據周易所演化出來的其他流派的書籍及學說是否值得參考,我就更持疑了。

抑或說,他們改良了之後的學說,更偏倚於演算法,是對世界和社會規律更完善的歸納總結,具備了可以解釋或類比更多的現今社會的現象?對比我沒有深入研究所以不做評判。

以上,僅針對於易經的占卜功能的個人粗淺理解。

對於易理那塊,還是非常值得學習研究的,很多我們現在經常使用概念、詞語、句子甚至文化傳承的觀念都是出自周易,裡面深度概括及總結了古人對世界、社會、文化的理解,能夠幾千年經久不衰,這確實是一本偉大的奇書和產品,對於我們來說,可以在很多方面學習借鑒,幫助我們指導生活和工作。

研究其他學說及事物、現象同理。


易經是講天地人的學問。「易」字上邊一個「日」字,下邊一個「月」字,顧名思義講的是太陽系這個天體裏的宇宙運行規律。易經裏講宇宙是怎樣產生的;地球是怎樣運轉;人從生到死這個過程有什麼規律。易經講的是規律,講的是道。宇宙之道,天地之道,人生之道。人生活在宇宙之中是一個非常渺小的個體,人的所有活動都受宇宙和物質的影響。


請證明科學的科學性

見仁見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