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著那些事不是你喜歡做,而是你不喜歡做現在的事,只是想逃避,有時候我們必須承擔這些責任,逃避是沒有用的,自由向來都是不自由的,只能把當下活好,過好才能離自由更近一點吧


我的情況和你有些類似,很糾結。雖然痛苦糾結,但夢想總是要有的,在完成生計的同時,儘力把想做的事變成維持生計的手段。當自己的愛好與社會的需求融合的時候,你就是幸福的。加油


同款境遇。

最需要做的是深思一下自己對這個心心念唸的事的渴望度有多少吧,評估一下,這個慾望值還是很重要的。

生計這個詞真的很苦澀,但是不知道在你的三觀和認知裏,生計和生活直接的差距有多少。然後再把生活生計水平評估一個值。

每個人都人生都是一樣的,生活的現實和夢想的慾望各自站在天枰兩邊,為夢想委屈生活,為生活放棄夢想。

問題裏的沒時間去做喜歡的事,就說明在你心裡已經選擇了生活大於夢想,就意味著心心念唸的不夠。所以就是要麼還得心心念唸的不夠,再加強自己夢想的驅動,委屈生活,放下生計;要麼堅持生活,先不念想那些不適合現在想夢想。

道理大家都懂,只是不是每個人都敢於大膽地孤注一擲去選擇並且承認。


時間永遠是擠出來的,想了就去做,一點一點來,斷斷續續也是堅持,多年後你會感謝你當初的堅持,哪怕一點點!


有一句叫想再多也不如行動一步,當然我們也要深層次的看看為什麼心心念念想做但是沒做背後的是什麼?


你要的不是答案 你要的是一個藉口或者理由!因為你現在很糾結!


個人覺得先將目前的事分為輕重緩急,生計是首先要解決的,只有解決了生計纔有可能去做到想做的事,不是嗎?如果喫飯都成為問題,那你要怎麼完成想做的事呢?如果是我,我會先看看自己最想做的是哪些事,然後將這些事進行事物聯繫,看看可不可以通過做一些與想做的事有關的東西解決生計,然後慢慢再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吧!我也沒有很好的辦法吧,只能講講我的想法。


立刻去做,馬上去,想做就一定能做。擠時間也要。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這話的意思早就被嚼爛了。


分時間吧,每天做一點,想到了沒時間先記錄下來,等有時間了抓緊做。年紀大了就會發現自己的時間都在被別人佔用,你要照顧孩子,照顧老人,工作,進修,經營家庭,時間只會越來越少,所以誰有特別充裕的時間呢?別給自己找藉口,先做起來再說吧,一點點的去積累,別著急就行了


我感覺真心想做的事情一定會去做的,關鍵是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情


想到立刻做很重要

其次要規劃好,可以拆分小目標的最好,拆分了小目標完成的滿足感足以支撐你繼續做

時間擠出來有效利用,比如喝杯咖啡後,午間抽出半小時做

不建議熬夜做,長期而言對身體不好之餘,反作用更大


人生就是在抉擇中度過


大膽一點 去做想做的事吧 人生那麼短 讓自己真正的開心一下


意識到要改變,但是無力去改變,主觀上有可能是習得性無助。

我克服不了習得性無助。

我的辦法是變得麻木,麻木讓我不能感動自己;

減少情緒對行為的影響,不再奢望感動別人。


很開心我現在為生計奔波的事是我心心念念想做的事。我之前也苦惱過,不過那個時候我清楚我還沒去做是因為我在拖延,在給自己找藉口。也許你可以嘗試每天加入你心心念念想做的事的計劃,一點點就夠了,每天做一點點,日積月累,你會發現你想做的事會比每天只為生計做的事更能為你賺錢。

因為你想做,就能做的更好。


你一定認為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我只想給你一個一句話簡單的答案:

寫下來、從完成第一件開始

我就是這麼做的,所以我從事著一份每天外勤的高強度項目工作、還和三個孩子感情特別好,相信我,從這一句話開始,你行的!


謝邀。

如果你喜歡做的事可以成為你的終身事業,你可以繼續往下看。

作為一個喜劇愛好者,我很小的時候就被金凱瑞充滿張力的表演圈粉。作為一名喜劇天才,他跟很多喜劇大師一樣,生活充滿著苦難,內心充斥著煎熬。他很小就為了維持家庭生計而輟學打工,15歲時開始參與表演,十幾年間演出的都是配角乃至龍套,直到1994年在主演《神探飛機頭》後才引起轟動。

下圖是他在瑪赫西管理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裏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話

他的故事這裡不去贅述,我們只探討我們的問題本身。

他能走到今天是因為他堅持了自己的想法,我也一度非常認同他這樣的想法。他對喜劇表演,或是說表演藝術本身,一定是最為熱愛的。但他「熱愛」表演的起因,卻是因為他父親失業後一段時間內他母親都罹患嚴重的抑鬱症(他目前也遭受著同樣的折磨),為了照顧母親他想方設法地逗自己的母親開心,因此才發掘出自己的喜劇天賦。這期間他的人生也伴隨著巨大的痛苦和掙扎,經歷了數十年的積累和拼搏才換得一個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說老實話,我崇拜他,也曾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像他一樣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獲得「成功」,但我沒有膽量像他一樣全副身家投入到熱愛的事當中。這幾件事,需要我們有清醒的認知和強大的自我驅動:

1:什麼是喜歡做的事?

首先喜歡和熱愛的程度可能就決定了一個人能否走這條路,和到底能走多遠。這世界就是充滿了苦楚和磨難,無論是喜歡的事還是不喜歡的事乃至於厭惡痛恨的事。人只要活著就一定要選一條路走,而每條路都有各自的坎坷,也都有各自的風景,和各自的終點。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路,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很多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有多「喜歡」。

如果是一條我們願意忍受著痛苦踏過它的崎嶇,只因自己發自內心地愛著這條路上的風景,或是自己願意堅定地向著它的終點一路前行,就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踩過那條終點線,那這會是你真正熱愛的事,你真的會為之奮鬥終生。這件事你會希望自己做得越來越好,向著世界上最頂尖的方向不懈努力。

而如果無法忍受為這件事付出努力,無法承受這件事帶來的壓力和痛苦,要的只是這件事帶來的快樂,那我們可能把這件事當做愛好會更好。這件事帶來的快樂能幫助你消解憂愁緩解壓力,而你或許不必為它付出更多精力,不必產生更多壓力,不會產生厭惡情緒。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為這件事付出相應的代價,比如我喜歡寫東西,我拿來寫東西的時間精力都是付出,為了寫東西而去學習也是付出。我每天拿出一點時間寫一點東西,是喜歡;我找了寫作相關的工作,是很喜歡;我辭職在家拿出全部精力寫我自己想寫的東西,是熱愛。而任何一種情況我都要付出代價,承擔壓力承受痛苦,只看我是願意為了這件事承受某種痛苦,還是不想承受這種痛苦而不去做這件事。

2:為了這件事我需要付出多少?

這就需要根據個人情況衡量和思考了。家庭條件不一樣,個人條件不一樣,喜歡的事不一樣,只能就事論事。當今社會應該說任何一個行業都充滿競爭,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決定你能否把這件事做好取決於幾個方面:努力多少,投入多少,堅持多久。

努力多少,我們有沒有足夠的努力來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很多行業都有非常高的門檻,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才能邁得過這道門檻。天賦異稟的極端個例就不提了,如果是極端個例那應該不會來提問。

投入多少,一件事需要付出的除了時間精力還有金錢。時間精力不用說,金錢是一定要面臨的問題,要為了這件事放棄工作或收入來源(當然這件事或許也可以成為收入來源),還是這件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這些金錢上的投入也是跟時間精力上的投入基本成正比的。

堅持多久,我們在很多演員的經歷中看到最多的就是「跑了十幾年龍套」,十幾年足夠很多人對自己所堅持的事業產生質疑,對自己產生質疑,最終產生放棄的念頭。北漂的人是有話語權的,在北京凌晨3點起牀排隊坐公交上班的人,和加班到凌晨3點的人,都有著相似的痛苦。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多久,甚至可能有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堅持下去,更不知道自己堅持得對不對。只有時間能給我們答案。

這些付出在我們心中基本都是有數的,我們願意或不願意,付出多或少,也都會體現在這件事給我們的回饋上。想清楚自己能付出多少,然後再想下面的問題。

3:我能承擔多大的代價

一件事作為事業必然有成功有失敗,有投入有產出,首先我們考慮這件事有多大風險。前面提到了各行各業都有巨大的競爭,在競爭的廝殺中一旦落敗,你能否承擔苦果?或許你只是回老家繼續工作,也或許你已經辭職只能待業。更甚一些,或許會負擔不起房貸,或許會負擔不起醫藥費,或許要讓家人跟自己一起喫苦,或許得不到親友的支持,甚至可能孩子要輟學,或是面對至親至愛之人的拋棄。都說人年紀越大越不敢辭職,原因大抵也是如此。

還有一些需要我們考慮的方面。

比如「我有沒有天賦」,有些事沒天賦可以做,但有天賦才能入行將這件事做成事業。天才是1%的靈感+99%的汗水,但那1%更加重要,這靈感就來自於天賦。沒天賦的人很難在這種特定行業內立足,無法生存就沒有接下來的事了。

比如「我在這行有沒有人脈」,有些行業就是要看人脈,這也是資源的一部分,有些人生來就有,有些人可以通過經營擁有,但有些人就很難接觸到。

比如「我運氣好不好」,這是玄學,有些人就是運氣好,好到我們一邊羨慕一邊暗罵「走了狗屎運」;有些人運氣就是不好,儘管做好了充分準備卻總也碰不到機會,我們稱之為懷纔不遇。

我羨慕你心心念念著自己喜歡做的事,無論你最終決定做還是不做,無論你願意付出還是不願意,我都希望你不要忘記自己這段時光,在這段日子裡,你每天心中都還有一顆星,那是什麼樣的陰霾都無法掩蓋的夜空中的眼睛,它和你互相凝望,等著你走向它的那一天。

對於你心心念唸的事,到底是真的喜歡,還是隻是「這山望著那山高」,也需要發自內心地思考和問自己。是真的可以為那件事付出很多承擔很多,還是隻是想想。

畢竟有的人喜歡做的事是週遊世界,而他們可能機票嫌貴窮遊嫌累跟團嫌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