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只帶了幾本書回來 像世說新語這類書故事性還是有的 不過老莊就比較玄乎

個人感覺老子實在讀不下去 莊子有些論點還有點意思 想問下空閑時間讀這些書對人生有意義嗎(實際功利性意義肯定是沒有的 這個懂)


hhhhhhhhhhh沒有感情的擺拍工具


看你放這兩張圖就知道你是外行了。所以,你整個就弄反了,看這種書,追求的恰恰是功利意義,而不是你說的那種特別虛幻的對人生的宏觀意義。

這種書,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的。帶古注的那種。

看那樣的,你是可以得到實際利益的。最不濟的可以寫論文賺錢。

至於你說的那個對人生的意義,這就很難說了。也許你今天從書里懂得了一個道理,二十年以後才能用上,這誰說的准啊。

再說,別老想著那麼所謂意義,這麼多聖賢陪著你,你還有什麼不知足的。


(你看我的回答比看以上各位答主的都有用得多)

題主你好,別怪我說話不好聽,你這幾本書是什麼玩意兒?

你這幾本書……從版本上就可以把你否掉,這些書,唔,說嚴重點連文化普及都不夠格。你說你喜歡看古書(我們一般叫古籍),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版本目錄校勘(即文獻學),凡是古籍,必定會涉及到版本問題,先秦古籍流傳至今大多是漢儒輯的,拿莊子來說,有魏牟版《莊子》初始本;劉安版《莊子》大全本;郭象版《莊子》刪改本三種。

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所列注釋本有以下幾種:

崔譔注10卷27篇,其中內篇7、外篇20;

向秀注20卷26篇(一作27篇、一作28篇),亦無雜篇;

司馬彪注21卷52篇,其中內篇7、外篇28、雜篇14、解說3;

郭象注33卷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

李頤集解30卷30篇(一作35篇);

孟氏注18卷52篇;

王叔之義疏3卷;

李軌音1卷,徐邈音3卷。

今天的通行本是郭象的《莊子注》。

魏晉時期,《莊子》《老子》《周易》並稱「三玄」,《莊子》一書被奉為《南華真經》,研究《莊子》的作品日益曾多。

歷代註疏本如下:

郭象的《莊子註疏》(郭象注,唐代成玄英疏);

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音譯》;

宋代林希逸的《莊子口義》、

褚伯秀的《南華真經義海纂微》、

陳景元的《南華真經章句音義》、

陸西星的《南華真經副墨》、

陳碧虛的《南華真經闕誤》;

明代焦竑的《莊子翼》;

清代王夫之的《莊子通》和《莊子解》、

林雲銘的《莊子因》、

劉鳳苞的《南華雪心編》、

宣穎的《南華經解》、

姚鼐的《莊子章義》、

盧文弨的《莊子音譯考證》、

王念孫的《讀書雜誌?莊子雜誌》、

孫詒讓的《莊子札迻》、

俞樾的《莊子平議》、

王先謙的《莊子集解》、

郭慶藩的《莊子集釋》、

馬其昶的《莊子故》;

民國馬敘倫《莊子義證》、

劉文典《莊子補註》、

王叔岷《莊子校釋》、

胡遠濬《莊子詮詁》、

聞一多《莊子內篇校釋》、

楊樹達《莊子拾遺》、

錢穆《莊子纂箋》;

當代學者有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

以上,你買哪本不好,,?^?,,

實在不知道怎麼挑,打開噹噹網搜索「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啊╮(╯_╰)╭

以下列幾本僅供參考:

實在實在不行,下面這個「三全本」也可以勉強翻翻嘛(︶︹︺)

你要問有什麼實際意義,麻煩你把這些好的本子買來,看看序言,歷代學者都有說。《莊子?天下篇》:「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言為曼,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倪於萬物,不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詭可觀。」

莊子的宇宙觀:《秋水》:「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

認識論:《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人生觀:《天地》:「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朴,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

政治觀:《齊物論》:「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美學觀與文藝觀:《天道》:「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焉。」

以上,《莊子》就說這麼多。

我看你圖片里還有《戰國策》,打字太累了我就不說了。

為什麼看古籍要選對版本,借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第一》的話來說:「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詩魔入其肺腑之間;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騖愈遠;由入門之不正也。故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又曰:見過於師,僅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也。工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

題主,你喜歡看古籍是好事,中國古典文化是養人的,希望你能好好讀下去。


謝邀。

老子傳的是大道,其言至簡,其理至深。人生歷練到一個階段看,悟到的是一層,過一陣自己提高了,看到的又是更深的道理。

一方面可能是年輕,閱歷體驗尚不夠深厚;另方面可能是近現代西學東漸、白話文運動後,語言風格過分講究形式、講究邏輯,看著《道德經》辯證的語言、比喻中錯位的所指,似乎不夠嚴密邏輯不通啊?

但是,邏輯只能在一個層面上圓融,嚴密了,也只能在一個層面上嚴密,沒有那些看似的錯位和疏漏,如何得見雲上雲、天上天,如何窺得博大的內涵?都被表面的嚴密封鎖住了。

不能直接讀原著,是一個巨大的障礙,源於文化的斷層、文字的斷層,只能聽「專家」的解讀,而不能直接與古人交流。其實古代,真正能讀懂《老子》比較深的內涵的,也只有不多的人,但普通人都能看,理解多少算多少,都是收穫、提高。但是觀念、文字的巨大變化,就會產生「根本讀不下去」的鴻溝,變「多少」為「有無」。

這是文字研究的責任所在。


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意義,諸子百家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品我都粗略看過一遍,雖然看的是原文加翻譯的作品。

你要說意義,我只能說沒有意義;如果一定要問意義,那首先問的是,讀這些書你覺得快樂嗎?快樂當然也是人生意義的一種。

如果道德經你看不懂,有三種可能,第一是你古文水平不夠,只看翻譯之後的作品,很多味道沒了;第二你買的版本不一定適合你;第三機緣沒到吧。

看不懂就放一放,開心就好。道德經確實不好懂,但是莊子在我看來正是通過故事的形式給道德經作的註解。

這些書是可以陪我們一輩子的,暫時看不懂又有什麼關係呢。現在看不懂,不感興趣,不代表以後。

可以看看很多大家對諸子百家的評註,理解,先對書的內容有個了解,實行「曲線救國策略」。實在不感興趣,就放一放,看看其他的,那麼多類型的書籍,總有你喜歡的。

不必強求自己做皓首窮經的腐儒,因為這正是道家學派所反對的。

這些書一般人不看個幾十遍,多方求證,了解,想完全看懂是不可能的。後期肯定還是要看原文的,看翻譯之後的,好比是從一杯茶到一杯白開水,雖然看起來理解了,其實很多味道都沒了,索然無味。

像道德經這種,可能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真的不好懂。總之就是機緣未到,實在看不下去,就出去走走,看看其他的,感悟大自然,看看其他書,和朋友聊聊。有那麼多有趣的事,何必執著看書。

道家學派的核心觀念就是不要束縛自己,順從自己的本心,人生苦短,開心就好,不必強求,努力做個無用之人,哈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