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普通一本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知乎上搜了一下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幾乎都在勸退,好多答案都很悲觀,搞得自己感覺人生都灰暗了,一直懷疑自己當初報錯了學校和專業,當我去搜其他專業的時候發現也都是在唱衰勸退,比如醫學,傳統工科,還有師範,會計財管,文科類的專業比如歷史語言啥的,更不用說知乎上經常被黑的土木機械生化環材之類的,是不是除了計算機所有專業都沒什麼前途。至少在知乎上不管搜什麼專業大部分回答都很悲觀。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情況。


我覺得核心原因是:

因為中國(很多行業及領域)「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100年的路」。

這導致了兩個後果:

第一、很多行業剩下的「70年」可能「無路可走」(很多行業及領域,興起騰飛到飽和萎縮的週期,遠短於個人的職業生涯長度,甚至出現「18歲高考進了熱門專業,25歲找工作卻舉步維艱」的黑色幽默

第二、各行各業的「野蠻生長」、財富效應,極大拉高了大家的期望值。參照系不是常規的,平常心便成了奢侈品——這可以說是一種全社會層面的「倖存者偏差」。能力素質等各方面條件相仿的兩個人,僅僅相差幾年畢業,可能就業機遇、財富機遇就有天壤之別,對於很多人而言,斯情斯境,心態很難平衡。

以工業化、城市化的底盤——基建和能源為例。2000年的時候,中國城鎮化率36.22%,高速公路里16000公里;全社會用電量13556億度,全國發電裝機31932萬kW,其中水電裝機7935萬kW瓦。——水電是個很有意思的行業,可開發量鎖死,幹一個少一個,一百年開發完,與用三倍的人在三十年時間開發完,從最終的成果看可能沒本質區別——但後一種選擇,必然坑一大批從業者/畢業生:路走完了,是不是就無路可走?(其他行業可能沒有這種「資源鎖死」的特徵,但原理相同)

而經過十九年發展,到了2019年底,中國城鎮化率達到了60.6%,平均每年提高1.29個百分點;高速公路15萬公里,平均每年新增7000公里(每年新增接近日本全國的里程);發電裝機201066萬千瓦(並且最近幾年仍然以每年10000+萬kW的速度在增長),水電裝機35640萬千瓦(全國水電的經濟可開發量是4億千瓦,開發程度已達89%,並且白鶴灘等巨型電站將在兩三年內投產,屆時分分鐘100%)。

短短十幾年時間,人類歷史上最巨大的工業化國家,橫空出世。而對於相關專業(土木、電氣等「傳統工科」代表性專業)而言,也意味著巨大的財富機會和上升空間。尤其是對於98年擴招前後的一代人而言。畢業的時候恰逢01年入世、「野蠻生長」的起點,史無前例的巨大市場空間擺在眼前;而在他們之前,不管是全社會的高等教育人口存量,還是各單位的規模體量,都比較小,上升通道上的阻礙,也寥寥無幾。很多央企大院,21世紀頭幾年,每年新進人員數量,有八九十年代每年進人數量的5~10倍(當然四萬億之後這個數量又上了一個臺階,導致很多單位現在異常「擁擠」,廣大青年職工普遍上升無望,長期打雜幹苦力,怨氣衝天)。而收入方面,大量的TOP設計院,零幾年的時候,骨幹員工就有30~50萬收入,一兩年就一套房的比比皆是。

除了建設類「增量」邏輯的行業,運營類單位從業者也有類似的機遇。大量的新建電廠(以及其他需要技術人員運維的基礎設施)在短時間內投運,一張白紙,敞開懷抱吸納各路英才,工作機會、升職機會顯得異常豐饒。短短几年就成為核心業務骨幹,再幹個幾年到新開的分舵當領導,這種故事屢見不鮮。

問題是,需求端不會無限高速增長的,野蠻生長到了一定的閾值,就會飽和,或者,提前換擋變速進入新常態,進入小碎步式的緩慢增長。目前,中國人均GDP大致是主流發達國家(不算地廣人稀或小國寡民的國家)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人均電力裝機(1.436kW/人)、人均高速公路(1.07公里/萬人)之類,卻遠高於這個比例,某種意義上算是「超前發展」了。

目前,人均電力裝機方面,日本是2.33kW/人,韓國是2.15kW/人,德國是2.51kW/人,法國是1.95kW/人,英國是1.46kW/人,義大利1.89kW/人,西班牙2.27kW/人(電力裝機的數據來源於IndexMundi,取值是2016年,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類數據大致穩定),哪怕是人均數據最高的德國,中國也達到了57%(人均GDP只有德國的20%多點),中國甚至已經非常接近工業革命的故鄉英國。取其中和中國國情最接近的日韓兩國為對標(人多地少,工業佔比相對高,2018年韓國的工業增加值佔比只比中國低5個百分點,日本的數據也遠高於歐美國家),兩國作為一個整體,其人均電力裝機是2.28kW;按照現有速度,考慮到中國人口平衡點在即,大概12年左右就可以達到東亞發達社會的飽和點。

而高速公路方面,中國的人均高速公路里程甚至已經遠超日韓(日本0.7公里/萬人,韓國0.92公里/萬人);而達到德國(世界上最先建設高速公路的國度)這樣歐洲頂級發達國家的水平(2017年是12996km高速,相當於1.57km/萬人),也不過需要10年左右。

當然上述的前提,是建立在未來十幾年中國經濟仍能保持較快發展、中國穩步成為發達社會的基礎上,預期偏樂觀。若非如此,則相關基建的增速大概率會大大放緩。但無論如何,假設一個年輕人,2012年參加高考,選了985大學的土木工程或電氣工程專業(彼時還算是挺熱門的),7年苦讀,碩士畢業後加入業內頂尖的設計院,可能會悲催地發現:

自己的職業生涯剛開始,就面臨一個遠比早畢業十年的師兄師姐擁擠得多的職場,並且:十幾年後行業可能蕭條到喫了上頓沒下頓。

按現有增速,2030~2035年,大致是能源、交通等基建全面飽和的時間點。城市化率到2030年也大概率70%+,大規模的市政建設基本到位(當然屆時老齡化的養老金支出壓力,也可能讓地方政府沒有現在這樣闊綽,無法大手大腳不計成本地大幹快上市政基建了),後續60後嬰兒潮一代將進入去世的高峯期,農村留守老人大量減少,以分母下降的方式實現城市化的終極完成(日本70~90年代城市化率停滯二十年,90年代之後經濟停滯反而城市化率飆升,就是這種被動的方式)。目前城鎮居民人均住宅面積也和發達國家相仿了,對應的是,建築設計院普遍性價比嚴重下降,成為了"勸退"的重災區。

然而,98年擴招後進入職場的首批大學生,退休也是2040年之後(考慮延遲退休,很可能2045年之後)的事情。

「野蠻生長」時代積累的巨量工程技術人才,註定要在一個快速飽和、長線萎縮、深度內卷、緩慢出清的行業裏,度過職業生涯的大半時光,以「帝國的燃料」的形式,成為「基建狂魔」的註腳。

這其實就是該行業中知乎用戶所面臨的尷尬現狀:

這個羣體的主體,是後「四萬億」時代新入行的小年輕,規模幾倍於21世紀初那批入學入行的人——後者早已成為各大單位的領導和骨幹,並且普遍80後,兩者年齡差距較小,後者嚴重擠壓了前者的上升空間。

行業紅利沒享受過,卻又實實在在地見證過;早工作五到十年的同事積累的財富,又是自己一輩子都很難企及的。這種落差感、無力感,每天都活生生地上演,眼睜睜而無法逃避。

泛基建行業,或者說土木類專業,是從熱門專業淪為勸退專業的典型,也是特殊國情中的特殊存在。平流緩進、小步慢跑式發展的社會,可能不會出現這種短時間內(相對於個人職業生涯長度而言)的巨大反差。而其他那些勸退了N年的老牌冷門專業,又有另外的特殊邏輯,可參見答主的其他回答:

2020了,生化環材還是四大天坑嗎??

www.zhihu.com圖標

至於電網方向的電氣勸退,又是另一回事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電氣在知乎裏也變成勸退的專業了??

www.zhihu.com圖標

其實中國很多行業/職業/專業的性價比走勢,簡直就像A股主流指數的K線,「牛短熊長」

短期內迅速拉高,高到令人咂舌的地步(巨大的行業紅利和財富效應,「熱門專業」了),然後高位震蕩(大量從業者湧入,供需平衡,迅速飽和),最後長期陰跌。對於泛基建行業整體而言,目前大致處於高位震蕩到長期陰跌的過渡期,短期漲漲跌跌、中期原地踏步、持倉市值坐過山車來回搖擺,這種「震倉」,自然讓很多人扛不住,要割肉/出貨(相當於「勸退」)。

當然長期看割肉可能是好事,畢竟「熊不言底」,這個底,可能就像發達國家一樣,整個行業在社會上都沒啥存在感。行業增加值佔GDP比例得跌至少一半以上。前兩天剛看一個統計,作為上一代「基建狂魔」的日本(段位比中國高多了,參考「日本列島改造計劃」和《犬與鬼》),大阪大學這種TOP學府的土木類碩士,第一大就業去向,是公務員。

當然,「3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100年的路」不只是中國一家,而是「東亞模式」的普遍路徑。所以又有了另一個熱門話題:

東亞人為什麼活得累??

www.zhihu.com圖標日本和韓國都屬於發達國家,但是相比於歐洲國家(比如法國),感覺普通人活得很累是因為什麼??

www.zhihu.com圖標

公眾號:蓋因斯(全部原創,歡迎關注)


粗略看了下評論,針對幾個有意思的質疑,談下答主自己的看法。

中國國土是很大,但中國人口集中度是不低的。胡煥庸線以東的人口密度遠遠超過德國,和英國相當。核心發達省份的人口密度普遍是日韓水平。而西部大量的高寒、沙漠地區,別說修高速,連普通公路都沒什麼車。而中國整體的人口密度(144.3人/平方公里)實際上是超過法國(121人/平方公里)的,以目前的基建速度,達到法國目前的人均高速水平,也就15年的時間。——換一個口徑,按照國土面積算,中國國土面積是法國的17倍,法國2014年高速里程11880公里(發達國家基建指標很穩定),達到這個數字的17倍也就20.2萬公里,以目前的速度,7、8年就可以追上法國。

再看各個細分區域的對標:

廣東人口密度642人/ 平方公里,超過韓國,遠遠超過日本,而其2019年建成的高速公路里程是9400多公里,2020年將破萬。目前0.83公里/萬人左右,超過日本,接近韓國(2018年0.92公里/萬人),而這是在人口密度遠超日韓、而人均GDP不到日韓一半的情況下取得的人均指標。

中等人口密度地區的對標。目前英國人口密度272人/平方公里,德國人口密度232人/平方公里,可對標江西(278人/平方公里) 、海南(264人/平方公里)、山西(237人/平方公里)、貴州(204人/平方公里)之類。那麼看數據:

江西:2019年底高速里程6149公里,人口4648萬,1.32公里/萬人

海南:2019年底高速里程1153公里(2020年底將達到1360公里),人口934萬,1.23公里/萬人

山西:2018年底已通車運營高速公路5335公里,人口3718萬,1.43公里/萬人

貴州:2019年底高速里程達7004公里(預計2022年突破1萬公里),人口3600萬,1.95公里/萬人

可見,中國的同檔位人口密度省份,人均高速里程大致和德國相當。貴州這個人均GDP只有德國七分之一的地方,人均高速里程已經遠超德國,甚至超過法國(1.77公里/萬人),而人口密度只有貴州的60%。而工業革命的故鄉英國,人均高速(0.6公里/萬人)只有中國同類省份的幾分之一。

人口密度低的地區,比如青海,2018年底青海高速公路總里程3938公里,實現了全省所有市州通高速公路。同期人口603萬,6.53公里/萬人,超過加拿大的5.01公里/萬人。當然青海人口密度是加拿大的兩倍,但把西藏算進去,青藏作為一個整體算(西藏目前高速通車裡程660公里,人口344萬),則為4.86公里/萬人(仍在快速增加,西藏估計今年高速里程要破千了),人口密度4.86人/平方公里,跟加拿大也相差不大了。而青海、西藏的人均GDP都只有加拿大的六七分之一。基建的超前發展(當然同時也意味著提前飽和),可見一斑。

並且這幾年各地的基建仍然在大躍進,光光杭州周邊就有杭州二繞、杭紹臺、杭紹甬(沿著杭州灣南岸走,從大江東到寧波的杭州灣新區)在建,杭淳開規劃建設,三五年後整體人均基建指標又將上很大一個臺階。

知乎上大家說的「電氣」一般是指power,不是寬泛的EE。家電是個極其狹窄的就業市場,我認識的、瞭解的各個211/985以上電氣畢業生,還真沒聽說過誰去家電行業就業的。而且家電的本體實際上是個技術含量不高的夕陽產業,相對高附加值的都是電子/信息/控制方面的創新,而對這些「弱電」感興趣根本沒必要學電氣(強電)。當然,如果是廣義的製造業,還是有一定的增量空間的。

—————————————————-

另外,關於大家關心的海外基建市場,答主準備在其他的文章或回答中專題討論。


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第一個方面,大家已經說得差不多了,大概意思就是說,這個時代經濟發展的增速已經放緩,新一代年輕人面臨的增長空間已經很小了,在城市的生存空間也在被擠壓,無論怎麼做,都看不到混出頭的希望,只能艱難卑微地活著。

所以前幾年,日本講失業人的紀錄片裏,一個人說,光是活著已經拼盡全力了,那句話才能火遍全網。

出處:

日本單身中年無業者: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當然這麼說肯定會顯得有些太悲觀,太絕對,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和過去幾十年比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只是保證基本生活的便利而已,對於未來變得更好的那份希望,卻變得越來越渺茫。

我從幾年前就開始反覆說,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60後,70後們所深信不疑的奮鬥哲學已經失效了。

你是如何逐漸對曾經深信不疑的東西產生懷疑的??

www.zhihu.com圖標

沒有掌握技巧,而是盲目使用蠻力去奮鬥,大概率會落得一場空的結局,幹啥都是白費力。

我記得2014年,看諾基亞當時的CEO約瑪奧利拉在記者招待會上公佈同意微軟收購時,最後他說了一句話,「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說完,連同他在內的幾十名諾基亞高管都落淚了。

那時的我也在想,有一些人,其實也什麼都沒做錯,只是早生了或晚生了幾年或幾十年而已,然後就失去了許多機會,到頭來還要被上一代人指責不夠努力,貪圖享受。

電梯理論說明,你能否快速到達頂層,在於是否能走入電梯,而不在於在電梯裏做了什麼。

而時代的紅利,顯然就是你人生的電梯。

如何看待馬雲 4 月 14 日再談 996 的長文,稱其不是單調的加班,關鍵在於「熱愛和奮鬥」??

www.zhihu.com圖標

現在,年輕人可以抓住的時代機遇越來越少,所以才會覺得沒有希望。

但為什麼會把這種沒有希望的感覺歸結到專業身上呢?

因為他們看不到別的行業,對別的行業也缺乏瞭解,總覺得別的行業會有比自己行業更多的機會,總是盯著別人行業最好的,和自己行業最差的看,長此以往肯定就會有勸退心態了。


另一個方面則是,不同行業間的人互相缺乏理解,也不想理解。

當一個人自己生活工作都理不順,過不好的時候,他是很難有精力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問題的。

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幹得多,拿得少,都覺得自己不值,都覺得自己虧了,學醫的天天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四大天坑就不用說了。

工作後,程序員天天抱怨自己996,時薪其實不高,醫生天天說自己收入也不行,而且有醫鬧,是高危職業,公務員也抱怨自己收入不高,天天免費加班,還要應付各種上級檢查和考覈。

這些人天天都在抱怨自己不划算,不值,甚至連老闆都天天抱怨自己是在給稅局,給員工打工的。

可是,真到了用腳投票的時候,又會有幾個人真的走?

這幾年我真正觀察到的,勸退卓有成效的那幾個行業,都是真的處在歷史低點的行業,比如傳統製造業,比如天坑行業。

而其他的行業,但凡比這些行業好一些的,即使行業內有人走,留下的空缺也會被處在歷史低點的行業轉行的人迅速填平,甚至溢出。

而真到了動真格,各行業的人聚在一起,問你們願不願意互相換的時候,許多人都慫了,因為他們抱怨,他們勸退,只是一味地盯著比自己好的那部分看,而到了要不要換的時候,才發現,大部分行業都比他們差多了,也內卷多了。

所以,這也是各行各業都在勸退的一個原因,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不值,是因為他們只盯著比自己好得多的人看,卻忽略了客觀存在的數據。

而至於那些老闆們的抱怨,就當他們是在放屁就好了。

我一直都在說,行業或專業是不會被勸退搞垮的,如果一個行業能夠被大面積勸退,那說明這個行業本身就已經不行了。

事實證明,凡是能被勸退撼動的行業,都是處在低點的行業,而並未處在低點的行業的勸退,大部分時間都只是打嘴炮而已。

學醫的覺得勸人學醫,天打雷劈,殊不知,諸多985天坑專業學子都在跪求一個可以考臨牀醫學研究生的機會,哪怕學制再長幾年都願意。

至於如何辨別和確定一個行業的勸退程度,其實這也很簡單,你去看看名校的各專業歷年錄取分數線變化趨勢就知道了,計算機專業分數線這幾年穩定上升,而「21世紀的專業們」,都行情慘淡。

相應的,你也可以看各行業的招聘數據,同樣月入一萬的職位,有的專業普通211本科生就可以獲得,有的專業則雙985碩士也拿不到。

這時候,哪個專業/行業更勸退一些,你自己心裡就有數了吧?

弗蘭克揚:既是紅利又是悲劇?

zhuanlan.zhihu.com圖標弗蘭克揚:都這麼難了,你為啥還想當老闆??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因為勞動力在資本主義永遠是過剩的,無論什麼學科,稀缺的唯有資本。除了富二代,其他的工作都很痛苦


因為世界是個大傳銷。早投胎的封侯拜相,晚投胎的充當炮灰。

你去看法學博士的論文,你會發現,越到今天,字數越多,水平越高,難度越大。八九十年代的論文都不能看,各種抄襲國外,兩千年初的論文比之前的要好一些,但水平和今天研究生論文差不多。到了2010年左右,博士論文越來越厚,難度越來越大,水平越來越高。

你可能覺得,這是進步啊,不錯,但從另一個角度講,現在讀個博士的難度,是二十年前的十倍!

而博士讀出來的收穫呢?十分之一!

最早的法學博士,全國名校隨便選,因為沒有啊。在後來,不限年齡,不限性別,不限學術水平,五院四系隨便選,再後來,一本隨便選,再後來,博士限35歲以下加兩篇C,一本招博士要求海歸經歷。你會發現,讀博士越來越不值錢,想找到個好工作越來越難。

而那些最早博士畢業的人,現在早就法學泰鬥了。人家門生故吏遍天下,寫論文讓學生幹,打官司有學生在法院,發論文有學生管期刊,他們是天選之人,一路綠燈,一邊帶項目一邊打官司一遍給各級政府和企業做顧問,要錢有錢,有名有名。而現在的人進去,做炮灰,當打工仔。發文章靠跪,評職稱靠熬,累死累活只要有一步沒趕上,就再也趕不上了。

可,為什麼以前那麼容易,現在那麼難呢?

因為現在的人是下線,以前的是上線。現在的越難,以前的越容易。

大傳銷,人家是第一批,後來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就等於有了下線,下線越多,這些人賺的越多。而越晚進入的人,向上怕越難。

法學學術研究就是個傳銷遊戲,其他的也是。

為什麼現在所有的專業都在勸退。

因為所有的專業都有一個機會問題,而人們都不傻,機會早就被十年前的人站住了。這些站住資源的人不會輕易給後來者機會,而是運用各種方法將這些資源試圖保留給自己的子女,而沒有資源的人進入這些專業,實際上就是傳銷組織做下線。

換句話說,做炮灰。

這個傳銷遊戲,不分專業,哪個專業都有這個問題。有的專業還有機會,可只要不斷地有人進去,這些人就會拼了命去爭這些機會。於是,後來者抓住機會就像在黑夜裡徒手抓鳥一樣難。

換句話說,其實,無論學什麼,都要有衝破障礙的心,付出非凡的努力,有了非凡的本事,才能搶的了機會。

只是,你這樣,對於別人來說,想要機會就要更非凡的努力,有更非凡的本事。

最後呢?

最後你會發現,你都已經精疲力盡了,才能剛好過上一個平庸的生活。

資本的煉丹爐熱浪滾滾,你我都是在這裡面翻騰起伏,誰不想要機會改名命運呢?

資本論京東去購買?

資本怎麼隔絕上升通道的??

www.zhihu.com圖標

沒想到這個答案能火,真沒想到,我覺得這個答案比上面那個資本如何隔絕上升渠道的深度要差很遠,可這個答案卻火很多。

。。。。。。。。。。。。。。。。。。。。。。。。。

之前被知乎禁言了七天,剛放出來。現在繼續。

這世界有個殘酷的真相:機會之花由失敗者的鮮血澆注而成。

為什麼?放到上面的那個例子,正是十年運動的大洗牌,將全中國的某個階層打散了,從上到下掌握資源的位置都空了出來,第一批進去的人才能大展宏圖。據說,那時候西南政法一個班出了幾個省委書記,十幾個市委書記,還有好多教授,這種級別的機會是此後的若干代人再也不會遇到的。因此,不客氣的說,正是那些被清洗人的傷痛,成就了後來者的幸福。

當然這樣說不是告訴你要損人利己,認清世界的殘酷和自己變得殘酷是兩碼事。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在於每時每刻都存在著洗盤遊戲,無數的人被拍倒在沙灘上,又有無數的人佔了上去。這本身就蘊含著機會。

評論區有人質疑,說早些年上大學的人條件艱苦,要克服多少困難。的確,法學圈子裡的大牛很多都有一段提心弔膽的經歷,例如某位學部委員當年都是偷書學習,怕別人發現受到打擊。就像牛市啟動前往往伴隨著最兇殘的下跌,直到把大部分人嚇怕了,再也不想玩了,這時候你敢於進場難不難?難!但這是主觀上的難,你面對的困難是自己以及周圍人觀念上的束縛和慣性,這種困難很難克服,原因不是他真的有多難,原因在於人自身的弱點。

你要明白,世界上真正難的,從來不是那些能夠克服的困難。

你需要思考自己所選擇的人生道路,到底是一條充滿坎坷但有前途的路,還是一條死路。你要思考自己的努力和辛苦到底是在行情啟動前的殺跌,還是傳銷後期做下線被深度套牢。其實,那些獲得巨大成功的人,無不是找到了一輪大行情的起點。有的先是看到了,然後去做,有的只管做,後來碰到了。

很多人問我,應該怎麼破解這個大傳銷的局面。

這個世界沒有包治百病的葯,也沒有破解一切困局的妙招。但只有基本的法則,像剛才說的,機會是由失敗者的血澆灌的就是這種法則。看清楚這些法則,對你人生決策只能提供一個視角,但無法代替你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承擔。無法代替你在機會來臨時克服自己的弱點和慣性,堅定的入場

不過,無論你怎麼選擇,看清楚這個世界,總是必要的。無論你是否看清,承擔這個世界,總是必須的。

無論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人,都要有人的樣子,都要有人的承擔,站立著書寫自己的故事。

此外,我以前寫過《為什麼年輕人中年人都感覺上升無望》的文章,提到了各行各業都階層固化的問題,原因在於體力去技能化、智力勞動體力化和權力收縮,看我文章的朋友也知道,我說過資本主義是一種病毒,這種病毒具有能夠自我複製的同構基因,所有專業都上升狹窄,本質上是這種病毒自我複製的結果。

其實,如果你研究過資本論,就知道所謂資本主義社會,就是一部人通過實現原始積累壟斷生產資料,迫使另外一部分人充當炮灰,這個過程可以是圈地運動,也可以是閱文集團強佔著作權,也可以是已經成名的法學家抬高法學進入門檻並控制所有的期刊發表權力,不過其本質是一回事。就是已經實現資本積累的勢力,通過碎片化手段將後來者變成純粹意義上的勞動力。

個人應當怎麼做,當然是要明白這個過程和這個趨勢,避免碎片化,避免依附性,從而具有議價能力,努力實現自身的原始積累。

想了解更多的,可以關注公號 果醬觀,微信:lawbest

所有內容均為原創,旨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

我的其他答案中也有於此相關的。例如:

2019年是金融危機來了嘛??

www.zhihu.com圖標程序員未來會成為非常內卷的職業麼??

www.zhihu.com圖標如何看待何冰微博因後浪事件被網友爆破??

www.zhihu.com圖標都來說說,這個世界對平庸的人有惡意嗎??

www.zhihu.com圖標

其實不僅僅個人是這樣,國家也是,先發國家也要讓後發國家做炮灰,讓後發國家碎片化,可以看我這個答案。

如何評價 4 月 21 日胡錫進對方方的回應??

www.zhihu.com圖標

另外,這十幾年的經濟形式,這個答案中有總結。你就會明白為什麼美股會崩盤以及疫情背後的原因。

怎麼評論近年來設立的如海南、深圳、雄安等各種的示範區、新區??

www.zhihu.com圖標假如2020年美股崩盤,對我們普通人有沒有什麼影響??

www.zhihu.com圖標

另外,有人在2月份問我中石油該不該買。我說我知道,但不能告訴你。後來我寫了篇公眾號文章,講了些東西。提到2013年之後做多石油是要小心的。

一週前,知乎有人私信問我該不該買中石油?

mp.weixin.qq.com圖標

寫完之後,有人問我是不是說可以買中石油了,我嚇壞了,完全誤解了我的意思,於是又寫了一篇。

有必要重新說一下中石油的事情?

mp.weixin.qq.com圖標

評論區不少有人和我擡槓,說剛開始參加高考的人都是精英如何如何,既然這樣,我就貼一個77年高考試卷吧,也好讓那些槓精們頭腦清醒下。看看那個時代參加高考的難度。

另外有兩本書,對你有幫助。一本對於你看清這個世界,有幫助。

資本論是資本世界的基因序列。京東去購買?

一本對你承擔這個世界,有幫助。

一個永遠站立的超級大牛人解讀論語中的承擔精義京東去購買?

公號:果醬觀。微信:lawbest


我記得大概1年前看到有人提到了中國現階段在人口紅利過後所謂的【工程師紅利】。

從1999年大學擴招開始,每年有數百萬的大學生畢業,其中的只要是學理工科的,都可以廣義的叫做「工程師」,大致估計來看,從擴招以來到現在兩三千萬的本科及以上工程師人口了。相當於一整個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數量,這聽上去可能不怎麼樣,但如果比照歐美國家,相當於一整個澳大利亞人口、1/4到1/3的德國人口、1/3的英國人口……所以這個數字在國際上來說是很恐怖的。

工程師紅利是啥,就是國家在喫這些工程師人口的紅利,在壓榨包括我自己和可能在看這個回答的你在內的所有人。而我們這樣的人在知乎這個互聯網平均學歷最高的社區裏,可以說比例相當高。所以所以從化學到生物再到機械,沒有一個不勸退的,因為大家都被壓榨。

今天的中國和20年前那個靠著廉價的人工成本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並沒有不同,只是【人工】換了一批,從紡織廠、皮鞋廠的工人變成了坐在辦公室格子間裏的白領。在高房價帶來的高租金背景下,加上已經漸漸漲起來的工人和服務業基層勞動者的收入,我們發現在公司附近看上去環境比較整潔的連鎖餐飲店裡喫一頓簡單的午飯已經輕輕鬆鬆30元,這還不算飯後買個酸奶,下午和同事一起叫奶茶/咖啡的花銷。

另外,以我所在的汽車行業來說,普通的研發人員的收入是比不過4s店的銷售的。國內一般主機廠研究生畢業第一年薪酬沒有幾家能邁過20萬的門檻。而對於4S店的銷售來說,20萬根本不算事。

在國貿、望京以及漕河涇、張江和嘉裏中心上班的白領們去掉中午、晚上的餐飲和房租之後的可支配收入能比過海底撈包喫包住的服務員麼?這時候你再一想,自己拼了命擠進了211/985的學校,又費勁吧啦的上了研究生或者成了留學生,到頭來…哎呀,男怕入錯行。當然,女也怕。

前面說的,可能是工作不久大學畢業生的狀態,好不容易工資有些起色了,你也夠幸運邁過了房價的門檻,在合適的價位上了車,這時候再看看家裡的保姆、月嫂,以後音樂、美術班按小時收費的知名老師…女怕入錯行又嫁了入錯行的郎呀。

所以現在的現狀就是,學歷門檻較高的崗位沒有體現出收入的優勢,反而被低學歷崗位超越,這使得未來的職業選擇都集中到高學歷才能進的那幾個行業中。而製造業按照現在的趨勢會越來越招不到優秀的人。在普通人的視角里,學習無用論的例子比比皆是。

雖然還是有不少公司沒有996,但東施效顰高喊【狼性】的企業比比皆是。在很多公司的詞典裏,【狼性】這一詞的含義就是拼搏奉獻、埋頭苦幹;翻譯成人話就是「免費加班」。但所有的管理層似乎都有意無意的忘了狼之所以有狼性是因為它們要喫肉這一事實。【狼性】這一詞如今不再是管理者鞭策員工的話術,而是勞動者評判一家公司的媒介。如果這家公司大談狼性,但待遇又沒有領先同行業的其他公司,可以直接判定為又當又立的典型了。同時很多時候的加班並不是真的工作任務多到做不完,而是一些管理層們在項目上拍腦門式的嘗試以及對待普通員工們何不食肉糜式的思維。每當看到薪資是自己3倍至10倍的管理者大談拼搏和感恩,你的腦子就像看皇帝的新衣的小朋友一樣清澈單純。

有段時間我很喜歡看央視的一些紀錄片,比如在「基建狂魔」的背景下的超級工程和大國重器。第一遍看的時候驚嘆於這個工程難度高、規模大,對於我這個理工科出身的設計師來說很有吸引力。後來又看第二遍,尤其講船和國產大飛機的幾集,我開始注意到裡面的一些研發人員的穿著打扮和氣質,以及工作環境、牆上的標語。然後再想想這些人從交大、同濟這種級別的學校裏研究生畢業,你細細品。

不知道這些人的家屬如何理解【長期喫苦】、【長期奉獻】

另外再看看長徵五號火箭發射的指揮室裏我們的同齡人。火箭發射了,參與了研發、發射任務的人們日子過得怎麼樣?參與了芒果臺航天晚會的藝人們,幾分鐘的演出又收入了多少?川航機長獎勵了500萬,中國機長的片方和演員從20億的票房中獲得的利潤是未知數。

以前在知乎上關注過一個上海的收租婆小姐姐,看她講通過家裡的幾套房子收租、接觸不同的人的故事,還有她那時候相親的故事。看她用十分憐憫又敬佩的文字去描述 和她相親過的交大碩士,滿腔熱血的跟她講自己的工作是多麼偉大,大飛機、大船是多麼具有戰略意義。她說這小夥子真不錯啊,就一個月5千的工資(當時)實在是…

國內的大類行業中,其實也就金融和IT這兩大行業裡頭部公司的待遇有機會和歐美接軌。但國外的lifework balance和國內工作強度顯然不是一個質量。這點在華為、大疆這種如今已經成為「民族驕傲」的狼性公司工作過的人應該有體會。我一同學之前在華為工作,後來跳槽去了某BAT,當他現在的同事因為加班而哀嚎的時候,我同學表示,「這都不叫事兒」。

為什麼有【中國製造2025】這一概念,就是國家評估工程師紅利大概也就能喫到2025年左右。比如我所在的行業,汽車設計師以及工程師,在北美新人大概7~8萬刀,資深設計師十幾萬刀。這個收入按照匯率換算過來在紙面上是3倍左右。同時在國內,一些企業中的專家崗,外籍專家也比國內專家工資高不少,同時企業還要給外籍專家安排房子和子女的國際學校。真的是中國專家只能相當於半個外籍專家麼?還是外國臉比較值錢呢?什麼時候國內外這個差距在2倍以內了,什麼時候工程師紅利也就基本上差不多了。

中國現在越來越牛x的背後是包括你我在內無數人被壓榨出來的「紅利」。但現在和以前不同,以前是: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

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以前是樸實的家國情懷、民族自豪。因為大傢什麼都沒有,過得都不咋地。國家喫全國人的紅利,一碗水端平,童叟無欺。而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相比大國崛起的偉大夢想,柴米油鹽、房子孩子、眼前的小日子纔是讓自己更關心的。這也是為什麼類似李誕這樣坦然的說「我是一個自私的人」的藝人如今能這麼火,因為我們都是自私的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