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年級的時候,唸的是上海小學。旁邊是上海中學。我們特別喜歡那個校園超級大。

有一天我抬頭挺胸對爸爸說:我現在唸上海小學!

我爸微笑地看著我。

我繼續說:我長大了上上海中學!

我爸繼續微笑。

我繼續說:再長大上上海大學!

我爸差點哭了。


哈哈哈回答都有點上火哈

先不說上海人的評價

我們校領導自己還拿此開玩笑呢

我是考研考上大的(不要噴我 )

開學的時候去學院交材料碰上一羣校領導,校領導走訪就問到我「為什麼選上大?」我就回答上大很好之類的很官方的話。校領導就問我:「那為什麼不選復旦上交呢?」只好回答:「上大這些年的發展有目共睹!」

第二天開學典禮,領導講話就說,我們比不上上交之類的學校,但是我們在努力,這些年也有所發展啥的。最後來了一句,昨天我走訪碰見一位同學特別驕傲自豪地說「上大的發展有目共睹!」

然後「上大發展有目共睹」就成了我和同學之間的一個梗

開學那天發的朋友圈

這個答案居然有點火了,非常意外_(:_」∠)_

請大家心平氣和討論哦!

—————

首先是兩個段子:

1。如果一個孩子從上海小學讀到上海中學最後卻去了上海大學,這…挺慘的。

2。有人提議把上海大學寶山校區直接改名為寶山大學。

我家以前住在上海大學延長校區斜對面,高中時住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對面,坐地鐵就在七號線上海大學站。我見過學校圍牆上鐵鑄的玉蘭校徽被整塊偷走,延長路的老教學樓被火燒掉,在草地上摘蘑菇…所以我還算了解上大吧。從小和父母在上大晚上散步喂流浪貓的時候,就被灌輸「不好好讀書就會淪落到來上大上課混日子」,現在想來也挺無語的。

上海比較傳統的四大高校應該就是復交和同濟華師大,近來還加上上財。我去年參加的高考,對上海各大高校的分數線印象還很深刻。明明分數很殘酷也很直觀,但還是有些老一輩的人覺得除了這五所高校外什麼上外華理華政東華都是上不得檯面。

然而近年來上海政府對上大的資助力度非常大,學校排名不斷上升,個人認為讀上大是一種很好的投資,我的很多同學也分散去了上大的三個校區不同專業。據我所知上大是三學期制度,我去過的兩個校區都環境優美,游泳館更是一絕。小動物從貓狗到刺蝟到錦鯉到孔雀,應有盡有。食堂數量數不勝數,我媽就是校外小喫一條街的忠實顧客,經常紮在學生堆裏點涼皮麻辣燙。

僅個人主觀看法。

————和我媽說了一下這題—————


一個高校雲集的城市.

交大復旦,同濟華師.老四校不用說的強.

上財上外,華政華理.三個特長型學校,一個風評尚好的綜合性211.

上紐上科大,一個接軌國際,一個注重科研.

上海大學是什麼?

1922年,紅色革命,武有黃埔,文有上大.和如今的上海大學只有名字上的相同.

1958-1994,四所學校,四段歷史.其中原上海大學於1959年成立,是四校合併前與新上海大學同名的學校.

1994,四校合併,原有招牌上工大上科大沒了.這個基因混合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

再看看其他城市.北京大學,在北京裏數一數二.天津大學是天津的985,天津為數不多的985.重慶大學是重慶的985,重慶裏為數不多的985.

上海大學,一個在革命時期建立,後面消失無蹤,後來又很不留印象地出現在上海一眾高校之中.在那時,老四校的概念早就根深蒂固了.它,算什麼?

為什麼「看不起」.因為上海大學背負了上海這個城市的名字,而這個城市卻沒有給他和其他城市命名的高校一樣的統治力.假如換一個名字,他還會有這樣的關注度嗎.

恰巧是城市命名,恰巧又是在四校概念影響下誕生的,名字帶有統治力卻沒有實際統治力的學校.恰巧又是合併後,因為沒有統治力的原因,只能成為一個本地學生拿來保底的學校.

種種因素 ,讓上海大學沒有辦法像四校那樣像顆珍珠發著光.早期招生70%是上海本地人,就更讓這所學校變得更黯淡.班上吊車尾纔去的學校,有什麼理由被看起?

但還是因為這個學校名字的原因,他不得不背負一個新的使命.以城市命名的大學,說實話這個本身就是個很曖昧的說法,你這個市可以沒有城市大學,但你一旦有了就不能坐視不管.扶植上海大學是貌似就成了必然趨勢.

排名是動態的,發展也是動態的.如今的吊車尾學校,搖身一變,外省招生生源質量高了,上面肯批錢下來振興了,貌似像點樣子了,至少,外面的人開始認識起這個學校了.

錢偉長校長又是不一般的人,他認為,三學期制度不能動搖,全面發展不能動搖.多種特色制度在其中,至少讓學校在宣傳時都有一句和別人獨一無二的話.

於是乎排名上來了,衝擊了本地人的認知.在他們眼裡,上大再怎麼發展,前面幾所高校不會有他一席位子的.換做是我,我看到前面還有四所學校,再仔細看,還有7所8所.我還會怎麼看?我還是認前面啊,你的發展又不會動搖他們的地位.終究還不是保底學校.保底學校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一下子衝破天際,只不過是名次100挪到了50 60,關我第1 2 3 4名什麼意思.

所以,看不起,還不是因為你上大出頭之時,學校名字沾光了,學校名氣早就被佔光了,本地人當然要議論一番「你憑什麼要叫上海大學,我們的高校,我們的學生可不想被它代表,我們應該被上交,復旦代表.」

所以一所地方211的發展,因名字而始,受地方重視,招外地生源,最後卻遭本地歧視.真的很矛盾.

但是上大會發展,目標很明確,它不是挑戰你老四校的,它的立足點很巧妙:上海大學要肩負以城市命名的大學的責任.以城市命名的大學有什麼責任,這誰都說不清,但印象中會覺得,省府/直轄市命名的大學,至少不能差.

那些還活在舊時代,用舊眼光看待事物的人,我們勸不動,因為他們眼光高了去了,或者說他們高傲了去了.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他們不會說「它會在慢慢進步的」,即使他們看到了學校在進步.那些連學校進沒進步都不知道的人,一聽到校名立馬就抨擊的,連話題都不用繼續聊下去了.北京申奧多少年了?還在3g上網嘛?

在進步,是一種狀態,也是高校能保持活力的難能可貴的狀態.你可以說這是靠錢砸出來,但跳出吊車尾,收末流學生的死循環,第一步不還是要砸錢嗎?

所以,看不起就看不起吧.上大還沒有那個本事去挑戰你高傲的眼光.一步一個腳印就好,成長是和自己對比的,不是活在別人的看法裏的.


利益相關:19年上海高考 某倒數八校畢業

我大概是在班第2、年級50-100名這個位置。

高考前和班第1聊天,算了算我倆的分數,發現無論怎麼考、隨便怎麼考豁邊,都可以考進上大。然後我們心裡就大致有底了。

高考出分後果真如此。我算正常發揮,可以去上財華師。班第1爆冷失利,但依舊高上大20來分。


不過我想說的不是這些。

對於我校,早就沒有了上大保底這種說法。相反,無論是年級組長、教學主任、還是各種老師,都一直在講:「我知道很多同學看不起上大啊,你們不要看不起,上大現在越來越好,你們還不一定考的上呢!」

(重複:某淪落八校 不過好歹也是真·市重點)

填志願的時候,我在班級裏兜兜轉轉,發現不少人把上大放在第一志願。

我問:前面的志願不用沖一衝嗎?

他們回,上大就是沖的志願。(結果有的衝進去了,有的沒有。)

上大怎麼樣?我想不同的人心裡有不同的答案。但每一個經歷過現行高考下的高三的家庭都明白,上大早已不是以前的那個上大。明眼人都看得出,上海的211裏,上大在極速上升通道,反觀華理和東華卻都在下滑。(正如奉中和某些「八校」一樣……)

誠然,上大招上海人招的最多,一直招到上海市8000名。但是上海一共多少考生?5萬考生。事實上考生中位數是考不進上大的。因此,對於上海的平均水平來說,上大已經算是非常優秀了。

還有幾個有趣的數據:1.我發現其實上海和別的省或許在錄取百分比上有點區別,但是其實大學的排位也是大差不差的。在上海,上大的分數還是比蘭大、西工大這種985要高。和吉林大學在差不多的位置。(不過山大和川大都比這倆要高得多……emm)

2.下附今年高考上大的上海生源來源高中。

另外:

我是一個很討厭鄙視鏈的人。

今天你xx xxx看不起上大,明天就有xxxx xxx看不起你。

上海人是很實惠的,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誰管你是上大還是海事啊。

另另:我的普通批志願裏把上大填在華理東華之前。(當然,是為了錢偉長學院啦。)

還有一個例子,去年認識的某學長,差華師大綜評1分,第一志願果斷選擇了上大,最後去了錢偉長學院學數學。


離題的補充:

有太多0幾年、1幾年(15年高考改革前)的前輩們,或許因為離開高考系統太久了,所以有點搞不清現在的形勢。

我以復旦為例分3個階段分析一下。

2005年 復旦大學在上海投放招生計劃為2145人。

2013年 復旦大學在上海投放招生計劃為1425人。

(其中:普通批658人 自主招生批628人 保送生22人 體育特長生116人 藝術特長生7人)

2019年 復旦大學在上海投放招生計劃為634人。

(其中:普通批+提前批69人 綜評批520人 自主招生批8人 高水平運動隊5人 高水平藝術團3人 保送生(外國語中學優秀學生)29人)。

(數據來自復旦本科招生網、陽光高考網等)

不言而喻。

其實數據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信息,包括越來越關注高考成績、減少加分保送、削弱學科競賽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