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哈姆雷特還是風流娘們或者朱麗葉都頻繁的提起貞潔這個詞


這個問題夠寫一篇涵蓋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和歷史的大部頭著作。

實際上這也是我看莎士比亞過程中產生的第一個普遍性印象,看到你的問題很有同感,猶豫了好久,大致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如下,暫且貿然胡說八道一番。

對女眷的貞潔焦慮是所有男權社會文化的普遍現象,這種社會環境下的男人不只是對妻妾有很強的貞潔焦慮,還延伸到女兒,甚至母親。不只是莎士比亞,光是我見過的比較突出的就有荷馬史詩、《十日談》,丁尼生的亞瑟王系列長詩,中國的各樣小說、評話、戲曲,阿拉伯世界的《一千零一夜》...到處都滲透著這種焦慮。

從動物本能講,一是獨佔較好的遺傳基因,即自己挑選的配偶,以確保帶有自己基因的後代有更強的生存能力;二是人類作為後代比較難養活的種類,會傾向於建立穩定的配偶關係以確保後代的順利成長,配偶中任何一方與其他人交配就意味著他/她可能會把精力投入到與別人產生的後代上,都必然會引起另一方不滿。因此所有人對配偶的出軌都懷有強烈的嫉妒,男女都一樣。當然鑒於男性無法通過孕產的過程確認後代帶有自己的基因,對配偶的不忠的反應會更強烈,加上男性激素和肌肉比例的作用,容易引發暴力後果。

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會建立制度化的婚姻體系來防範上述暴力後果,維護社會穩定,手槍發明前基本上是誰力氣大誰說了算,所以男權社會可以說是發展的必然產物。一個社會體系的統治者會尋找、發明各樣理由,乃至理論、宗教來闡釋統治的合理性,維護自己的統治,所以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貶低、物化也是必然的,就像統治階級貶低、物化民眾、奴隸一樣。這方面馬克思說的高明多了。自認為是支配者的男性自然會對本應該受支配的女性的不忠極度憎恨。

幾乎所有人都討厭被背叛,所以全世界人都把忠誠看作高段位的美德,批判、鄙視不忠的人。但性的不忠卻有一種很特別的表現,即被背叛的人會承受恥辱,特別是妻子出軌的男性,幾乎在所有文化中都會被視為笑柄。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因素:首先性行為涉及到交配選擇,配偶拋棄自己轉而選擇別人,意味著他/她將別人置於自己之上,實際上是宣告自己的品質(無論哪個方面,當然主要是性能力)低於他人;另一方面男權社會中男性作為女性的掌控者,一旦被背叛,就意味著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夠,而控制能力是男權社會中男性的標誌性美德,因此對被背叛的男性來說是雙重的貶低。

除去以上這些普遍因素之外,莎士比亞作品的貞潔焦慮可以說是我讀過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最顯著的,他作品中的男性對女性貞潔焦慮的表現都有一種咬牙切齒的恨意,由此生髮的語言和行為也比較極端。我琢磨了好久,感覺會不會是伊麗莎白女王的執政期間的特殊社會現象。伊麗莎白可以說是當時英國人所知的歷史上最強勢的女王,聰明、果斷、政治手腕和眼光及其高明,特別是她終身未婚,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地位高於她的男性權威來為她的成功背書,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很多男性的恐慌,對於當時普通男性來說,女性擺脫他們掌控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性背叛,因此激化了男性的貞潔焦慮。當然這純屬我個人的臆測,沒有什麼根據。

莎士比亞是寫人的天才,他所有作品最偉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表現世態人性。但任何人都搭建不了空中樓閣,莎士比亞所寫的一定是他所見、所知的。但我不認為他本人有這種貞潔焦慮,他戲劇中除了克芮絲德,幾乎所有的貞潔焦慮都是無端的、破壞性的。


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處於天主教和新教交替時代,雖然宗教派別權力爭奪很厲害,但是基督教倫理在強調婦女婚前貞潔是一致的。


結合時代中世紀時代背景。


這我倒不知道,我只知道為什麼學生總提起成績


查一下莎士比亞生活的年代,就知道他也是個封建大佬,跟咱們的古代大家一樣。這樣不是很好理解了嗎?謝邀!

莎士比亞是純正的中世紀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其實是十八禁的。


貞潔代表神聖,肉和靈魂或多或少是聯繫在一起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