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不早。

三字經從來就不是給孩子讀的,而是給家長讀的。

作為一個家長,你真的理解,認同三字經的內容嗎?還是你要到50多歲,才能理解,子不教,父之過。若梁昊,八十二。

人性相近,而習俗看上去相差很遠。

明智的家長,會趁著孩子學習的表象,自己認真學習。


我覺得挺好啊,我寶寶一歲半都會背唐詩了,雖然說得很不清楚。

另外,我建議題主,自己把唐詩和三字經背下來,帶孩子在路上走的時候一邊念一邊走,充當點讀機。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應當博學,擁有良好的知識儲備。因為就是每天那麼一小會唐詩,是不管用的。我寶寶小的時候,只要抱著她出去,我就開始念唐詩,剛開始只要循環念幾首就好了,慢慢的等她背熟了,可以再增加。

這個年紀,讓孩子像學唱歌一樣,有個印象就好了,不需要她知道什麼意思,純粹的死記硬背,作為資料庫的基礎就行了。這個並不會扼殺孩子的天性。


不早,而且這階段你說什麼他重複什麼,記得特別好。2-3歲開始懂意思了就不大喜歡這些自己不理解的東西了。會更喜歡讀繪本,故事之類的。趕緊讀,重複讀,多讀。


我覺得可以呀,我一個朋友一歲七個月寶寶玩點讀機自己學會背三字經了,能從人之初性本善背到苟不教性乃遷,就一歲七個月而已


我覺得可以,不過一來看孩子興趣,二來看家長怎麼教。

說說我自己的親身體驗好了。我們家孩子現在三歲,有兩個階段她對唐詩非常感興趣。

一是1歲8個月至2歲,這個階段她的語言表達能力突飛猛進,從之前單純的學舌,到開始舉一反三、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大人溝通交流。這個階段她學語言特別快。我家孩子因為在家以方言為主,這時背唐詩算是為她第一次打開了普通話的大門。這四個月她學會了約二十首唐詩宋詞,以絕句為主,最長的就是《水調歌頭》和《將進酒》。她能從我簡單給她解釋《水調歌頭》中知道月亮是會有圓圓的和彎彎的變化,從《將進酒》裏知道人年紀大了頭髮會變白。不過我不是逐句翻譯,我只挑我認為現階段她能聽得懂的句子解釋。

大概2歲時她忽然對唐詩失去了興趣,然後把二十首詩全忘了。

然後到了2歲半,此時她通過偶爾看動畫片和新聞,能聽懂一些普通話了,我和她爹也為了上幼兒園做準備,決定特訓她普通話。另外她開始對認字感興趣,我就通過一本簡單的唐詩的小書,給她念她曾經會背的那些牀前明月光、鵝鵝鵝、白日依山盡、春眠不覺曉……來教她認字和說普通話。

這個階段持續到2歲10個月左右。她迅速地重新掌握了過去會背的二十首詩,能基本認識詩中常用的字,並且將自己小腦袋裡的詩詞庫增加到了大約五六十首。這陣子每天晚上睡覺哄她都得背七八首詩並且全部解釋一遍她才肯睡。這時候她能理解很多句子了,隨便哪句話翻譯給她聽她都能聽個似懂非懂,並且會有自己的偏好。比如最喜歡《如夢令》這個詞牌,讓我念了N首不同的詩人寫的《如夢令》;比如最喜歡杜牧的絕句,喜歡杜甫的《登高》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喜歡「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剛好是夏天,可以給她聽蟬鳴)。

快三歲的時候,忽然她又對詩詞失去興趣了。現在3歲1個月,她又把詩詞全忘了,最近的興趣是海底小縱隊和蔡依林的歌……

不過我相信未來哪一天,可能她忽然又開始對詩詞感興趣了,又能迅速把曾經背過的東西撿起來呢。

總結一下,我認為小時候背詩對發音、表達、認字都有挺大的作用,而且有些詩歌裡面簡單的知識可以順帶教孩子。就算這麼小的孩子記憶的時間很短暫,不可能把小時候背會的詩一直記到高考,但從詩詞裏學到的東西是有長遠的影響的。但是,也有很多我認識的孩子對詩詞完全不來電,一首都不願意背,那也別逼迫,因為小孩子能學的東西太多了,這個不喜歡就換一個唄。

ps:我對孩子的教育方針之一就是,不管普遍認為這個東西適不適合孩子現在的年齡階段,只要有契機和條件,我先把這東西擺到她面前,要不要學、能不能學會就完全憑她自己了。


正經學肯定有點早,但是,架不住一直在耳邊唸叨啊,有些歌,不就是在刷抖音的時候聽見並且會唱的麼?


應該是太晚了吧,難道不是應該出生就該開始讀嗎


不如先讀弟子規


的確是太早了,這個時候正在學說話,過早灌輸這些東西,無異於拔苗助長。除非你家孩子天賦異稟,多教他一些也是極好的


家庭教育是真教育,學校教育其實只是為了篩選,因為精品資源不足。

把學校那套目的是篩選人的方法安到家裡來,只怕孩子會有很多教育缺失只能到社會上彌補,容易走錯路,這是很可惜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