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很難養活農民,這個結論本身就有問題,對於大多數的農民溫飽問題來說,種地是能解決的。

我國適宜穩定的耕地有18億畝多點,農村人口5.7億,人均耕地不足3.2畝,往多了算,戶均6口人佔有耕地20畝,這20畝連片的么?不現實,多數地方這20畝最少分布於2個地方。

全國多數地方的農民怎麼耕種的?只看冬小麥和水稻,拖拉機犁地旋耕,播種/插秧部分人工部分機械,收割極少部分人工大部分機械,農藥化肥大部分人工少量機械。機械是自己家的么?不是,君不見收割季國道高速上集結的收割機?這些機械效率有多高呢?看收割機,下拖車下田埂上田埂上拖車,然後你家下一片地,重複這個過程,在小戶型耕作上,機械效率非常低。機械上僅旋耕收割這兩項一畝地差不多要150左右,收割回來的糧食怎麼辦?烘乾庫很少,多數自己晾乾,從地頭準備手扶拖拉機拉回家自己晾曬,少部分還要手動揚去雜質(開了風扇手動塑料鐵掀拋起來,風吹去雜質),多數用收費的機械吹掉雜質,最後晾乾賣掉。扣掉機械種子花費農藥費用,這20畝得耗2個人幾個月時間,還得一直待在附近不能跑個幾百上千公里,算上國家農業補貼,風調雨順一畝地能掙個幾百,一旦天災絕對虧。

對農民來說,年紀大的打工沒人要,如建築工地很多要求55歲以下,55以上的怎麼辦?只能種地,畢竟家裡人不用買食用油,糧食和蔬菜了。所以,單就養活農民的溫飽來說,種地是有保障的,這也是目前農村大量老齡人口種地的原因。另外,還有部分農民有養老保險,雖然每月很少,但是能解決一些問題。

集約化種植是趨勢,目前湖北農村已經有不少種植百畝以上的農民了,農忙時雇同村村民,他們承包的多是連片較平坦的地。國家每年也投入大量農業配套資金,如土地平整項目,旱改水項目,這些項目單個通常都在千畝以上。

展望未來,大量自然村消失,大量宅基地轉耕地(目前已經在做,規模很小),國家引導資本投入大片土地平整改造,發展大型農機具,單戶成千上萬畝耕作。

只是現在還在種地的這些老齡農民還有故去的那些農民,國家欠他們的,工農業剪刀差剪了他們,好不容易沒了農業稅,國家經濟突飛猛進,終於半機械化了,然而仍然遠遠落後於人均收入,是這好幾億的農民的犧牲撐起了改革開放,撐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


我國自古是農業大國,種地好歹是餓不死人的,如果打工很有可能是四處漂泊,沒有什麼歸屬感。國家對於種地現在也是有補貼的


有個詞叫做農民工。


總不能自殺吧,再怎麼不好餓不死得了


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有能力離開家出門打工,進廠。很多人沒有選擇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