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一大批洋節就要來了,平安夜、聖誕節,身邊的年輕人早已摩拳擦掌,約朋友、訂餐廳、定禮物、有對象的叫上對象過二人世界,沒對象的叫上一群朋友來個單身狂歡。

近年來這些洋節在中國可謂是風靡一時,年輕人愛的不行,有些老年人卻嗤之以鼻,中國人的節日都過不完,為什麼外國節日這麼上心!

其實我一直很奇怪,平安夜、聖誕節身邊朋友都是談戀愛、表白的還日子,但是同樣喜慶的日子端午、中秋、元旦卻沒啥動靜,就放了個假,為什麼中國年輕人這麼願意過洋節?

你為什麼願意過洋節?為什麼不願意?


個人觀點:中國傳統節日的主題是家人團圓,沒有給情侶約會、朋友聚餐留出空間。

而「洋節」填補的就是這個空白。

中國和日本都把聖誕節當作「戀愛決勝日」之類的節日來過,絕非偶然。


國人熱衷過的洋節,大都與親情無關,也就是不用回家,不用親人團聚。自己嗨。

所以,感恩節普及率就不高。


誰說只有年輕人願意過洋節?五一國際勞動節,三八國際婦女節,六一兒童節都是洋節啊。其中五一勞動節還是法定假日,還一度成為和十一併列的黃金周,這說明我國人民並不排斥洋節。

倒是有些叫囂不要過洋節的人自己對這些洋節選擇性失明,好像洋人里的左派不是洋人一樣。


我可以舉兩個反例:不是洋節的七夕,年輕人過得特別歡。是洋節的感恩節,根本沒人過。

說白了,年輕人就是不想回家。哪國,哪代的年輕人都一樣,大家都喜歡找小破鞋打打炮,找小兄弟兒小姐妹兒喝點酒,誰會喜歡和跟自己差二三十歲的人一起玩呢。回去問你媽,她願意陪你姥姥的老姐妹們玩嗎?

要想讓青年人不過洋節,也簡單,那就多發明中國節日唄。比如在清華最重要的節日是3月7日女生節和11月12日男生節,堪稱普天同慶。節日不都是人發明的嗎?祖先發明和你發明有啥區別?再過五百年,你不也是祖先嗎。

你要是能發明個節日,讓大家都跟著一起過,然後萬子千孫都跟著一起過,然後讓洋人的子孫也跟著你一起過,那說明你比你的祖先強,你就是個厲害的祖先。我看男生節女生節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就挺厲害,不知道誰發明的,讓馬雲他們好好包裝包裝,說不定能征服歐美,推廣全球。


洋節在中國不以合家團圓為主題,年輕人能透口氣。


大概因為在傳統中國人節日里,年輕人都得過得像個孫子,只是為了取悅他人。

只有這些洋節能覺得自己在和自己同樣年齡的人在一起,愉悅自己,才有個人樣子吧?

嗯,連青年節都跟孫子一樣。


所謂「不該過洋節」的主張,說穿了跟甜黨咸黨之爭是一個性質,都是在一本正經地搞笑,還沒意識到自己搞笑。

我不曾見到那些主張「不應過洋節」的人反對過父親節、母親節之類。那些不也是洋節嗎?更不用說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三八婦女節,嚴格意義上不也都是洋節嗎?為何厚此薄彼?

所以那些所謂「不該洋節」的言論,其實準確的含義是「你們不該過我不喜歡的洋節」,本質上就是將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


老舍先生寫過一本叫做《四世同堂》的書,裡面有個英國人,叫富善先生,既過春節,又過聖誕節。他的理由是,這樣過節,可以多開心幾次。我覺得這種理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每年聖誕都能見到這個弱智問題。

這類問題的提出者,一般還會關註:偽娘越來越多誰來管管?文科有個什麼用為啥不取消?戲子憑啥掙這麼多科研就這麼苦?

標準反射弧模板就是:隨便看見個事情→收集事情負面問題→滑坡式誇大問題嚴重性→呼籲反思→禁管限

對於這種人的心理,我歸納為:平庸偏好綜合症。患者偏好那些平庸穩定的中間選項,凡是超出其認知的都是被批判對象。他們很少系統的思考如何創新、如何批判、如何分析解決問題,但他們有強烈的表達欲,於是就提了這些常見的幼稚批判。

須知,在一個系統性的社會裡,事物的兩面是共生關係,而非此消彼長,它們的對立面不是「彼此」,而是「平庸」。偽娘與肌霸、文科與理科、娛樂與科研、西洋節日和民族節日,都是共生的。

偽娘多怎麼辦?好事兒,社會有多包容偽娘,就有多包容肌肉男,你反娘化會讓肌霸也在罵聲中消亡,只有身材長相平庸的人不被罵。日韓泰國有偽娘人妖,不妨礙他們健身格鬥UFC泰拳人才輩出

文科有什麼用?無用的一級學科是有用的二三級學科之根本。你罵文史哲沒用,那理論數學也會被指責無用,你反文史哲會讓數學研究者也被嘲笑買菜用不上,只有平庸有用,純實踐的大專課程不被罵。歐洲先有文藝復興壓制了宗教和王權,再才有資本家搞工業革命的科技基礎。

演員掙太多科研掙太少?科普需要文娛手段,文娛匱乏人們會去賭博嫖娼更沒人關心科研。你管死了戲子,科研也別想放開手腳,戲子都演樣板戲,科學家都住破牛棚唄。只有發展平庸的人不被批鬥。美國娛樂業繁榮,可沒見耽誤科研。

平庸偏好者反感「不一樣」,卻沒想過「不一樣」的正負兩極共生,他們主張斃掉負極,卻沒想過會波及正極。

看不慣洋節的人,沒想過:壓制洋節收穫的不是傳統節日繁榮,而是傳統節日一起沉淪平庸

互聯網時代,抖音窺斑見豹,接觸民族文創的年輕人正在深度參與著清明、七夕、中秋等民族節日,承載物有民謠、漢服、小手工,也有漫畫、集會、CV劇和遊戲專題,情侶逛廟會看煙花,好友找個小館對飲國產精釀。在洋節繁榮的今天,民族節日也在旺盛成長,氛圍漸濃,甚至已經在對外文化輸出。

傳統節日的主題本來局限在農業社會回家團圓拜長輩,現在被年輕人開發了同齡人社交的屬性,這就是與洋節競爭而產生的進步。爭奪話語權,就要讓民族節日正面擊敗洋節,先在大陸有吸引力,再吸引港台日韓→東北亞東南亞→華人圈和亞非拉→環太平洋→發達國家,然後引領世界。而不是把門一關騙自己,關個10年關不住了,出去一看,全世界都只認基督教節日了。求一時心安,丟星辰大海。

如果有一天洋節被挨個槍斃、指名禁管限,民族節日也會隨之收緊,大家一起平庸不敢搞事。只有走流程一樣跟親戚吃飯看電視晚會是安全的,土味傻熱鬧,完事兒一起身心俱疲毫無收穫。

當然,這也許是平庸偏好綜合症患者懷念的「溫馨熟悉感」吧。

分----割----線----

有談聖誕節宗教意味的,這個切入點是唯一可以用來反聖誕的。但是注意,反聖誕應由民(和諧)宗委來站台支持,並嚴謹論述其宗教意味,出台抵制的方法論政策。現在一些學校挑頭說不過聖誕,那就會把經念歪,教師水平參差不齊,跟學生宣貫時必然夾帶私貨。

另說,真要這麼有覺悟,決定抓執行落地了,請禁止結婚穿婚紗(天主教服飾),含宗教意味的餐廳要求飲食齋戒都堅決取締,取締宗教學校、不允許未成年人信教即使Ta生於宗教家庭。這些治本的動作不做,跑去盯著聖誕抵制,那是連標都不治。

三線以上城市的聖誕節已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商業聖誕」了,真要跟基督教宣戰,戰地在縣鎮鄉村。

另說個搞笑的事情!!!

這篇文章成為很多人抵制聖誕的依據!!!

我特么作為一個前組織部選調生,笑尿了!!!

-人民網?

fanfu.people.com.cn

人民網一篇轉載文章而已,作者不是什麼黨內大佬,是「網友 鄭遠柱」!!!行文不通,空有立場和情緒,申論頂多20分。字還寫錯了,相形見絀寫成拙,2010年的老文章現在拿出來冒充TG官方聲音,。。。這幫人腦子怎麼想的啊。


傳統節日用來吃,洋節用來不可描述啊。


傳統太沉重。

聖誕節我可以不吃蘋果也可以吃蘋果,可以快樂也可以不快樂,可以陪戀人過也可以陪親人過還可以不過。

但是端午節我就不能快樂,只能安康。


什麼洋節啊?

你們過聖誕的時候帶著你們全家宰火雞祈禱最後來一頓全家燭光晚餐了么?

給你們家的侄子侄女的床邊放了個紅襪子,然後大半夜偷偷進去塞禮物了嗎?

在中國,洋節都是情人節。

談戀愛嘛,畢竟年輕人的鋼需(滑稽)


節日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傳統型」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

「外來型」:如聖誕節、2.14的情人節、婦女節、勞動節

以及新「構建「的:如女生節、男生節、雙十一

在消費社會裡,年輕人需要通過一定的消費行為構建一種身份認同,而傳統型的節日有非常濃重的家庭、宗族與集體色彩,與年輕人渴望脫離原生家庭束縛、構建新生活方式的「新時代先進青年」自我定位相異,並不怎麼討年輕人喜歡;再加上這些節日的歷史積澱太過深厚,資本與商家很難對其進行營銷式的意義與形式重構,最終就導致了傳統節日的式微。

而婦女節、勞動節這類有政治背景的節日,其原有的政治內涵也由於社會的「去政治化」與商業化被高度消解。剝離了政治意義的它們,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聯繫被切斷,而其商業化的可能性只要看看網路上對「大媽」這一群體的污名化和對工人身份的歧視就能明白了。

聖誕節、2.14情人節這樣尚未完成本土化(亦或其引進與流行本就與商業化進程和消費主義發展共生)的節日在意義上給資本與商家留下了大量「待填充」的空白(雙十一這種純粹就是商家為了搞營銷而創造的節日就更不用說了),商家利用這些空白大搞營銷活動,這些節日也因此帶有太多的消費元素。

我們在通過各種消費符號和文化產品追求「個性」與身份認同時,本身就已經喪失了主體性。文化工業批量生產了文化產品,也批量生產了人,我們始終處於一種被「拷貝洪流」裹挾的狀態中。

在過去,我們「為需求而消費」,而在消費社會中,一切都被高度符號化,大眾傳媒與消費主義形塑了人們的慾望,我們購買商品不再看中它的實用價值,而是為了追求某種「體驗」與「感受」。我們為消費而消費,或說消費本身就創造了它的需求。

一切可供消費的節日會被商業媒介高強度傳播,沒有商業價值的節日則會在信息洪流中被忽視和遺忘。

為什麼男生節遠遠沒有女生節火爆?因為在男權結構中,比起被要求提供生育與審美等「身體價值」的女性,被強調「社會價值」男性並不是消費主義的取悅對象。

提到春節,我們會想起春晚和年夜飯;提到中秋,我們會想起月餅。

但提到聖誕節,很多人或許只會想到要送什麼聖誕禮物、送完後去哪看電影,以及看完電影后去哪開房。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願意過「洋節」?

或許不是我們選擇了「洋節」,而是從一開始,我們便被「設計」與「建構」為要去過洋節,並在過節時買買買。


你好呀,在億萬星辰中相遇,可以請你來我的公眾號坐坐嗎?

它叫:觀知台

是一個能帶給你溫暖的地方,關注後在公眾號後台:

回復「思維」,收到一篇能夠解決學習和工作中99%的問題的認知心理學乾貨

回復「故事」,給你講一個很美的愛情小故事(是真的很美,在知乎快30k贊哦)

回復「壁紙」,送你一套上百張的超唯美高清壁紙。

我有故事也有酒,可以陪你一起看星星嗎?


因為中國的老人絕大多數不過洋節,年輕人就可以拿洋節「圈地自萌」。否則,洋節一旦被他們改造成擠車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三堂會審」……


題目表述太籠統,不是「中國年輕人願意過洋節」,而是:

  • 中國年輕人願意過「歐美」洋節
  • 中國傳統小女生願意過歐美洋節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願意過「歐美」洋節?

光明節、桑巴節、捕魚節、聞風節、迪裴節、開齋節……這些節日你們過嗎,可能很多都沒聽過吧?所以並不是籠統的「洋節」在中國受歡迎,而是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這些歐美的節日在中國受歡迎。

原因不言而喻。在當今世界,歐美白人文化是強勢文化,我們中華文化只是眾多弱勢文化之一。過歐美的「洋節日」,感覺自己也跟著「洋氣」「上檔次」啊。這就跟當年歐洲中產階級喜歡模仿貴族生活方式(吃糖、喝茶、養狗等)一樣一樣的,也跟現在中國中產階級喜歡模仿歐美貴族及中產階級生活方式(吃巧克力、吃西餐、喝咖啡、養狗、騎馬等)一樣一樣的——必須注釋:糖、茶、巧克力、咖啡、西餐等都是好的食物及飲品,養狗、騎馬等也都是好的休閑娛樂方式,但是此處的重點是這種流行背後的社會心理學邏輯。

參考:中國要到達什麼程度才算超越美國?

為什麼中國傳統小女生願意過歐美洋節?

其實中國傳統小女生不是只是願意過歐美洋節,而是喜歡一切類似「情人節」的節日。歐美來的情人節、聖誕節被女生重視,近年國內興起的七夕、520也被女生重視,過法都是情人節的過法。相反,愚人節就不被女生重視。

至於原因,參考:為什麼女生相對而言更在意各種節日?

因為可以收禮。

其實不只是女生重視各種節日、生日,而是「受益方」重視節日、生日。小孩子喜歡過年,因為過年有壓歲錢、零食、新衣服、新玩具。老年人喜歡過傳統節日,因為很多傳統節日都是年輕人孝敬老年人的時候,孝敬必然是紅包和禮品。女生重視節日,當然也是因為可以收禮。但是這樣說他們是絕對不會承認的,除了小孩子會坦言喜歡過年是因為有壓歲錢,其他人是不會直說自己喜歡節日的真正原因的,他們必然在社會輿論當中將其包裝成非常光鮮亮麗的名詞。老年人喜歡強調孝道,過年過節總是說「常回家看看」,但是哪個年輕人真的是空手回去「看看」的?現在的女生則喜歡講「儀式感」「心意」,但是空口表達心意又會被說成是「口嗨」,必須要通過紅包和禮物來證明。如果反過來,各種節日是女生要給男生送禮物,男生可以回禮也可以不回禮,估計是不會有女生再強調這種「儀式感」和「心意」了。人性貪婪啊,而且虛偽。

另外,商家在此基礎上推波助瀾的作用也不可小覷,對於他們而言,這些節日都是「消費節」,而具體到青年男女身上而言,能火起來的節日都是「男生女生消費節」。


中國五千年來不缺少傳統節日,請大家給我們年輕人流下一份愛情故事的凈土


什麼是「洋節」?

前兩天外交部發言人剛說過,我國信教群眾有兩億多,無論是過開齋節的還是過聖誕節、復活節的都有幾千萬~

這麼多中華民族兄弟姐妹過的節日,為啥要定義為「洋節」?

真說起來,採用公曆紀年才多少年?元旦這個正經的外來節日都有一天假期了~


中國傳統文化是長幼有序長尊幼卑多年媳婦熬成婆,傳統節日講究一家人團聚,其中的規矩和氛圍就是晚輩對長輩的迎合。

別說年輕人不喜歡,我這種中年婦女一樣不喜歡的。

比如最傳統的過年,按傳統我就該買一堆食物,起個大早做一上午飯,然後伺候一個喝多了的男人,刷一堆碗,再給婆家一堆親戚家沒血緣關係小孩掏錢發紅包……我喜歡的起來才怪!(幸好我這人並沒有「傳統」到這種程度)

傳統節日的興衰(在領導層看來)屬於東西方意識形態之爭,關聯著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想發揚是政治正確的,也是必須的,但是與時俱進也是必須的。比如傳統的死個人辦喪事要守靈49天,守孝三年,現在就沒人這麼幹了——哪個單位也不會批這麼長的喪假啊。

傳統節日的傳統過法背後是農業社會的生產關係,商業社會可以保留傳統節日,但是過法必須符合商業社會的生產關係——從節日中獲取快樂的主體,需要從農業社會的支撐者(掌握生產資料的老人),變成商業社會的支撐者(從事生產活動的年輕人)。


小孩子才會選擇過節日,成年人會選擇全都過。


因為沒有傻缺罵你不過聖誕節就是不愛國!

過節這種東西就是越輕鬆越沒人管才越願意過,因為沒有任何負擔和壓力,就像題主說的,我可以自己過,也可以和朋友戀人一起過,我可以在這一天胡吃海塞玩到深夜,也可以自己裝飾一棵聖誕樹,烤點小蛋糕,在淘寶趁著打折買幾本自己喜歡的書,想怎麼過就怎麼過,一點壓力也沒有!

即使是在西方說白了復活節、聖誕節,無非也就是哄哄孩子給晚輩們買點小禮物,善意的謊言告訴他們昨晚一個白鬍子老爺爺從窗戶擠進來送的,看著他們一臉開心的笑容,自己默默的心疼自己的錢包,陪父母妻兒一塊吃頓飯,願意熱鬧的趁著假日全家人去旅旅遊,美美容...也就這麼回事吧?

在中國過春節什麼的,說真的,壓力這個大呀,別的不說,一年到頭漂泊海外的年輕人好不容易回趟家,有媳婦的問啥時候要孩子,沒老公的問找到男朋友了嗎,有小孩的比成績,沒小孩的比收入,有人說了,我是少數民族,我不過春節行了吧,能不能躲過這些令人頭疼的東西?

不好意思,你居然不過春節,你不愛國無疑啊,看我們這些滿懷正義的噴子怎麼教你做人....

相比之下,這些「洋節」真的是太親民了,超市電商都打折,沒人苛責我,即使有個把缺心眼的說我崇洋媚外,我也可以在這個熱情洋溢的日子裡不和他們一般見識,畢竟,他們除了會噴人,還會幹什麼?

順便說一句,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也都是從國外傳過來的,真要是這麼硬氣不想過洋節,人家都放假的時候讓這些人免費加班補習怎麼樣?省的他們閑的沒事幹,整日扯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