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是超越了李連杰,成龍。還是和李連杰,成龍達到了一個差不多的高度。還是比起李連杰,成龍略遜一籌。


李小龍,成龍,李連杰,三個人其實就是壓在所有功夫影星身上的三座大山。

想要超越他們,除非是自己樹立起一座大山。

分開來說,

李小龍雖然也是拍電影,但是他更多的是把電影當做是推廣自己功夫理念的手段,李小龍本身將功夫推到了一種哲學上的高度,而這種高度,是符合中國的傳統的。

你如果看中國的所有技藝,達到那種出神入化的宗師程度,都不再侷限於具體的招式,而更多的是一種理念,一種符合中國文化的理念。

說實話,李小龍之後,其實沒有任何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或者說你理論水平再高,沒有相應的實戰能力的話,其實不能令人信服的,而如果你實戰能力夠強,真的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是無法將其中的理念總結,也是無法超越李小龍的。

所以,你仔細想想有誰真正能達到李小龍這個層次?

下面這個是李小龍接受的訪談: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8588063/?share_medium=webshare_source=weibobbid=FD95C950-07AC-491A-BC34-FDC6B705CC0B110233infocts=1560606924202?

www.bilibili.com

成龍的出色,並不是在功夫上面,而是在電影上面,特別是各種動作用電影的方式表達出來,用來吸引人,同樣的他對自己的這一套形成了自己的理論,只要你按照這種方式拍,就可以拍出和他相似的東西來。

對於成龍來講,和李小龍恰恰相反,他的重要目標是電影,而不是功夫,因為作為和李小龍的同時代者,想要在功夫上超越李小龍,他比我們有更深的認識。

所以,對於他來講,功夫反而成為了電影的一個道具,如何用電影的方式,用鏡頭的方式,來表現這種功夫,因為他有功夫的底子,以及對鏡頭的敏銳,才會形成自己的「特技」。

而現在在動作電影方面,其實都是在按照成龍的理論在走,甚至有些因為演員本身的實力無法完成相應的動作,不得不採取剪輯和特效的方式來彌補,但是在看到的時候,與成龍電影相比,少了一份味道。

下面是關於成龍講述解析動作場面拍攝技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310819?from=searchseid=10357271693306009401?

www.bilibili.com

以及國外拍的簡陋版的復聯:

而李連杰,作為武術套路化的集大成者,你如果說他沒有任何的實戰經驗顯然是瞎說。

他作為中國武術的頂尖人物,哪些是套路,哪些是實戰,他比我們更清楚。

但是他的貢獻不在於功夫理念,也不在於功夫電影,而是他將功夫的那種美,表現了出來。

當一件事物到達極致的程度,我們很難用準確的形容詞來形容。

那麼,我們就會用一個字,美!

這種功夫之美,猶如愛因斯坦追求的理論之美。

圍繞「功夫」,這三個人,其實是各自做到自己的極致,雖然我們同樣在銀幕上接觸他們,但是他們實際上所代表的意義是不一致的。

吳京,確實憑藉軍事片走出了一條道路,但是,這樣的道路更多是相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而非是面向世界的,也不是面向功夫的。

而另外三個人,實際上是面向世界的,各自代表了功夫的一個延伸點。

至於今後會不會有新的突破,從「功夫」其中延伸出更多的東西,就是誰也無法預料的了。

————————————-以下內容是2019.7.25補充——————————————

不少人都提到了甄子丹,我覺得甄子丹其實是比較可惜的,他在動作設計中對MMA實戰技術的引用與探索,確實是屬於很好的功夫拓展。

但是,尷尬在於他爆紅的時間太晚,《葉問》讓他爆紅以後,他並沒有珍惜這個機會,在這方面進行深耕,反而是接拍一些都市劇等。

並且,在MMA圈子方面,許多人認同更多的是李小龍,(具體詳情可以看紀錄片《我是李小龍 I Am Bruce Lee》),而非甄子丹,因此,如果甄子丹能夠在MMA獲取一定的名聲,進而完成MMA在電影中的融入,那麼,他也可以成為一座大山。

對於甄子丹來說,他只是提出一個想法,並進行了實踐,但並未成為一座無法超越的大山。

而我之前提到吳京不是面向世界的,是因為吳京的片子需要觀眾對他所表現的內容有一定的共情能力,我們看著覺得很爽,但換個國家,換個背景文化就不一定了。

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的,則是能夠超越這個。


先放結論:

1、在功夫電影序列中,李連杰和成龍代表了兩種極致,他們至今未被超越,後輩也基本喪失了超越的機會。吳京不行、甄子丹不行、趙文卓、吳越、張晉,甚至李連杰和成龍自己也不行。

2、吳京另闢了賽道,現代軍事題材《戰狼》系列對華語電影來說具有開創性意義。吳京走的是類似於《蘭博》《敢死隊》的孤膽英雄路子,林超賢走的是《黑鷹墜落》一類的硬核軍事電影路子。二人雖然路子不同,但各自都積累了豐富的類型片製作經驗,代表了華語現代軍事類型電影中的最高水準,成為被超越的對象,很可能需要他們自己去超越。

一、吳京超越李連杰、成龍的不可能性

功夫電影中的後輩對前輩的超越需要考慮兩種因素,其一,被超越的對象是否可以被替代;其二,這一類型電影的發展狀況。就第一點而言,李連杰和成龍都無法被替代;就第二點而言,功夫電影的沒落也降低了李連杰和成龍被超越的機會。

功夫之王

好萊塢電影《功夫之王》(2008)的這張海報很有意思。因為這涉及到如何給中國的兩位功夫巨星排主次。片方耍了兩個小心機:

1.先是用一個字母J,連接了兩位的英文名,JET LI 在前,而JACKIE CHAN在上;

2.海報圖像中,李連杰在上,而成龍又是雙手握住金箍棒。

看過電影的同學應該記得:

電影中,李連杰有孫悟空和年輕和尚兩個形象,而成龍則穿上了《蛇形刁手》中袁小田的行頭,扮演了一個醉醺醺的功夫大師,二人對打段落是這部糟糕電影為數不多的亮點,打鬥的結果是勢均力敵。

海報的設計體現了主創們的良苦用心,也說明瞭兩位中國影人在國外主流商業電影中的重要位置。

李連杰是武英級運動員,動作靈動迅捷、飄逸俊朗,在銀幕上既有和尚、功夫小子等經典形象,也有令狐沖、方世玉這樣的武俠角色,但最深入人心的,還是《黃飛鴻》系列中的開明紳士形象。片中李連杰舉手投足間,自然生髮著一代宗師的雅緻與從容。

有印象的同學應該記得,在《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中,李連杰與人打鬥時,手從來不接觸對方。開場教訓白蓮教時,用的是一把摺扇;進入白蓮教聖壇時,先用傘,然後用了一柄木棍,木棍丟了之後改用腳,所以九宮真人臉上和胸口都是腳印。李連杰塑造的黃飛鴻這一具有文人君子氣度的功夫宗師形象,至今無出其右者。

成龍動作表面諧趣樸拙,實則精巧實用。從早期的民國功夫戲中的搗蛋功夫小子、到《A計劃》《警察故事》系列的正義警察形象,還有車手(霹靂火)、廚師(《一個好人》)、俠盜(《龍兄虎弟》《十二生肖》)、將軍和博士(《神話》)等,多元化的形象下不變的是成龍極具觀賞性和親和力的動作。成龍動作的觀賞性一方面來自搏命動作的真實感,另一方面來自成龍及其團隊巧妙的設計。成龍的親和力體現在為了觀眾需求,不顧自身形象。同樣是黃飛鴻,《醉拳2》結尾大戰中的成龍被盧惠光暴踢,胸口都是腳印,這在李連杰的《黃飛鴻》電影中是無法想像的。

成龍的貢獻不止於幾個經典銀幕形象,更是與洪金寶等人開創了一個諧趣武打時代。成龍兄弟們的動作拆解和剪輯形式在全世界獨一份,成為後人追捧和模仿的對象。可以這樣說,如果給動作電影進行分類的話,我們可以把硬橋硬馬的劉家良、袁和平功夫電影歸為一類,把天馬行空的程小東、元彬電影歸為一類,把成龍、洪金寶的諧趣武打歸為一類,把李小龍、甄子丹的實用性武打歸為一類。成龍作為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全能型電影人,幾乎以一己之力,將諧趣武打推向世界。湯姆.克魯斯如果被稱為「美國成龍」的話,那絕對是對克魯斯的高度讚譽。成龍對動作電影無與倫比的貢獻,讓他收穫了全世界的掌聲,在Facebook擁有超過6000萬粉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則為成龍專業性提供了最好的證明。

回頭看問題:李連杰和成龍可以被替代嗎?在功夫電影中吳京還有機會嗎?

就超越李連杰而言,這個問題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了答案,徐克主創的《黃飛鴻》系列中,後幾部由趙文卓出演黃飛鴻。但很遺憾,這更加證明瞭李連杰的無可替代。

1995年,袁和平、張鑫炎力捧功夫小子吳京,但《功夫小子闖情關》的票房慘淡,不過功夫小子的定位與娃娃臉的吳京非常相配,這一形象在《太極宗師》《少林寺三十六房》《武當》《少林武王》《倩女幽魂》等劇中延續,此時的趙文卓出演了《刀》《碧血藍天》《鄭成功》等影片之後,並未給電影觀眾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憑藉《霍元甲》《風雲:雄霸天下》《至尊紅顏》等一系列影視作品站穩了腳跟。

即使李連杰出走好萊塢,吳京、趙文卓都曾被當做「李連杰接班人」去培養,但他們一直沒能接班。

至於超越成龍。成龍和李小龍一樣,成為一種東方符號。《七龍珠》、《功夫熊貓》、《成龍歷險記》等動漫作品深受成龍的影響,好萊塢電影、電視劇中也不時跳出「成龍梗」,成龍的這種影響力和知名度在短期內看不到有誰能超越,而且他對諧趣動作的探索與成就是世界電影序列中的一筆財富,這是無法超越的。

李連杰、成龍出走時,香港電影已近黃昏,功夫電影跟風最為嚴重,也是最快沒落的類型。這也導致新世紀「港漂」吳京要麼在《生死拳》一類電影中當主角,要麼只能在《殺破狼》《男兒本色》中出演一些幾乎沒有對白的狠角色。

雖然,徐克依然憑藉《七劍》《龍門飛甲》《狄仁傑》系列堅守著武俠戰場,成龍也一直都有功夫喜劇產出,李連杰拿出了《霍元甲》《投名狀》《不二神探》、甄子丹交出了《殺破狼》《導火線》《葉問》。近兩年,趙文卓主演的《黃飛鴻》已經無緣院線,張晉主演的《張天志》也悄無聲息的上映、然後悄無聲息的消失。無論如何努力,他們終無力扭轉功夫電影沒落的大勢,這極大降低了李連杰、成龍被超越的機會。


二、改換賽道的吳京,需要他人的追趕和超越

曾經,功夫電影是華語電影最為成熟的電影類型,但如今已走向黃昏。但功夫並未消失,只是作為一種極具觀眾緣的電影元素,融入了其他類型之中。

袁和平為科幻電影《黑客帝國》設計動作,驚艷了好萊塢;甄子丹將吸血鬼電影《刀鋒戰士2》的動作提升到了「準香港動作片」水準,並加盟了《星球大戰外傳》,成龍徒弟為特工電影《王牌特工》設計了動作,讓一票外國人目瞪口呆;史泰龍將一票24K鋼鐵硬漢組成《敢死隊》,依然掙了個盆滿缽滿;斯坦森和強森的加入為《速度與激情》系列注入了更多的動作元素,延續了該系列的生命力。

唯獨那種僅以功夫為賣點的電影,不斷遭受冷遇。堅守在功夫電影序列中的趙文卓、甄子丹的尷尬也即在此。

吳京對中國電影的貢獻就在於,他順應了中國崛起的大勢,將動作元素巧妙融入了現代軍事題材電影中,以軍事類型片手法包裹著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激發起觀眾的認同感,為華語電影成功發掘了一種新的賣座類型。而帶資入組《流浪地球》,以無心插柳的形式,成功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也就是說,吳京不止於霸佔了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前兩位,更是在一些偶然和某種必然中,拓展了華語商業電影的類型,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向前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講,吳京雖然在功夫電影序列中已經無能、沒有機會或沒有必要實現對李連杰和成龍的超越。

但現在的吳京就像當前放棄模仿李小龍的成龍,不去證明作為李連杰的師弟有多像李連杰,作為功夫明星有多少真功夫。不再去驗證齊白石先生「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讖語。

吳京選擇開闢了新賽道,並且在新賽道上一騎絕塵。

吳京本人即成為一個標杆和有待超越的對象。


超越李連杰並不是不可能,因為李連杰和吳京一樣,各自是各自時代的佼佼者。但是超越成龍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成龍對動作電影的貢獻是空前的,甚至有可能是絕後的。成龍對於動作電影的貢獻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非要評價是「被時代所限」,那也不該是成龍,那應該是李小龍。李小龍的成就的確是被時代所限,他那會兒的拍攝技術和理論都沒有現在完善。我估計很多人都沒有看過成龍前的時代的動作片,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是很呆板的,包括成龍前期只作為一個演員參演的那些電影,也呆。但就這些獃獃的打戲也遠遠比李小龍時代好太多了。

那時候的動作電影,表達驚奇就是快速拉近鏡頭,武打就是兩個演員真在那比劃。反正拍正臉就是本人,拍後腦勺就有可能是替身。整個武打戲完全依賴於動作設計和武打演員的表演,鏡頭感真的是很差。反正我每次看完都是驚嘆於演員和武術指導厲害。

而從成龍自己創作開始,動作電影才開始真的做到行雲流水。他會考慮,同樣的動作我的鏡頭擺在哪個角度;某個羣演應該從哪個角度入鏡,什麼時候入鏡;同樣是抄板凳,板凳該是怎樣入鏡纔不突兀;追逐戲和打戲怎樣配比才會更好。

成龍的打戲設計基本上都是標準的打戲模板,人家用的是知識。然而很多人單純以為他只是敬業而已。話不多說,插一個早前的紀錄片《成龍的特技》。

成龍的特技,不是duang?

b23.tv

想要影史留名,要麼是開創理論的創作者,要麼是開闢一種全新的創收模式的商業奇才,要麼就是影像器材的發明者。我們看看吳京和成龍各自的實力。

成龍作為一個創作者,在「鏡頭」這一項上有遠超他人的能力。並且能夠形成一套理論,能供人學習,甚至可以讓學院專門開一門課,拆開來都是知識點。用知乎的話說,那就是乾貨很多。

而吳京,的確很厲害。但是吳京的東西,上升不到電影理論的層面。這是無法與成龍比的。而在座各位講的那些商業眼光、軍事題材等等就顯得有些取巧了。這種東西聽著就像成功學,我聽馬雲都快聽膩了,還聽你吳京講這個?幸好吳京沒對此大肆宣揚。你們難道覺得吳京在商業的角度來說有開闢出一種新的創收模式?

同樣是面對「真的有這樣的戰鬥力嗎」的質疑,李連杰給的答案是「這東西是藝術加工」,甄子丹沉默,吳京的答案是「憑什麼人家美國人行我不行?」雖然我不大喜歡吳京的這個回答,但是問題也不太大。

可我們看看成龍,成龍每次遇到這種問題都會直接和別人說,「我這裡用了什麼什麼方法,你可以學,你要這樣這樣做。這個東西可以這樣這樣設計。」這一份從容是別的動作電影創作者所沒有的,成龍自信自己的電影是禁得起推敲的,不是很隨意的耍帥。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用什麼角度來回答,吳京就是超越不了成龍,不僅吳京,全世界所有的動作電影演員都超越不了成龍。以前不行,現在不行,以後很可能也不行。還有一點,要注意,成龍二三十歲就當導演了。

我真的是很奇怪,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要去強調什麼「角度」和「風格」。動作電影又不是什麼晦澀的小眾藝術,又不是什麼普通觀眾理解不了的東西。兩者的差距十分明顯,幾乎沒有可討論的空間。

我知道知乎在文藝話題上的質量一向很差,但沒想到這麼差。知乎討論文藝作品的時候,最喜歡談三觀,談格局,就是不談藝術。我想著成龍的電影也沒三觀、格局的問題啊,你乎總能公正點吧。結果明擺著全方位碾壓的東西,就硬被說成五五開,還談什麼「角度」和「風格」。

所謂的「風格不同不好比較」根本就是偽命題。第一,到目前為止,吳京的風格還未有什麼開創性。別說是成龍,離甄子丹都還有距離。換句話說,吳京是否具有成體系的獨立風格還是個問題。第二,成龍對動作電影的影響力是無視「風格」的。對不起,龍叔就是那麼強。「吳京該換賽道」亦是無稽之說,你再怎麼改也逃不出成龍的巨大影響。

你們捧吳京,我沒意見。但這樣黑成龍,真的有點噁心。對,除了李小龍,你說現在任何一個動作戲創作者能和成龍平分秋色就是黑他。

成龍在動作電影領域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我就敢那麼吹。


僅僅從功夫片角度,吳京幾乎不可能超越成龍李連杰,但是從大格局角度,他是應該和李小龍對標的。因為兩者有一個共同點:試圖打破西方文化霸權下對第三世界人民的刻板認知(別跟我說中國不是第三世界)。

在李小龍出生的時代,抗美援朝之後,中國的形象從黃禍變成了與美國意識形態不同的邪惡勢力,雖然戰爭的失利讓美國人不再把中國人看成毫無戰鬥力的洗衣工,但個體角度還是認為華裔只不過是在社會底層打工的勞工,軟弱無力。

而李小龍,改變了人們對亞裔的觀念。從國際主義角度,所有種族應該是平等的,只不過華裔很多都是被擄掠被填在美國西部鐵軌下的悲慘華工,所以地位較低,得不到好的機會發展。李小龍改變了這一點,他對功夫的癡迷可以說或多或少引提前了後面格鬥大爆炸時代,這不僅僅是展示了身體的健美,更展示了銳意進取的開拓精神,為後世無數的格鬥家和鬥士銘記。

其副產品就是功夫片的快速發展,他讓世界看到:無論膚色如何,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偉大的成就,種族主義者不羞愧嗎?

當然大概讓李小龍有些想不到的是他造成了新的刻板印象:中國人都會功夫。

這也不能怪李小龍,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大發展,暫時只有功夫能有廣泛影響力。李小龍可以一個人撐起一個領域,但讓他引領全部亞裔多領域開花,實在是難為他。

成龍和李連杰延續了李小龍的路,並各自有了獨一無二的理解和成就,比如成龍的功夫喜劇,李連杰或瀟灑飄逸或剛猛鐵血的風格,在功夫片接近飽和後,二人幾乎讓後人無法超越。

不過也不得不承認,成龍和李連杰畢竟是接著李小龍的路,一方面發揚光大讓人敬仰,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加重了刻板印象:中國人都會功夫。

在西方文化霸權背景下,西方人無法全面看待第三世界民族,所以有一種文化獵奇主義,就像是看某個動物有什麼特點,就當在遊樂園動物園一樣「觀賞」其他民族,而忘了自己也是地球村一員。

這毫無疑問是一種傲慢與偏見,一種李小龍也不能打破的可怕詛咒,因為其本質乃是白種人骨子裡的優越感。

吳京出現了。

作為李連杰的小師弟,世代武行家族,年輕的吳京來到香港,血氣方剛自然是想延續前輩的榮光,自負所學打出一番天地。奈何彼時功夫片開始飽和,除了甄子丹,幾乎很難再有成龍李連杰這樣具有超級影響力的巨星,不景氣的背景下,吳京混的並不好。在《愛情36計》裏捏腳小哥的吐槽可見一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796320?from=searchseid=343300782595226546?

www.bilibili.com

所謂窮思變,變則通,吳京很快明白,這是大環境的蕭條,自己一個人是無法對抗時代的洪流的。成龍和李連杰在年齡老了以後都開始轉型,吳京自然也不會落後,尋找新的機遇。

後來拍攝軍旅片,特種兵系列小有所成。吳京自然不滿足,開始了深造,甚至親自到部隊,還獲得了榮譽。

之後,戰狼系列橫空出世。

吳京在片尾護照裏的字,之所以打動人心,就因這是他的深徹感受:我一個人是單薄的,但眾志成城,順應時代的潮流纔可以發展。

時代給了吳京平臺,吳京也沒有辜負時代:日益發展的祖國給了吳京力量,而吳京也還給了祖國一個驚喜:

流浪地球,以及初步的電影特效工業體系。

科幻文化是科學與藝術發展的精華,能建立起強大的科幻文化和科幻電影體系,套用馬卡洛夫的一句話來說,是這樣的:

「科技的發展、巨大的市場、電影人才評選發展體系和九個國際電影大獎、600個相關專業(沒這麼多)、8000家特效公司、無數的科幻作家,總之需要一個強大的國力才能完成它。」

中國很明顯是無法和美國媲美的,但就在這麼一個環境下,第一個科幻電影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績:46億票房,世界票房排行114。即使是隔壁僅次於美國的科幻強國日本,也沒能取得這個成績。

客觀來說,流浪地球距離世界頂尖還差很多,雖然即使美國精品也屈指可數,但美國還是有世界最好的質和世界最大的量。但那又如何?流浪地球是沙漠裏的新芽,他預示著希望,給了我們完全不同於好萊塢的全新價值觀。當年北斗衛星系統是數量也少質量也差,很多公知覺得既然美國的GPS免費,幹嘛還要自己造呢?好在北斗衛星團隊在國家的支持下堅持了下去,北斗衛星的質量也開始慢慢追趕美國,功能更全,質量更好。如果當年聽信了公知的忽悠,我們今天討論的就不是「北斗哪裡不如美國」,而是「我們用誰的產品」了。

吳京的成就固然借了人民的東風,但他也回報了人民以驚喜。雖然還很弱小,但只要努力建設的人能被人民喜愛,而不是那些唱衰忽悠的人風頭旺盛,那麼未來就必然有希望。

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先說結論,吳京目前走的路線根本就不是傳統的功夫片或者動作片路線,他基本和成龍、李連杰不屬於一個賽道,目前來看也遠遠達不到他們所在的高度。

中國的功夫電影明星,分為3個巔峯時代。

第一時代,沒有爭議的李小龍時代

李小龍對於功夫片的貢獻不用過多介紹,相信大家都明白。李小龍之偉大並不僅僅是把功夫片這一類型引入好萊塢世界觀眾的眼球,而是在於他本身以功夫入道,創立「截拳道」把功夫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其本質是拋棄功夫那些套路化的模式,講究最簡單的而有效的攻擊。

「拋棄傳統形式,忠誠地表達自我」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門派繁多的功夫,反而導致了功夫之間傳遞的隔閡,分散了功夫的力量。所以截拳道是一種以包容萬象的哲學理念在其中,柔和了詠春、拳擊、跆拳道、等等各國拳術的綜合。截拳道講究在對手攻擊的時候,格擋與反擊同時進行,甚至於不加格擋而直接憑藉快速有力的進攻壓制對手,先發制人。

所以李小龍的影響深度不僅僅在於電影行業單方面傳播,這種武學理念與哲學思想被大量的搏擊運動員採用,這種推崇「自由、無拘束」的理念一度為UFC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3年的《龍爭虎鬥》裏,李小龍與洪金寶的打鬥就很像現在的UFC格鬥比賽了,除了正常的搏擊之外,還有許多的諸如鎖技、摔跤等綜合格鬥。

《龍珠超》中的「自在極意功」,讓身體如同水流一樣自行感知對方的招式,和截拳道的宗旨一樣。

第二時代,成龍時代——動作片的開創者

李小龍死後,無數的電影公司開始跟風嘗試模仿李小龍。你打開當時的電影,會發現所有人都在照貓畫虎似的模仿李小龍,雙截棍、打鬥時嘴中的喊叫、各種快速的打擊,但是無一例外的通通是白費功夫,因為不會有第二個李小龍。

成龍在最開始也是模仿李小龍出身,他第一部擔任主角的電影《新精武門》中,你能明顯看出他在刻意的去模仿李小龍的表演模式與各種動作。

早年間成龍算是活在李小龍的影子裏,一直到成龍在《蛇形刁手》中打出一套功夫喜劇的新套路,才確定了他作為第二代功夫掌門人的地位。 那之後的幾部電影《笑拳怪招》、《師弟出馬》、你都可以看出是喜劇和功夫4:6或者5:5的,依然是一部功夫電影。這些電影很講究硬橋硬馬,一招一式你都可以看的很清楚。

《師弟出馬》boss戰,最後的師爺不停的給成龍講述套路與反套路招數。

成龍開始進軍好萊塢市場後,你能明顯感覺到他的電影風格開始起了變化。

雖然進軍好萊塢的幾塊敲門磚電影都已失敗告終,但是成龍學會了好萊塢的動作片標準流程。他的電影開始從功夫片轉為了動作片。《A計劃》裏就可以看出成龍已經從功夫片跳進了動作片,而到了《警察故事》系列這種轉變到了巔峯典型,觀眾基本看不見成龍搏擊過程中的那些套路招數,而是變成了拳拳到肉,有飛車、爆炸、槍戰、各種大場面的標準好萊塢式電影。

這個時候喜劇已經不是主要效果,而是作為一種腎上腺素飆升的時候一劑安慰劑。

成龍可以說是把香港的功夫片時代帶入了動作片時代。

第三時代,功夫片的再創新——李連杰

你要問香港武指最喜歡的演員是誰?95%都會說喜歡李連杰,為什麼?功夫底子好,武術冠軍出身的李連杰動作漂亮,稍微說一下他立馬能把武指的動作表演出來。李連杰出道既是巔峯,《少林寺》在中國以平均1毛錢票價,達到了1億多票房,當年多少人為了這部電影想去少林寺當和尚。

李連杰對於功夫片的貢獻,是對於功夫片的再創造。把傳統的硬橋硬馬的套路功夫片,變成了那種打的十分漂亮、寫意的神話功夫片。

那個時候的觀眾對於各種套路招數的功夫片早就喪失了興趣,不僅無聊無趣,而且看上去也節奏感緩慢讓人混混欲睡。

直到李連杰與徐克合作的《黃飛鴻》,觀眾們驚呼原來功夫片可以打的這麼過癮,打的這麼爽快。黃飛鴻標誌性的「佛山無影腳」,其本身是十分氣死牛頓的一種招數,但是對於觀眾來說看的過癮要比現實中的正確要更加吸引人。

自李連杰後功夫片從硬橋硬馬,到變成了那種飛天遁地無所不能的神話功夫。由於不在受地球引力的影響,功夫片的主角們可以更加肆無忌憚的使用任何招數。

譬如《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張無忌就可以做到臨空飛起、發出波動拳、瞬間移動等神仙操作了。

這一類神話功夫片的大成之作,也是影響最廣的一部就是李安的《臥虎藏龍》,影片中大量出現的輕功,以及經典的竹林之巔的決鬥讓無數外國人認為中國人都會飛。

功夫片至此就不在講究招數,而是講究其意境。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就十分具有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一說,講究畫面美,動作什麼的也是要做到美上加美。

大國崛起時代——超級英雄吳京

而吳京他基本不屬於動作片或者功夫片的任何一類中,他更加是一個優秀的電影投資商,如果非要把他歸類,我會把他歸類至那種英雄式電影明星。

早年吳京也想過走功夫片的路線,但是一副娃娃臉基本限制住了他的類型,而且和成龍、李連杰同一時代下,基本上搞笑與傳統的功夫片套路都已經有了巨人。所以他前幾年也是沉默至今,你基本上看不見關於他太大的新聞。

想想看他的名號開始火的時候,就是《戰狼》出現的時候。他的崛起也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上層建築是要建立再經濟基礎之上。中國經濟的不斷壯大,自然再文娛方面的文化輸出也不能落後。諸如《碟中諜》《美國隊長》等各種西方文化價值觀輸出的電影,中國也需要一個這樣的電影系列,吳京的出現恰到好處。

《戰狼1》中表示的是領土的聖神不可侵犯,《戰狼2》就已經開始展現大國雄威了,而到了最近的《流浪地球》則更加進了一步,變成了人類共同體命運。那種香港本土化的打打殺殺,在地球、土星、宇宙面前則顯得無意義。吳京是屬於再時代崛起之時推到眼前的人物,有一點時勢造英雄的意味。

他不屬於上述三種功夫片的類型,他更像是一個文化價值觀的輸出起點,相信今後也會有更加多的這樣的電影人物出現,與西方的文化輸出做一個互補互助。

本來也不在一個賽道之中,至於超越之說也就無從談起了。

就說到這吧,不知不覺寫了兩千多字。。。

歡迎關注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