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把「率真」理解為「坦率真實」,那麼要坦率到什麼程度?真實到什麼程度?在什麼樣的情況下

哪個外國呢?白人?黑人?Hispanic?日本人?每個國家都非常不一樣呀。

怎麼定義沒有?在具體哪個人羣?每個國家內部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不一樣,語言不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不同,怎麼比較呢?

就特別特別特別模糊的來理解你這個問題吧,就是大概,為什麼我們能遇到的身邊的外國人,普遍都比中國人要直率,感覺真實一點對吧?但是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呢?

主場和客場是不同的。如果把這個也忽略……假設算是中產的白人吧。

籠統來講,中國人比較世俗,沒有宗教感,喜歡聚在一起,熱熱鬧鬧,人際關係第一,所以人際關係就搞得很複雜,大家的生活都糾纏在一起,很多情況下都是憑感覺,所以考慮很多,說話不願意說得很明白,認為不用說完你就應該理解了。還有城府深一點比較好。

在中國,一個人的人際關係處得好,往往容易升職,順一些。人際關係不好,有專長——不是主流價值觀最喜歡的。我們希望一個人圓通、人情練達、完美,照顧別人的感覺。可以看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我不是全同意,但是有些理論我還是覺得值得一看的。

外國,比如說美國人吧,受新教影響巨大(舉例,一週從週日開始,不是週一;反對墮胎)。這個,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非常經典的論述。但無論如何,由於新教相信人可以直接和上帝溝通,(非常非常粗糙的假設性結論)所以,最親密的關係是和上帝,進而是聖經中提到的妻子孩子,最後纔是其他人。

由於自己的一切,上帝都知道,那麼別人知道不知道,理解不理解,也就不會看的那麼重要了。最基本的哲學問題,有基督教的解釋作為支撐,很多人在獨處,而不是熱鬧的情況下,才能達到內心的平和。還有不能撒謊。

然後其他細節的問題,就是核心家庭啦(nuclear family)(只有夫妻和孩子,也許還有狗),先把自己弄好才能管別人啦,不要隨便干涉別人的決定——於是很多時候,不見得是「率真」,其實是隨心(有些人的心本來就很好。。。尤其是真的基督徒),他這麼做它樂意,管你怎麼想。你愛怎麼想怎麼想,你不說我就還按我高興的來。

這算是回答問題了嗎?


其實,中國在漢以前也是率真的,只不過漢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主流,謙恭成為時代特徵,加上幾千年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大,政府部門多,鬥爭頻繁,一不小心被人抓住小辮子就完蛋,奉行的是,臉上君親師,心中MMP,所以中國人你不能看他說什麼,要看他做什麼,這是老祖宗幾千年來用命總結下來的經驗。到了近代,五四運動之後,有人開始批儒,認為它是封建思想,是壓榨人民的封建機器,阻礙國家進步的絆腳石,可後來發現,並沒有什麼思想能替代儒家思想,從而把中國人凝聚起來,摒棄儒家思想,社會就會分崩離析,所以也就延續至今。其實,分析一個羣族的行為特徵,根源上還是要從文化入手,有很多看似無法理解的表象,都能在文化上找到證據。

就社會文化而言,漢人比目前我接觸過的任何其他民族率真


我接觸外國人不少,我覺得中國人比外國人率真多了


我們從小學習要謙虛,其實不只中國人,從中國分出去的也都一樣,看看韓國看看日本也都不率真啊,在亞洲社會率真叫做不懂事沒教養,而且我們的社會不適合講真話,因為很容易會把講話率真跟講話傷人的界定模糊了


這你得看人了,比如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